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重情重義嘉義人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5-05-15

瀏覽數 36,300+

重情重義嘉義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6月號雜誌 第108期遠見雜誌

在台灣,嘉義從來不曾居要位,然而在政治圈、藝壇、商場上,「嘉義幫」卻不能小覷。

陸委會主委蕭萬長、調查局局長廖正豪、前法務部長蕭天讚,是出身嘉義的政界聞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非國民黨執政、持續不輟近三十年的,是嘉義市的「許家班」;藝術之林,國寶級大師盡出;陳澄波、張義雄的油彩,吳梅嶺、林玉山的國畫、蒲添生的雕塑……,還有台灣現代舞先導的雲門舞集負人林懷民。

迴歸線越境的嘉義,東倚玉山、阿里山,西沉台灣海峽,中間懷抱廣袤無垠的嘉南平原。前嘉義縣長、現任國民黨組工會主任涂德錡便以堪輿口吻,形容嘉義:「前有光(海),後有靠(山),左右有抱(北港溪、八掌溪與雲林、台南為界)。」

農民性格

有人把嘉義人的性格比喻為炎夏的西北雨,挾著驚雷轟隆隆掃落嘉南平原,急急地來、速速地去,節奏迅疾而分明。

台大法律系教授李鴻禧就這樣形容嘉義人:「粗獷、直率、口快心不壞」,即便是士紳讀書人,也帶有豪放之氣。

「這是典型的農民性格。」嘉義選出的立委蔡式淵自許為農民代言人。

在終年雲霧氤氳的阿里山麓,是高山茶、山葵、檳榔、竹筍;在布袋、東石的鹽田、魚塭,是白鹽、鮮蚵、竹蟶、紅蟳;在油綠的嘉南平原,則是甘蔗、水稻。嘉義縣農民、漁民、鹽民比例高達六0%。

山與海的自然分野,使嘉義人的農民性格呈現山線海線兩種強烈對比。

在新港鄉開設馬場的負責人梁老定打比方,討海人面對不可預測的大海,生性強悍豪放且好面子,每到拜拜必定翻出所有能吃的東西,連「作戲」都要搭上幾十坪;山裡的人因與外界接觸少,淳樸而保守,明天要吃的今天會先準備好。

不管山線還是海線,不論士紳或草根階層,質樸好客的農民傳統,自然流洩在每個嘉義人身上。

由朴子市駛往東石港,沿途木麻黃夾道,隨著魚塭愈密、牡蠣殼「山」愈高,空氣鼓蕩的鹹腥味也愈濃。正值漁汎換季,一群漁民趁空檔補破網,「阮嘉義人最阿莎力。」一位漁民執竹針、手拖著魚網,半吼著嗓門說。也是海線的縣長李雅景,競選期間更以「阿莎力」作為競選口號。

而山區的竹崎鄉公所祕書張吉樑最得意山線嘉義人的好客:「一家有事,大家會一起來幫忙。」年近六十的他,不能忘懷直到十多年前,如果喜宴桌子不夠,鄉民還會劈下麻竹管,覆上竹編的筋箕,當臨時餐桌。

春末午夜,在新港文教基金會的一場聚會裡,提起什麼是嘉義人的精神,義工們幾乎眾口同聲地說:「重情、重義、阿里山的精神。」

「重義氣」幾乎成了嘉義人的精神傳統,也許正因「嘉義」的名稱緊扣著其歷史發展的緣故。

初名諸羅的嘉義,乾隆年間林爽文事變,城內義民協助清廷抵禦,清高宗乃降旨「嘉其忠義」,易名至今。

嘉義的「忠義史話」確實不少。甲午清廷割台,日軍攻嘉義二竹圍,鄉民力拒被焚村,多位義士抗日成仁,二竹圍乃改名義竹;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嘉義火車站前死傷全台最烈,百姓不顧當時風聲鶴唳,尾隨被槍斃者焚香祭拜,更不在少數。

而吳鳳的故事儘管已被推翻為歷史神話,「成仁取義」四字卻已烙在嘉義人的傳統教化。

不僅是平地的漢人,李鴻禧認為,阿里山原住民曹族也同樣具正義感。二二八事發時,就有六十名曹族壯丁自阿里山下山,協助抵抗鎮壓部隊。

這樣的俠義民風,影響到後世,正是嘉義人口頌心維的價值觀。

嘉義有三多

「從小就有這方面的鼓勵,代表某種抽象正義精神。」立委蔡式淵雖從小在台北長大,卻常聽父執輩提起。

剿悍民風加上反抗的性格,使嘉義始終擺脫不掉某些刻板印象。小兒科醫師、也是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就表示,外界常給嘉義「三多」的封號:流氓多、蒼蠅多、醫師多。

