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和國內政治雙管齊襲的自由化強風,把三十餘年來一向路平舵穩的台灣,吹進前所未有的十里霧中。
由於中美貿易的連年巨額順差,美國咄咄要求台灣開放市場,並力促台幣大幅升值。因台灣出口暢旺增長不已的外匯存底,目前已高達五百四十億;央行吸收外匯而放出數以千億計的台幣,使貨幣供給成長率突破四0%大關,造成通貨膨脹的隱憂。「這個局勢是世界經濟史上沒有先例的獨特發展,」一位退休的經貿首長明白指出。
另一方面,解除戒嚴、開放黨禁的政治自由化先鋒,雖為執政黨贏得世界輿論的喝采,但同時也造就了國會裡批判政策、撻伐官員,攻勢凌厲的反對黨。倡導分離意識的言論鼓噪議場,對政府不信任的空氣隨著層出不窮的自力救濟案件,在街坊中流播。「我們似乎反倒從長久以來的昇平狀態,進入了一個緊急時期,」一位律師冷眼觀察。
一篇報紙社論甚至用「驚濤駭浪」,形容台灣所面臨的空前處境。為因應變局,蔣經國總統指示行政部門,「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然而,今年初連續發佈的兩項民意調查顯示,人民對政府施政、應變的滿意程度,明顯偏低。(見本期專論)
驚濤駭浪的處境
民意調查中,首當其衝的是全國最高行政首長--內閣閣揆俞國華。一時間,新聞媒體和民意代表掀起「正視俞內閣聲望低落」的聲潮。
「國家社會情勢劇烈變動時,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內閣,展現大有為政府的氣魄,」一位報社主筆抨擊:「民眾視俞內閣為弱勢內閣,不僅顯示政府在因應變局與開創新局上力有未逮,也使民眾對國家前途普遍缺乏信心。」
一位政府的特任官則坦率直陳,外在環境變化多端,而我們的政治結構體卻還是老舊的,「這個變局很難有人能夠應付得了,」他說。
縱觀歷史的人認為,由於目前所遭遇的問題毫無前例可援,的確不宜以以往的太平歲月做標準,衡量現今內閣的政績;不過,內閣的性格和施政得失之間關係極為密切,「外在挑戰加上主觀的性格,已使俞院長成為歷任閣揆中最「累」的一個,」政治學者評斷。
值得回顧的是,自中華民國行憲至今,歷任行政院長各有何特色?他們的表現到底受那些因素影響?
行憲三十多年以來,我國內閣曾經有過十一次改組,前四任政局動亂不安,第一任行政院長翁文灝(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為一典型書生)只做了五個月,第二任孫科四個月就辭職,第三任何應欽三個月下台,大陸時期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閻錫山,在任也不及十個月。由於頻頻改組,難有明顯的政績可言。
局勢與內閣的演變
民國三十九年先總統 蔣公來台復行視事,內閣的政治運作逐漸步入正軌。立委黃書瑋以各個閣揆的出身背景及所處的環境局勢,細數來台以後的七任內閣為:陳誠的「軍事內閣」、俞鴻鈞的「財經內閣」、嚴家淦的「接班內閣」、蔣經國的「實權內閣」、孫運璿的「均衡內閣」,以及當前俞國華的「財經內閣」。
政府遷台初期,以防範中共入侵、準備反攻大陸為大政方針。畢業於保定軍校,隨蔣公東征、北伐深獲信任的陳誠,受命組成第一任內閣。
除了雄厚的軍中資歷外,陳誠做湖北省政府主席時,推動過二五減租,同時具有行政眼光和財經能力。懷著離鄉背景、破釜沈舟的心態,他揮舞閣揆的指揮棒,毅然實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舉辦「地方選舉」的地方自治,推動「以農業支持工業、以工業培養農業」的經濟政策,並厲行軍隊整編,進入建軍階段。
「整個中國歷史的轉變,陳誠內閣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政大教授黃越欽指出,在高勢、高位的元首授權(抗日戰爭勝利, 蔣公成為世界級的強勢領袖),和中共對抗失利的檢討,以及日本投降所留下的半真空狀態下,陳誠的各項施政顯得衝勁十足。
若和其他閣揆比較,由於陳誠對蔣公長久的忠心,並掌握了台灣省黨、政、軍和特工系統,他在政策和人事任命上,享有相當大的實權。事實上,被尊為「陳辭公」的陳誠領導行政院時最為人所稱道的,也就在於他對政策的決斷力,和敢於用人、會用人、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拔擢。
