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期:「行為」只是結果,「問題」才是根源
進入小學時期,孩子並不會過得比較輕鬆;事實上,他們在社交、行為、學業、體能等方面的壓力都會變得更重。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許多人都會用A計畫來「幫助」他們。
當然,這個時期也會充滿樂趣,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都很喜歡跟父母一起玩。不過──儘管你可能尚未遇到類似情形──當這時期的孩子遇上影響生活的問題時,他們可能會比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幫助。這其實是一個好兆頭,因為表示孩子變得越來越獨立。不過,孩子越來越不喜歡接受幫助,也可能是因為大人給了他們太多的A計畫,所以漸漸對這種方法懷有戒心,並開始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大人。
讓我們先從學業上的挑戰講起。假設你的孩子在背九九乘法表時遇到了困難,如果你決定先暫時不管這個問題──也許因為孩子在課業上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那你用的便是C計畫。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可以處理這個問題,而你也決定先尊重他的想法,那你同樣是使用了C計畫。你的責任是仔細在旁觀察,定期確認他的進展。如果他獨自解決了問題,那真的很棒,未來當他又遇到困難,這個經驗會大大增加他的自信(認為自己有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能力);但要是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你便需要制定計畫──必須再次在「合作解決」與「單向解決」之間做出抉擇。
孩子的老師或許會有一些背誦九九乘法表的方法。假如老師強烈建議用數字卡來解決問題,而你強迫孩子接受這個方法,那你便是在使用A計畫。至於B計畫呢?B計畫的架構,想必你已經很清楚了:
父母:我注意到你在背九九乘法表時似乎遇到了困難,發生什麼事了嗎?
喬丹:很多小朋友也都背不起來。
父母: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但是我更關心的是你的狀況。
喬丹:嗯,這並不是因為我不努力。
父母:對,我知道你很努力。我只是發現你還是有困難,所以我想知道你能不能跟我談談這件事。
喬丹:我不太擅長背東西。
父母:嗯,我也不太擅長。
喬丹:你也不擅長?
父母:對。以前當我學西班牙文時,我必須背一些很長的文章,然後在全班面前朗誦。那對我來說真是困難,所以我可以理解背誦九九乘法表的困難。
喬丹:你也覺得九九乘法表很難背嗎?
父母:在我的記憶中,好像沒有很難,但也許是因為你的奶奶都會跟我一起在車上練習。
喬丹:奶奶會跟你一起在車上練習?
父母:對,當我們在車上時,我們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只能聽奶奶放的音樂,但我實在不怎麼喜歡那些音樂,所以她就跟我一起背九九乘法表。
喬丹:你喜歡嗎?
父母:我喜歡呀,因為挺好玩的。
喬丹:我討厭數學。
父母:嗯,但也許那是因為你現在還背不起來九九乘法表。
喬丹:老師要我用數字卡練習。
父母:你不喜歡這個主意嗎?
喬丹:不喜歡,一點用也沒有。
父母:我想老師應該認為背九九乘法表很重要,我也是這麼想,因為把九九乘法表記起來,你以後學數學會更輕鬆。
喬丹:對,他也是這麼說。
父母:不過,這並不表示數字卡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喬丹:沒錯。
父母:所以,除了數字卡之外,有沒有可能找出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幫助你背誦九九乘法表? 這樣的話,你以後學數學的時候才不會遇到太多困難。你有什麼想法嗎?
喬丹:我們可以模仿奶奶的方法嗎?
父母:你是說在車上練習?
喬丹:對。
父母:我們可以這麼做。你覺得這樣會有幫助嗎?
喬丹:我們可以試試看。但是,如果我的朋友也在車上,就不要練習。
父母:好的。
如果孩子在課業上的問題無法透過B計畫解決,你可能會想與學校談談,也會想與心理健康專家或神經心理學家尋求建議。藉由專家評估,你也許會更了解孩子的困難,同時也會有更多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
再次強調,你要尋求的並非疾病診斷,但如果學校必須拿到診斷才能額外為孩子輔導,那也許你會需要一紙診斷證明。你要尋求的是更多的了解──了解孩子的能力,以及可能阻擾學業表現的潛在因素。許多學校老師仍然常用「動機低落」與「不夠用功」來解釋學業不佳的原因,所以你必須牢牢記住我們的關鍵主題,特別是「只要孩子做得到,他們就能做得很好」以及「孩子其實更希望能夠做好」這兩點,這樣你便不會被「動機低落」這樣的解釋動搖。
當然,孩子在學校不只是上課,在教室中,孩子也受到許多行為上的期許,例如坐著不動、長時間專注、聽取指示、與其他孩子好好合作與玩耍、流暢地參與一個又一個的活動等等。如果你的孩子難以達成這些期望,那他們的人生可就有趣了。
有些教育界的人士,雖能理解孩子們在學習上的差異,卻難以容忍行為上的差異──儘管這兩個領域都與孩子的生活技能有關。因為外在壓力,也許你會忍不住接受那些用來解釋孩子行為問題的陳腔濫調(博取注意、耍手段、動機不足、測試忍耐極限等等),所以你的挑戰便是去質疑傳統的觀念,並溫柔地堅持以更準確、更有同情心且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事實上,在學校發生的行為問題中,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問題,都能回溯至學生過去難以完成的某項作業,可見把「行為」與「學業」分開討論並不合理,這兩者通常是一體兩面。
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去了解──孩子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會出現問題行為,例如數學課、團體活動時間、課間休息時間或校車上。透過孩子的行為,我們能夠找出孩子在特定情境下遇到了哪些問題。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孩子不容易專心、很難完成課堂作業──而且幾乎都發生在寫作文時──才會與同學聊天,那麼問題可能與寫作有關。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僅是這個問題的副作用而已。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行為」上,那我們便永遠無法發現、理解並解決真正的問題。再次強調,「行為」只是結果,造成這些行為的「問題」才是一切的根源,而你想要了解的便是那個根源。
一直以來,A計畫都只用強迫的單向解決方案來處理這些問題,例如強迫孩子在下課時間待在教室練習寫作。C計畫則是先暫時擱置試著去適應或緩解問題,或觀察孩子是否有能力獨自解決內在對立。那B計畫呢? 以下便是一則老師與學生使用B計畫的例子。沒錯,儘管這本書是給父母看的,但B計畫並不只適用於親子之間;如果老師也能加入B計畫的行列當然最好,畢竟幫助孩子也是老師的職責:
老師:我注意到妳在科學實驗課時很難專心聽課,發生什麼事了嗎?