蒼蠅多,也許肇因於農業社會,農漁產官田饒,常使蒼蠅迎風颻颺。流氓多,老嘉義人則相信,是阿里山林場以嘉義市為集散地的緣故。

竹崎鄉公所秘書張吉樑還記得,阿里山檜木盛產的時代,森林火車的五分鐵軌到嘉義市換七分鐵軌,沿著林森路,整排都是木材行。搬運工人多,全省的生意人也都聚集此地買賣,是非也較多。

「嘉義人講義氣,可能和流氓講江湖道義有關。」新港馬場總經理林清輝推測,嘉義早期的流氓承襲日據時代日本浪人的氣息。由於阿里山林場的緣故,嘉義市曾是台灣重要的商業都市,也成了浪人聚集的重要據點。

民國五、六十年代,軍中提起嘉義兵都要懼怕三分。「團結、反抗性強、好打不平。」林清輝進一步指出。

嘉義人的豪氣,體現在政治上,則呈現了濃烈鮮明的風貌。有壁壘分明的派系對立,有草根政治人物的粗獷,有向惡勢挑戰的執著,也有不服輸的反對性格。

海那一邊,擺開一千八百桌流水席的,是嘉義縣長李雅景;山這一邊,不顧百姓側目,乘著直升機飛竄在台灣天空的,是立委曾振農;反對陣營裡,單槍挑戰黑道,率先點名屏東縣議長鄭太吉涉及槍擊案的,是民進黨立委蔡式淵;無懼政府命令,執意豎起台灣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的,是前嘉義市長、現任衛生署長張博雅。

面對台灣丕變的政治生態,許多縣市地方派系或重組或式微,嘉義縣黃林兩派的對立與衝突,卻依然持續不墜。陳錦煌分析,嘉義人性格上「拚館」、不服輸的精神,在派系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自認為是派系惡鬥下犧牲品的前縣長何嘉榮便表示,別的縣市選舉完畢派系組織就鬆散,在嘉義,派系還要進一步操兵演練、聯誼、開會。

無黨籍、三十歲不到就當上大林鎮代表會主席的江本毅也無奈:「不想捲入,但無形中會被歸類,我只是個搖旗吶喊的人,不可能突破派系。」

也因此,地方自治史上,嘉義縣長除涂德錡外,沒有第二位得以連任成功。嘉義幾次大型派系動員,都像軍隊大點兵,哨音一響,全員到齊。例如蕭天讚因關說案下台,東石鄉就曾有萬人集會;曾振農才以八百桌的「春之饗宴」驚動外界,李雅景旋即以一千八百桌破紀錄。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具叛逆精神

除了派系,嘉義人的「叛逆」和「硬頸」精神,使嘉義的反對運動,與宜蘭齊名。

「許家班」在嘉義市近三十年的非國民黨執政,連宜蘭及高雄縣余家都不能超越其紀錄;而台獨聯盟中央委員會中,嘉義人曾經一度占了一半。

或許「二二八」是嘉義人心底深處長久不能抹去的陰影。清明過後,嘉義市近郊的蘭潭,崗嶺環繞,點點白油桐花映著著碧潭水,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矗扼要衝傲眺群峰,與彌陀寺的義民塔遙望。

台灣早期重要畫家之一陳澄波便在「二二八」時,代表嘉義人與鎮壓部談判,後來遭槍決。去年文建會主辦的全國文藝季,嘉義市就以「陳澄波--嘉義人」為題,揭開序幕,熱情參與民眾達四萬餘人。

「我父親就是典型的嘉義人,有正義感,熱誠為公共事務奮鬥。」陳澄波之子陳重光回顧近五十年走過的恐懼,不禁感慨父親畫框外的世界,竟如此詭譎。

而著名的嘉義中學,彷彿成了反對勢力的搖籃。二二八時,嘉中學生也曾奪取槍械,攻打部隊駐守的水上機場,因此遇難者亦不少。

嘉中畢業、在嘉義市「內教廠」(今日嘉義市警局附近)長大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鴻禧,環顧其前後期同學--立委張俊雄、蔡同榮、張旭成、顏錦福和台南縣長陳唐山,都是反對陣營裡的知名人物。

