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南縣的悲歌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5-04-15

瀏覽數 18,500+

台南縣的悲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5月號雜誌 第107期遠見雜誌

競選期間以環保縣長為旗幟,台南縣長陳唐山就任一年多的環保施政,卻成了環保人士眼中負面教材。

擺盪在工業開發與環境保育、夾處於糾結的地方政治利益,民進黨籍的陳唐山儘管標榜環保,卻不能贏得環保團體信任,而名列九四年十大負面環保人物,理由是他對東帝士和燁隆集團將在台南七股興建七輕、和煉鋼廠、破壞溼地生態,態度曖昧。

打從瀕臨絕種保育野生鳥類黑面琵鷺選擇在七股(曾文溪口)潮間帶落腳,地方便陷入工業開發與溼地保育的爭奪戰。

前任縣長李雅樵表明推動工業區的決心,曾直截了當地說:「縣府光賣土地,就有六十億收入,未來每年稅收更高達四十八億。」他甚至在卸任後帶頭爭取開發。

奪下國民黨長期主政的台南縣長寶座,民進黨籍的陳唐山雖然標榜其身為學者的高理想性格,卻無法擺脫地方現實的困境。

致力推動溼地公園的成功大學統計系教授黃銘欽由期待轉為失望,他觀察陳唐山對七股溼地的態度轉變;就任之初贊同生態觀光構想,不久改口為工業與環保可取得平衡,就職一週年時則聲言工業區可增加稅收及就業機會、使下任縣長不愁沒錢用。

對於反七輕人士的批評,陳唐山一笑置之:「我還沒表明立場,七輕做不做要給個機會審查,等環境影響評估清楚再決定,何況七股鄉民的需要也要考慮。」

只因鳥沒有選票

保育與開發之間的衝突,果真全無妥協?七股工業區預定地,正凸顯這種矛盾性。

二月的東北寒風鑽耳,七股濱海的鹽田和魚塭逼發著鹹溼味,曾文溪口堤岸外廣袤的泥灘地上,兩百餘隻黑面琵鷺正集聚取暖。卸下白晰的冬羽,多數成鳥已換上金縷春裝,有的單腳獨立,蜷起脖子打盹;有的將扁長如匙的嘴深探泥底覓食,儲備能量,準備春天駕臨再度做長程遷徙。

不巧的是,全世界紀錄只有四百餘隻的黑面琵鷺,半數以上選擇在此度冬。

對保育界而言,阻止工業開發不僅保住這群「黑面舞者」的棲息地、避免再度撩撥國際制裁壓力,溼地更具有洪水控制、海岸保護、水源涵蓄、景觀遊憩等功能。台南市野鳥學會薛天德由北往南細數;台灣西海岸淡水關渡已死、新竹南寮港南闢為垃圾場、大肚溪口有火力發電廠及彰濱工業區,接著雲林麥寮、嘉義鰲鼓都成為工業預定地,僅剩曾文溪口尚未「淪陷」。

七股鄉民則陷於人鳥共存或靠地利翻身的矛盾。一位採蚵者一邊形容每逢假日遊客駱驛於途的盛況,一邊撩動肥美鮮蚵說:「他們都會順便買幾斤回家。」但另一位魚塭養殖戶則指荒廢的魚池說:「政府要合理補償,賣海產沒有賣土地好賺。」

縣長陳唐山的兩難困境,一方是增加縣府稅收、造就上萬人就業機會,一方則是背負「環境殺手」罪名。

「但是鳥和土地沒有選票。」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丁天奎一語道出其中癥結--在地方施政,環保議題永遠不是最先順位。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為了顧及各方利益,台南縣政府委託學者做各種替代方案可行性之研究,一切等待評估再下定奪。

然而當評估還在進行,已有不法業者伺機占地為王,大肆開挖魚塭,以備工業區定案徵收時求償。負責工業區替代方案可行性研究的東海大學教授張萬福頂著勁風,指向曾文漢口北岸一窟薩、一窟薩的濫墾地,搖頭說:「本來是一片沙洲,去年底發現推土機開挖,通知縣政府,卻不見縣府採取行動。」

野鳥學會薛天德更指證縣府默許七股鄉開挖琵鷺棲息地以南的一片溼地為垃圾掩埋場,達三、四百公頃。「公權力不彰最嚴重之處就在曾文溪口。」他憤怒表示。

連線作業破壞山水

事實上,相較於七股「人鳥大戰」的公權不彰,台南縣另一處水源重地--白河水庫,更無遺展露地方政府無力抗拒龐大的利益集團。

車行過南縣芒林鄉道,進入白河山區,水庫大壩前,縣府煞有介事地矗立著告示牌:為維護山坡地自然景觀及大眾安全,如發現有未經申請許准,擅自濫墾山坡地者,得向上地所在地縣市政府或鄉鎮公所檢舉,政府對檢舉人絕對保密。

諷刺的是,就在壩體後方、水氣氤氳的深山裡,大規模的毀山濫墾行動,正肆無忌憚地展開。

白河水庫旁的一位白水溪居民表示,從民國八十二年十月開始,不知名的集團便從水庫源頭--嘉義與台南縣界的陡峭山稜大興土木,剷平山頭,在地質脆弱的V型河谷砌出一道道無鋼筋的擋土牆,以鬆軟的泥沙填充造陸,企圖在上頭興建小木屋、別墅。而擋土牆高十餘公尺、長近百米,若遇暴雨或地震,隨時有崩塌之虞,足將山谷底的聚落「羌仔崙」完全土掩,可能重蹈多年前花蓮銅門活埋三十人的悲劇。

由於羌仔崙水源遭工程切斷,居民不斷陳情、檢舉、投訴、法告,業者濫墾依舊。期間縣府曾開單罰款,但以濫墾地為私有為由,聲稱「無法可管」。

由於上游滾滾爛泥長期挹注湖底,年齡不及三十年的白河水庫已瀕臨死亡,省府只得每年花三千六百萬元清除淤沙。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陳玉峰調查指出,濫墾集團毀山壞水已形成「家族企業」,亦即「集團濫墾大量製造淤沙→水利局穿針引線發包抽沙→抽沙業者樂得生意旺盛」的連線作業。

據當地百姓調查,整個集團曝光的第一線業者是縣議員,背後還有一串的省議員、立法委員。「陳唐山怎麼與他們抗衡?」一位居民反問。

一位居民遙指處處是淺灘、沙洲的白河水庫嘆道:「那塊蘆葦叢去年才抽過沙,現在不但填平,鷺鷥還築了巢。」而他不能理解的是,省長宋楚瑜巡視白河水庫,不但無視於上游的濫墾,反而指示加強抽沙。

莞仔崙居民在宋楚瑜指示接通自來水後,已停止抗爭,對於可能面臨的生命威脅,早視而不見。

曾為白河水庫居民奔走,並致力反七輕的立委蘇煥智對業者的「無法無天」,不禁拍桌怒罵,然而對同為民進黨籍的縣長只能搖頭:「陳縣長一點辦法也沒有。」

如同東海大學生物系教授林俊義所言,「陳唐山Yes or No(做與不做)之間,要承受各種政治壓力,但看他的信仰有多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