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生活中找題材 打開學生的耳朵

高中這樣教2〉台北市師大附中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7-06-16

瀏覽數 11,000+

從生活中找題材 打開學生的耳朵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

5月5日那天,有一堂「雙城齊謀:跟著台南作家去旅行」的選修課,移師到台南上課。國文科老師顧蕙倩帶領學生,南下台南一中交流,並進行台南作家葉石濤、楊熾昌的文學地景踏查。

與南一中進行跨校跨地域交流

當學生走訪葉石濤文章所述的蝸牛巷、葫蘆巷跟天后宮時,眼睛綻放出異樣神采,彷彿感受當時作者的心情故事。下午則是參訪台南一中,透過南一中學生的「聲音」作品,認識南一中的古蹟與校園文化。

這門課是顧蕙倩跟南一中老師陳依潔合作的跨校交流課程。「寫作不能光靠背誦,我想透過五感中的聽覺,打開學生的耳朵,從生活周遭找題材,引導出對文學創作的興趣,」顧蕙倩說,大家都很習慣用眼睛感受,聽覺常常被忽略了。

為期一學年的課,上學期以附中所在地的台北市大安區為主題,設計「宗教、市場、文學、創藝、阡陌、自然」的大安六個主軸,各小組自行設定採訪主題與對象。以「市場大安」這堂課為例,學生要到安東市場,收集代表市場的聲音,做成作品並寫出心得報告。

但學生抵達市場已近中午12點半,市場早已冷冷清清,沒什麼客人。有位學生僅收集到老闆看電視的聲音,困惑地問老師:老闆看電視的聲音,算是市場的聲音嗎?「當然是,」顧蕙倩回答,建議學生去找資料,再一起討論聲音背後代表的意義。

學生透過採集的聲音及資料搜尋,發現安東市場面臨的問題:外觀設計不吸引人、攤商撤離、市場沒落亟需轉型等。後來,當老師邀請市政府大安區的官員跟社區媽媽到課堂分享時,竟然跟學生挖掘到的問題一樣。

這門課讓學生體認到收集的聲音不只是聲音,體現的正是傳統市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學生就回想起小時候跟奶奶到市場買菜的經驗,再次舊地重遊,發現傳統市場雖不像超市明亮乾淨,卻保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老闆也會熱情跟客人話家常。

「學生告訴我,傳統市場的魚不是躺在冷凍櫃裡,只靠標籤上的鯛魚兩個字來代表,充滿濃濃人情味,這種具有溫度的傳統市場不應被揚棄,」顧蕙倩聽到這席話,感動不已。

今年是附中學生到南一中交流,去年底,南一中學生已先到附中一起上課了。附中學生透過作品,將所認識的大安區介紹給南一中學生,還設計闖關遊戲,例如蒙住眼睛,說出所吃的食物名稱?還有來自大安區教堂的音樂是哪一首?

透過互動交流,彼此對當地文化有進一步了解,兩校的學生也建立起跨校情誼。

剛開始,兩校學生並不習慣這種活化教學,過去都是單向接收授課內容,變成雙向交流後,學生必須動手畫出台北或台南的聲景(soundscape)地圖。而這種引導式、具備「跨域」元素的課程,正是12年國教新課綱的重點之一。

到大安高工體驗技職實作課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附中不僅做到跨校交流,也落實「跨校」選修課程。最知名的就是與僅一街之隔的大安高工合辦選修課。

大安的學生可選修師大附中19門特色課程,跟附中學生一起上課。附中的學生也可選修大安開設的「專業職涯體驗」,每三週為一科的體驗課程,共有冷凍空調、機械、汽車、圖文傳播、電機科5科15節的實務課程。

第一學期,選修大安專業職涯體驗課程的附中學生有100人,其中有31位女學生;到第二學期,有超過150位同學選修,因場地限制,大安還要開啟篩選機制。

師大附中教務主任張荊壢說,普通高中跟技術型高中的交流,激盪出不少火花。大安高工學生對普高的實驗課很驚豔,學習動機很強;附中學生則對大安的實務課程充滿好奇、探索精神。

學期結束時,學生都要分享學習心得。幾乎每個人都很喜歡大安的體驗課程。一位附中學生說,接觸到與普高完全不同的課程,讓他對技職教育有全新的看法,經歷車床、3D雷射體驗,學會如何焊接電路、製造聲控的LED燈,還吸收到汽機車小常識,非常新鮮有趣。

另一位學生則說,大安高工以實際操作為主,老師不僅教授專業知識,還分享生活上的應用,給他們「帶得走、將來用得到的東西」。

一位女學生說,她已學會拆裝輪胎、換量機油、檢查胎壓,也了解電路開關、冷氣機原理,以後家裡簡單的基本修理,不需花錢請人幫忙了。

除跨校選修課程外,附中也開設跨領域課程,例如「幸福方程式」就是由家政、護理、公民與社會老師共同開設。

家政老師結合校外業師,教導學生自製肥料、利用果皮製作清潔劑,並體驗種植蔬菜的田園之樂。當收成時,會舉辦輕食日,當天的午餐就用自種的蔬菜作成生菜沙拉等美食,跟師生一起分享。

公民課老師則帶領學生採摘太陽花義賣,捐給老人院,並在護理老師指導下,陪伴照顧老人家居生活一天。

附中的選修課琳瑯滿目,都是各科老師研發的特色課程,經課發會審查後開設,從102學年試行至今已有五年。初期學校擔心學生選修意願不高而開不成,現已變成熱門課程,選完某門課的學生也會跟其他同學分享。

以105學年下學期為例,有20門涵蓋國英數、史地、理化自然、資訊、國防、體育等科目的選修課。

例如地理老師魏欣儀將課程轉換成「從揚帆到登岸:海洋台灣—他們的故事」,以海洋台灣為核心概念,透過專業人士分享,讓學生了解人類與海洋互動的過程及文化形塑、人口移動過程中與全球化的關係,並培養包容接納各方移民的胸懷。

每學期開學前,教務處就已製作好選修課程手冊供學生參考,這幾年下來,每星期五下午的跑班上課,已成為附中最具特色的風景。

師大附中校長洪仁進指出,新課綱讓選修課百花齊放,學校還可結合願景,自訂四學分的必修課程,培養學生多元能力,以因應新時代來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