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夸克之父-諾貝爾獎得主葛爾曼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5-05-15

瀏覽數 19,500+

夸克之父-諾貝爾獎得主葛爾曼
 

本文出自 1995 / 6月號雜誌 第108期遠見雜誌

二十世紀科學舞台上,物理學熠熠生輝,大師們站在伽里略、牛頓等科學巨人的肩膀上,推翻一些過去科學家推測出的學說,重新建立一套解釋世界、宇宙起源的知識體系。隨著許多劃時代理論、發明的出現,物理學家漸漸成為本世紀面貌最凸顯的一群真理探索者。六十六歲的葛爾曼(Murray Gell-Mann),就是這群影響深遠的大師中的一個。

頂著一頭捲曲白髮,走起路來身體微微搖晃,不高興就嘟起嘴巴,葛爾曼就像一般人印象中的大科學家,聰明、頑固、還帶點任性。

從小跟著大他九歲的哥哥一起賞鳥,收集昆蟲、植物,研究古埃及喫形文字,葛爾曼培養出對跨領域事物的興趣。在一份長達十七頁的自述中,葛爾曼得意洋洋地展示他無所不包的興趣,包括自然歷史、語言、考古、歷史、深度心理學、創意思考等。

「奧狄賽」性格 

然而,他並不是從小就立志要做科學家。十五歲他申請耶魯大學時,第一志願原本要選考古或語言學,但是父親希望他學工程,最後雙方折衷,他選擇了當時較冷門的物理。這個葛爾曼戲稱為「冷藏的偶然」(frozen accident),改變了他的一生。

葛爾曼形容自己是「奧狄賽」型(Odyssean)的性格,同時擁有分析、綜合與直覺能力的特質,而他這種結合理性與直覺的特質,正是他從事科學研究的最佳資產。

一九六三年,葛爾曼提出驚動當時科學界的夸克(quark)學說,推翻過去認為質子、中子是不能再切割的粒子的觀念,主張夸克是組成核子的更小結構,葛爾曼回憶,當初他是先想到用「kwort」的聲音來命名這個基本粒子,並沒有細想怎樣拼這個字。後來他碰巧讀到喬哀思(James Joyce)的「芬尼根的守夜」(Finnegans Wake)中出現「quark」一字,才決定稱之為夸克。

夸克理論並沒有為葛爾曼戴上諾貝爾物理桂冠,但六年後,正值四十歲壯年,葛爾曼因為研究強作用力(strong interaction)和八正道說(Eightfold Way,葛爾曼取自佛經觀念)的特殊成就,獲諾貝爾物理獎。

歡慶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同是生長於紐約、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猶太人,葛爾曼與物理頑童費曼(Richard Feynman),有著微妙的瑜亮情結,即使在費曼喪禮上,葛爾曼還是不忘批評費曼。

從小就一直是全班最聰明的學生,葛爾曼舉手投足難掩他極端自負與睥睨的神情。在言談間不時直接援引文學作品(西班牙文或法文),他懂得八國語言,還經常會挑剔餐廳菜單上的排字。

孩子氣 

雖貴為物理界的理論大師,葛爾曼個性卻略顯孩子氣,情緒起伏瞬息萬變。十幾年前,他應邀前往某大學演講,該大學不慎將演講地點定在教堂,篤信無神論的葛爾曼大為光火,嚷著要取消演講。

葛爾曼還頗有幽默感,當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獎時,葛爾曼致賀電給他,稱他「雞丁閣下」。有讀者請他簽名,他也會不吝嗇地說他的簽名可是很值錢的。

專研物理理論之餘,葛爾曼多角度的興趣又轉到更廣泛的領域。一九八四年他和一些其他學門的研究者發起成立聖塔菲研究院,跨各領域研究簡單、複雜與複雜適應系統之間的各種關連,希望為科學找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葛爾曼雖然早已有科學家一生中最企盼渴求的學術榮耀,但他不諱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並不是眾人稱羨的科學成就,而是和詩人瑪莎結婚。自從認識瑪莎之後,他不再抱怨他的人生際遇,也不後悔他做過的任何事情。

二十五年前,當時任美國國防部科技顧問的葛爾曼,曾協助美國政府訂定美蘇限制核子武器的政策,目前他長期居住於聖塔菲,並再度膺任美國總統的科技顧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