凱琳:我不知道。
老師:嗯,那讓我們來想一想,因為我發現這個情況大多只發生在科學實驗課,很少出現在其他課堂上。
凱琳:因為在其他課堂上,妳常常允許我們講話。
老師:還有呢?
凱琳:在其他課堂上,妳不介意我們跟其他同學說話或開玩笑。但是在科學實驗課時,我們只要一講話,妳就會生氣。
老師:我明白了。我想妳說得對,我在其他課堂上確實比較放鬆。
凱琳:對,在科學實驗課時,只要有人講話或吵鬧,妳就會非常生氣,把我們趕到走廊上。
老師:對,我確實如此。所以這些就是全部的原因嗎? 這就是為什麼妳在科學實驗課很難專心聽課? 因為在其他課堂,我比較常讓妳們講話跟開玩笑?
凱琳:嗯,不講話或不開玩笑,對我來說好像很難。
老師:我想我能理解。妳覺得為什麼會很難呢?
凱琳:我不知道,也許我只是很喜歡跟別人互動。
老師:對,妳確實很擅長跟別人互動,這也是我喜歡妳的原因之一。
凱琳:但在科學實驗課時,妳就不喜歡了。
老師:不,不是這樣的。在科學實驗課中,妳們用的都是化學物質,我擔心的是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傷到人、或是引起爆炸,所以我在科學實驗課比較嚴格一點。當我身旁有化學物質時,我覺得我不該太過放鬆,因為我不希望有人受傷,這樣妳明白嗎?
凱琳:明白。
老師:所以,我們有沒有辦法解決在科學實驗課上說話的問題呢? 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化學物質,我想要確保大家都不會受傷。
凱琳:我不是唯一在講話或開玩笑的人。
老師:對,我完全同意,所以我也會跟其他同學談談這件事。
凱琳:之前我不知道為什麼妳在科學實驗課時特別嚴格,現在我知道了,我想我能變得嚴肅一點,也可以試著讓其他同學也嚴肅一點。
老師:噢,這樣太好了。如果我發現妳還是很難專心聽課的話,我該怎麼做呢?
凱琳:妳可以提醒我,但別把我趕出教室。
老師:嗯,我之前常常提醒妳,但沒什麼用,所以才會把妳趕出教室。
凱琳:對,但現在我知道原因了,所以我覺得「提醒」應該會有效,而且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想妳應該不需要常常提醒我。
真的有老師會使用B計畫嗎?沒錯,很多,但還不夠多。有些老師之所以不使用B計畫,是因為思想比較老派,仍把重點放在行為與規範上;然而,教師的評比機制才是讓大多數老師不願使用B計畫的主要原因,因為學生在重要考試上的成績會影響教師的績效。儘管設立標準是好事,但過度強調考試成績的機制,讓許多老師都認為自己比較像技師,或是為準備考試而生的機器人。這些教師無法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無法幫助孩子為現實世界的要求與期望做準備。
就像你所讀到的,在現實世界中,最重要的要求包括換位思考、同理心、解決問題與相互合作,但光靠考試並無法教會孩子這些能力。當工作壓力一直將老師朝錯誤的方向推動,老師實在很難牢記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如果你想要理解老師,那你也一定希望老師能理解孩子。可別忘了,我們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方式,正是孩子解決問題時的參考基準,不僅會影響他與我們或他人的合作模式,也會影響他現在與未來處理問題的方法。
倘若孩子的問題行為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涉及範圍很廣,而且B計畫起不了作用,那你確實可以向心理健康專家諮詢,看看能否指點迷津,讓你有更多解決方法。對於一些問題行為,藥物也可能是一種解決方式,特別是過動、衝動控制障礙、注意力不足、易怒、焦慮、偏執與暴怒,藥物能緩解這些問題,使孩子較能達到周遭環境的要求,但你在做決定前,務必要再三評估。請記得,問題行為不僅受到孩子本身的特質影響,也會受環境影響。當環境改善了,行為也很有可能改善,孩子便不必嘗試藥物;而有的時候,即便孩子開始用藥,環境的改善仍是必須的。
不必太過忌諱藥物治療,有的時候藥物確實能帶來幫助;不過,你確實應該避免將孩子視為需要「修正」的「問題」。在美國,有些心理健康專家會過早開始施行藥物治療,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點。
本文節錄自:《與孩子積極合作,一起變更好: 發現內在衝突,培育正向人格特質,創造親子平衡關係》一書,羅斯.格林(Ross W. Greene)著 ,大好書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