他的名言是,「我自己雖然不是做學問的人,但我能接受並執行做學問者的意見」。他曾在民國四十七年第二次組閣。兩次組閣期間,他的閣員融合了不同黨派的菁英(如任用非國民黨籍的王雲五為副院長)。他任命風骨嶙峋的葉公超為外交部長、俞大維為國防部長、尹仲容為經濟部長、蔣廷黻為駐美大使……,都被認為一時之選。軍人出身的他同時器重、接近文人,經常和當時的四大名士胡適之、錢思亮、王世杰、梅貽琦到風景區促膝請益。
衝勁十足的陳辭公
行政院長任內,他身兼美援會主委,幾乎每個禮拜都在信義路官邸跟財經首長開會、聽取報告。一位與會的屬下至今仍十分感懷他「很少動輒下指示,總是支持並信任所用的人,讓人才能毫無顧忌地放手做事」。
或許正因為剛毅的軍人本色,他的決斷力強,領導風格也十分強硬。七十八歲的資深立委吳延環清晰記得,當年陳誠在立法院議場的講壇上,「一口浙江官話、說話直截了當、口氣上不帶商量」的凜凜神情。
做為閣揆,這種軍人風範也有窒礙之處,「他的守法觀念不強,」一位耆老指出,陳誠即說即行,在決策過程中往往不太顧念法律。典型的例子是,一次一位隨從的兒子在外作惡,他脫口便說:「把他抓來,我要像睬螞蟻一樣踏死他!」
民國四十三年,陳誠當選副總統。為了賡續土地改革的成果,開源節流以發展經濟,曾任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又與孔、宋兩家關係良好,政府播遷時負責將庫存上海的八十萬兩黃金運來台灣的俞鴻鈞,脫穎而出,成為新的閣揆。
財經內閣肇始
俞鴻鈞的作風穩健、守成。他實事求是、尊重制度,熟識他的人相信,他過世時先總統 蔣公在輓聯上題贈的「崇法務實」四字,正是他一生的最佳寫照。這種性格使他能配合 蔣公的領導,把政府看守的很好,但欠缺開展新局的力量。
民國四十七年,俞鴻鈞遭監察權如日中天的監察院彈劾,任閣揆的興趣與勇氣因此大減,他自動請辭,留下責任政治的風範。這四年一個月的任期,是遷台後的行政院長中最短的一屆。因為出身背景的關係,「財經內閣」的名詞由俞鴻鈞開始。
這時台海情勢吃緊,軍事強人陳誠又以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第二度組成戰鬥內閣。除了在八二三砲戰中擊退中共軍隊外,他所規劃及執行的第二、三期四年經建計劃,也卓然有成。」立委黃書瑋分析,「有經驗、有實權、有威望」是陳誠率領的內閣能夠克服危機的重要因素。二度組閣中,他延攬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台籍人士連震東、蔡培火入閣的安排,被認為頗具政治意義,因而廣受矚目。
民國五十二年底,陳誠因操勞過度身體每況愈下,獲准辭職。財經閱歷整齊、做人處事練達,又擔任過三年台灣省政府主席的嚴家淦接掌行政院,開拓了專技菁英躋身權力核心的時代。
觀察家指出,別號靜公的嚴家淦聰明智慧過人,他通曉環境人情,九年零六個月的任期內,他表現出的是一個既能調和鼎鼐,讓國家政策順利推行,又能設訂財經大計的宰相。
有整體觀的嚴家淦
「人和」是嚴家淦主政的最大優勢。他為人謙和,立委吳延環用「極盡柔和婉轉之能事」,形容他在立法院備詢時的風格。不管委員質詢什麼,他總是先表示同意,然後答允「再慢慢研究」。雖然有人批評他打太極拳,但大多數立委都認為,「這一套很受用」。
事實上,曾經做過他屬下的財經官員指出,嚴家淦心裡自有堅強的政策主張及週詳的推行辦法,只不過做法較為迂迴,不走極端罷了。迂迴中,他並沒有失去方向和目標,最後總能達到原訂的目的地。
例如,民國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間,政府的預算制度一向有名無實,軍事將領可以下條子拿錢。遷台後嚴家淦經管財經大計,堅定地實施「在當年推行起來非常非常困難」的現代化預算制度--預算外無收支,清點士兵員額、核數發薪,全面整理財稅法規。
他經常告訴部屬要「異地而處」,這種心態不僅使他在擔任閣揆時不以本位為主、有整體觀,能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也使他的政治生涯更上層樓。
民國五十五年,嚴家淦當選中華民國第四任副總統,成為繼陳誠之後第二位以副總統兼行政院長的閣揆。這段任期內,行政當局一方面延長了國民義務教育、頒訂人口政策綱領、研訂十年長期經濟發展目標,一方面也遭遇了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國大陸的危機考驗。