也正因為「二二八」殘留的夢魘,使長一輩的嘉義人常告誡子女不准涉足政治。立委蔡同榮當年考取台大政治系,父親大為動怒說:「政治太黑暗,最殘忍,冷酷又無情。」後來他雖在被逼迫的情形下,轉系念完法律系,最終還是踏上台獨運動之路。

而對政冶噤默不語(部分來自日據時代日人的政策),使嘉中出產的醫生,成了註冊商標,嘉義醫生館林立、醫生多的稱號乃不脛而走。

嘉義人的「反骨」,不僅見諸政治人物,也潛藏在藝術家的心底。

文風鼎盛

陳澄波正是代表人物。在高壓環伺的日據時代,他籌組台陽美術協會,與日人主持的官展相抗衡。

也是嘉義人的開拓文教基金執行長陳正然,如今再看擅長「膠彩」的黃鵬波,當年的畫作確實「大膽而反動」。例如他畫稻草人上面停了隻烏鴉,旁邊題了隱諱的字眼,隱喻當時警察就像稻草人;樹木被伐了,旁邊的小樹苗仍生生不息……,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中,書裡都暗有所指。

事實上,外表粗獷而草根味十足的嘉義人,也以藝術人才多而聞名。

清廷治台之初,僅設台灣、諸羅、鳳山三縣。開發甚早的嘉義,自古文風鼎盛、文人結社、詩人吟歌遍及全境。林懷民還記得,小時候長輩們奏南管、清唱、賞梅、吟詩,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嘉義市文化中心主任賴萬頃表示,大師級的人物,更開風氣之先,提攜後進,把嘉義的藝術推至全盛。在嘉義市有陳澄波、林玉山,在朴子則有吳梅嶺,「只要有這幾位大師在,嘉義的藝術界就有團隊活力。」

嘉中老師、作育不少美術人才的陳哲更自豪地說:「台灣美術博士不過十多位,我們的畫室就占了三位。」

嘉義的山、嘉義的海造就了這群豪情硬氣的嘉義人,林懷民相信,「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嘉義,因嘉南平原的接納性格,打開了所有的可能。」

嘉義水上鄉的北回歸線標誌已斑駁,一條無形的地理標線隔開熱帶與亞熱帶,緣著阿里山脈攀上玉山,更見溫帶與寒帶,嘉義的人、嘉義的歷史,也正是小小台灣的縮影。

重拾文化,尋回身分

台灣各縣市有一個共同命運:幾十年來,歷經不斷的社會結構重組、政經資源重分配,許多古老的精神傳承逐漸蕩然。

一群人試圖扭轉這種宿命,重建自己鄉土的文化傳統。

八年前,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在林懷民、醫師陳錦煌奔走下成立。基金會藉由一連串精緻藝術團體表演、歷史尋根探源,逐漸在新港鄉民身上,「激發出嘉義人原本豪放、打拚、謙虛、踏實的本質」,林懷民觀察八年來,新港鄉民漸漸在活動遇程中,重新尋回身分與自信。

電子花車巡迴各村舉辦KTV大賽,取代了色情表演;印尼爪哇皮影戲、樂舞在鄉間演出,種田的歐里桑可以自信地欣賞國際藝術表演;鄉民組團出國,不再是走馬看花大採購,而是為了看新港子弟--吳卿的螞蟻雕刻,在紐約文化中心的展覽,……一個健康的生態開始在新港循環。

「這些都不是新的突破,而是新港人對祖先傳統的堅持。」陳錦煌認為,新港人好客、對公共事務不漠視,是基金會能生存下來的最大原因。

相較於新港文教基金會斐然有成,嘉義市也在文化中心主任賴萬鎮召集下,尋回一個城市的心靈內涵。

古稱「美街」的成仁街,短短一百公尺內,裱畫店、畫坊林立,更是國畫大師林玉山、雕塑家蒲添生、畫家黃鷗波等人的故居。

三十多歲的美街居民陳明德還記得,小時候常見祖父在院子裡,與藝林前輩泡茶、吟詩、作曲、繪畫。

如今這條街由文化中心結合民闆資源(如桃仔城文史工作室)共同規畫,透過不斷的座談,使居民學習在自身利益與藝術價值之間取得平衡點。

居民謝重榮自信地表示:「美街重建不是維持以前的建築風貌,而是效法前輩的精神,再度恢復為藝術的聚集場所。」

失落的先人遺風,正在部分嘉義人的自覺中,慢慢復甦。

(林志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