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探究」?他認為,就是學生必須有好奇心,不輕易接受答案,並不斷探索各種可能,直到提出自己認為合理的說法。以F1賽車為例,要同學去探究到底哪個輪胎摩擦力最大?多數人在國中的理化課本都這麼學習:胎紋可以增加摩擦力,所以胎紋愈多,摩擦力愈大。
事實上,這是不求甚解的說法。以F1賽車的照片,要同學觀察輪胎之間的差異,最後發現晴天用的輪胎,幾乎光滑無胎紋,雨天才換上胎紋較深的輪胎。
洪逸文告訴學生,排除熱熔胎的因素,胎紋的設計主要是用來排水用的,只要排水良好,就能維持好的抓地力,自然不易出事。所以胎紋的深淺跟摩擦力的大小,不是必然直接關係。
另外,他也會將詩詞融入教學。例如指導學生下載免費星空軟體Stellarium,檢視蘇軾《赤壁賦》中所提到「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的詩句,當時月亮與星星的相對位置是否正確?由於蘇軾是在1082年的秋、冬之際,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先後兩次遊覽附近的赤壁,才寫下前後赤壁賦。學生透過軟體查詢後,就會發現1082年的當時,斗宿和牛宿這兩個星宿不會在文中所提的位置,所以這兩句詩句純粹是蘇軾的感性創造,而這也是文赤壁與武赤壁的差異來源。
還有一堂是跟土石流相關的巴西豆效應(固體對流),洪逸文搖晃底部有彈珠且裝滿米粒的玻璃罐子,學生會發現不管怎麼搖,原先位於底部的大顆粒彈珠都會上升到瓶子最上方。
接下來,他會不斷地拋問題,問學生如果將彈珠換成保利龍球,上下左右搖晃,會有差別嗎?重物形狀會不會影響上升?影響固體對流的可能因素有哪些?最後引導學生透過實作去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每一堂精心設計的課都贏得學生的喝采。一位學生說,他再也不怕上地球科學了。老師要求他收集某個時段的鋒面跟氣溫、氣壓的資料,再將數據轉換成趨勢圖,觀察三者間的關係,就會知道為何高氣壓常代表好天氣、低氣壓常意味著壞天氣,還要觀察鋒面來時,天氣與雲會有何種變化,「這種搭配生活經驗的教學很實用,」他說。
洪逸文建議老師在設計探究與實作課程時,須提出適當的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體驗科學發現與探究的過程,才是這堂課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