任期最長的遞嬗院長
他主導的內閣所以被後人視為遞嬗內閣,在五十八年黃少谷辭副揆、國防部長蔣經國繼任後日趨明顯。他讓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兼經合會主委,並設置財政經濟金融會報,一併由他主持,使蔣經國熟悉財經人事,為日後擔任閣揆做好準備。
民國六十一年,立法委員以九三%的同意票通過蔣經國為行政院長,刷新行憲以來歷任行政院長的記錄。政評家分析,蔣經國擔任閣揆的意義和影響力,也較歷任院長更為深遠。
軍人出身的何應欽、閻錫山、陳誠,大體上是承繼國民政府在大陸時代「掌握軍權就有行政權力」的風氣;俞鴻鈞和嚴家淦都是財經專技人才,難以開創時代。
蔣經國卻不同。他特殊的家世、完整的從政經歷(歷任黨、政、軍、特各系統要職,又創立國防部總政戰部、救國團、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等單位)、做事的決斷和毅力,以及獨樹一幟的親民作風,使他能得心應手、充份發揮,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提攜政壇新人
他深諳台灣社會轉型的趨勢,六十年代起,他以「革新」、「務實」為方針,領導行政院大幅革新,鼓舞海內外民心。在內閣人選上,大批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台籍人士和政壇新人紛紛嶄露頭角。他首先敢用台籍的副院長、交通部長和省政府主席;內閣中,台籍人士先有六位,後增至八位。觀察的人指出,受他拔擢的「青年才俊」,多是農村社會出身、生活簡樸、忠誠老實的型。
雖然經過石油危機、全球經濟衰退和中壢事件等外憂內患的衝擊,他堅毅地落實經濟本土化(推動十大建設)、政治台灣化(敢用台籍人士)的政策,使政府的威望在他組閣時達到顛峰。
除了特有的聲望和政治勢力外,知情人士透露,他下決斷、解析環境局勢的能力也高人一等,常用一句話就能直指問題的核心,再加上經常深入農鄉接近民眾,他的親和力無遠弗屆。
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領導中國近半世紀的 蔣公在狂風驟雨中辭世,嚴家淦繼任總統。六十七年,嚴家淦表明將不競選連任,蔣經國順理成章地由行政院長當選為第六任總統,隨即提名電機工程師出身的孫運璿擔任閣揆。
孫運璿自哈爾濱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電力工作,到五十四歲才入閣出掌交通部。他雖和嚴家淦類似,以技術官僚背景奉命組閣,但因從政期短、閱歷有限,組閣時的基本考慮,只在貫徹蔣經國任內所訂的政策、制度和措施。
孫運璿光芒四射
然而,或許是北方寒冷的天候及開闊的自然環境陶冶出來的氣象,山東籍的孫運璿具有一股天生的閣揆氣質。「他給人誠摯、敦厚的信賴感,使人覺得像家人一般可依、可親。」多位學著異口同聲地表示。因此,就任之初他雖表現平平,但他愈做愈得民心,施政逐漸顯露出生猛的活力,光芒四射。
在他的任內,經濟、外交、政治上的挑戰紛至沓來。諸如第二次石油危機、美匪建交、高雄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面對危機,立委給他的評語是「態度坦誠、紓解得宜」。
然而,正當孫內閣聲譽日隆,在李登輝被提名為副總統的第九天,他突因腦溢血病倒,必得陣前換將。有財經背景、擔任過部長、深獲蔣總統信任的央行總裁俞國華,於是接掌內閣。
五十年前就進入 蔣公官邸擔任侍從秘書的俞國華,一直是財經部門的重要決策者。他的奉公守法、勤儉踏實和清廉謹慎,廣為眾所周知,但這種方正規矩的銀行家形象,在社會轉型、國家面臨風浪的關鍵時期,卻顯得格格不入。
「他或許可以在承平時代做個守成的好宰相,」一位國民黨籍新進立委直率地說:「面對大開、大闔的環境,他保守、拘謹的性格實在不合時宜。」
除了正在眼前的國際經濟和國內政治雙重巨大的考驗之外,政治學者胡佛指出,另外一個迫在眉睫而影響深遠的問題--如何確立政治體制,旋踵也將浮現。
雙軌制下的院長職權
他解釋,根據我國憲法的精神,行政院長是制定施政方針、執行法今、推動政務的領導者,然而,三十多年來我國的政治體制一直是以雙軌運行。一軌是憲法揭櫫的內閣制--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法律、命令由總統發佈,但需經行政院長附署。一軌是臨時條款制--總統在戡亂時期可設置動員戡亂機構,如目前的國家安全會議,決定有關動員戡亂時期的大政方針,並處理戰地政務。
明顯的事實是,在雙軌運行下,行政院長的權責有逐漸縮小的趨勢--從早年享有與總統相近的共同決策權,到總統的首要幕僚長、總統在行政部門的代理人,終至成為總統政策的執行者。
「制度不安定直接導致政治的權責混淆,行為的規範就沒有明確的標準,」胡佛警告:「長此以往,必使行政效能低落、影響社會秩序。」
海外學者似乎也預見了及早面對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如果蔣總統不再競選連任,而由法定繼任人副總統李登輝接任,無異是強人政治時代的結束。依照法統,下一屆的行政院長就成為實際肩負國家重擔的關鍵人物,」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具體闡明。
儘管下一任的行政院長人選尚在未定之天,可能迎接的挑戰卻已歷歷在目。學者專家一致指出,若舉這些挑戰中的犖犖大者,憲政制度的改變是其一(包括國會的新陳代謝及代表性問題),反對黨續增的壓力是其二,戒嚴令解除後,以政黨、工會、教會為主體的社會運動是其三,而如何輔正多年來因偏重經濟發展扭曲的社會價值觀--急功近利、現實投機,也需靠閣揆拿出一套辦法來。此外,國際經濟情勢對台灣向自由化邁進的要求,仍會持續不斷。
面對重重挑戰
到底需具備那些條件,才能「適才適所」地成為下一任行政院長的人選?歸納受訪者的意見,他的風貌應是:
具通才:不單是知識,在心態上也能心懷天下、有世界觀。
能用人:能募集各方面的幕僚人才,補一己之不足。
有魄力:能推動革新、提升政府形象,給社會打氣,造成蓬蓬勃勃的形勢。
有魅力:在眾說紛紜中,他能以深具說服力的雙向溝通,平息眾議、安定人心。
有統合力:他能協調各部會的意見,統合各部會的能力。
有親和力:他喜歡民眾,民眾也喜歡他。
預測下一任行政院長
這是新聞報刊和政論性雜誌、民意代表和專家學者近來最愛談的熱門話題。不僅國內談、海外也談。有人用嚴肅的態度仔細斟酌:「一旦蔣經國總統不再連任,強人領導結束,誰做下一任的行政院長實在太重要了!」也有人用玩笑的態度下注:「反正人事的任命沒有明顯的軌跡可尋,何妨看看到底誰像黑馬。」
在一窩蜂的熱談中,教育部長李煥、副總統李登輝、亞東關係協會秘書長馬紀壯、省府主席邱創煥都是上榜人物。新近就任司法院長的林洋港,去向既已塵埃落定,倒使舉棋不定的猜測者暫時鬆了一口氣。而由現任行政院長俞國華繼續留任的說法,也並沒有被完全排斥。
大家究竟怎麼談?
李煥:
呼聲最高,一位政壇前輩甚至說:「除了他不做第二人想。」為什麼?他跟總統的關係良好,深獲信任;他的決斷力強,說做就做;他辦過選務,有草根性,可緩和與反對黨人士的對立形勢;他有班底,各部會首長中有很多是他的學生,使他較能募集人才;此外,他也平正通達、循規蹈矩。
懷疑的口氣是:「現在是財經掛帥,他懂財經嗎?
李登輝:
他是總統的法定繼承人,政府和黨應該讓他通過行政院長的歷練來培養他,使他跟情治、軍界各方面,都能建立關係。
認為可能性較低的人分析,他沒有群眾基礎,不是官僚系統出身、沒有班底,較適合做虛位元首,要掌握實權阻力會相當大。以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一人佔兩個位子,在目前僧多粥少的情形下,不太可能。過去陳誠、嚴家淦都有特殊的政治背景或技術實力,在國民黨的權力結構中有相當的份量與影響力。這種例子已經不容再出現。
馬紀壯:
亞東關係協會的秘書長歷來都與最高當局有直接而密切的關係,這個職位上的人很可能是黑馬。再說未來的行政院長需要是一個能綜合各方面力量的人,這一點,他能做到。也有人認為不可能。因為他出身軍界,總統已明白否定軍人當政的可能性。而他的個性保守,和反對黨人士的對立會比現在更有過之。
邱創煥:
如果要徹底實施本土化政策,讓台籍人士做行政院長,他有機會。不過,他是一個守成的人才,不擅開創,在應付未來的變局上,會面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