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第一次,台灣的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終於正面交鋒。
整合多年來紛亂的社會保險、擁有兩千萬名基本保戶的全民健康保險浩浩蕩蕩地掛牌,進逼在台灣已擁有近一千萬件契約的商業壽險市場;連過去沒有公、勞、農保的九百萬人,全民健保也將之全數納人,「等於九百萬個客戶都轉到政府那邊去了!」一位保險業者直覺反應。
全民健保喧嚷多年,在政府的頻頻推銷下,「已經喚醒民眾對保險的認知」,台北市壽險公會總幹事夏銘賢觀察,這種觀念啟蒙亦有助於商業保險的認知推廣。而現在商業保險依有社會保險者及無社會保險者設計兩種費率,以後大家都有健保身分,「讓商業保險的設計方向更明確」。
但市場仍不免一番震盪;當前國內壽險投保率從民國七十三年的一二%,提高到八十二年底的四七%,成長為原先的四倍;壽險保額也從七十三年的一兆一千四百億元,躍升至八十二年底的七兆五千億,增為七倍。
「實支實付型」衝擊大
而以給付醫療項目為主的健保,對商業保險中同樣給付醫療項目的健康險衝擊最大。
現行的健康險大致分為實支實付型及定額給付型,實支實付型是補償被保險人實際支付的醫療費用,若被保險人具有社會保險身分,就會形成部分重疊,因申請理賠必須提供醫療費用收據正本,只有超出社會保險給付的部分,實支實付型才會補償差額。
定額給付則依被保險人實際住院日數每日給付,給付額視被保險人購買的額度而定,不論被保險人是否有社會保險,只要有住院證明,保險公司都會給付,沒有重疊問題。
因醫療成本計算複雜,健康險通常附加在壽險主契約上,前幾年才開始由外商公司單獨推出健康險保單。近三年健康險每年以兩位數的百分比成長,但目前占各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比例,平均只有五%,比不上壽險及傷害險,「健康險的地盤早就被勞保牢牢占據了!」安泰人壽資深副總石寶忠不諱言健康險的市場本就有限。
其中實支實付型受到衝擊最大,健保提供基本醫療給付後,需要商業保險補償的部分可能就會減少,尤其對過去沒有社會保險、依靠商業保險給付的人,健保取代了部分商業保險的功能。瑞泰人壽參事尤之毅發現,最近健康險略有下降,特別是被保人為過去沒有社會保險的孩童,取消情況最多。定額給付型不和社會保險衝突,影響較小。
除了給付項目,健保和商保重疊的部分還包括消費者的荷包。統計數字顯示,每戶扣除稅負後的平均可支配所得,與每戶投保壽險的有效契約保額呈現明顯的正比關係,未來民眾要被迫繳交強制性的全民健保、國民年金等保費,許多精算師估計未來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可能減少一0%到一五%,可以購買商業保險的預算跟著縮水。
若以個人可支配所得的指標衡量,現在保費支出(壽險、傷害險、健康險)占了五%,瑞泰參事尤之毅估算,一個勞保被保險人以後繳交勞保及健保的保費,會比現在的勞保多出二點三倍到十點二倍,「保費是很實際的問題,很多人可能無力再付商業保險」。
安泰副總石寶忠則分析,國人可支配所得五%的保費支出比例,尚不及許多國家的一0%到一五%;且商業保險保戶多為中高收入階級、認為有必要購買商保的人,社保的保費增加,不會有明顯的排擠效應,就算有,「也要等健保實施之後才會發生,至少目前看不出來」。
面對全民健保大軍壓境,保險公司早已進行沙盤演練,「我們不是怕受到衝擊,而是要因應市場的改變。」南山人壽副總經理蔡隆展指出。業者歸納出的變遷,大致分為被保人的自行負擔(即部分負擔)、超出健保給付的自負差額及健保不給付的項目。
業者另謀空間
在部分負擔上,過去門診只有象徵性的掛號費,商業保險只給付住院部分,未來商業保險仍將以住院的部分負擔為主,健保規定被保人每次住院的自行負擔,以前一年國民平均所得的六%為上限,已有業者著手研究,認為這一部分的自負額會是賣點。
超出健保給付的差額,和健保未來的品質有緊密關連。
以病床費差額為例,一般醫院目前約有三成的社會保險病床,健保規定要提高為五成五到七成五,但醫界反應並不積極。現行勞保對保險病床給付是每床五百四十五元,勞保被保人若住單人房的非保險病床,通常要自付二千元或更多的差額,未來若給付不高,「醫院就得靠非保險病床的差額賺錢,還是會出現很多非保險病床。」一位業者透露。
集團內包括國泰醫院的國泰人壽協理張仲源則從醫療品質分析,健保一下子將沒有社會保險的九百萬人納入,其中多數是老弱婦孺等高風險群,「我對健保的品質不樂觀。」他認為這會使很多人寧願以多付差額,換取更好的醫療品質,這些差額就是商業保險可以爭食的大餅。
健保不給付的部分更可讓商業保險一展所長。例如健保不給付指示用藥部分,這部分約占醫療費用五%,商業保險就吸收;指定醫師費用不列入健保,只要有帳目,商業保險也支付。此外,商業保險的海外急難救助、緊急就醫時代墊高額款項措施,都是針對健保不包括的部分而設計。
腦筋快的業者還推出了失能險產品,強調生病的成本除了醫療費用,還有無法工作的薪資損失,這部分不屬於健保的醫療給付。失能險則在保戶住院時,給付約六五%的薪水,減少損失。健康險的生意可能被健保拉走,就轉而開發失能險等其他產品,「希望可以小輪大贏」,安泰副總石寶忠說明業者轉攻灘頭堡的戰略。
健康險的市場也沒被業者放棄,若保戶買的是易與健保重疊的實支實付型,許多保險公司會說服保戶降低額度,或轉換為較不受影響且保費較低的定額給付型,又或者轉移增加壽險額度。也有業者推出混合型保單,每天給付定額住院費用,手術、住加護病房等部分則採實支實付,訴求希望享受高醫療品質的保戶。
現在許多診療項目納入全民健保後就不需開收據,原本要靠收據申請理賠的健康險,可能也捨棄收據,改以診斷書及醫療明細為依據。
預測在加保人數驟增、保險病床可能不敷使用的情形下,慢性疾病(如老年癡呆症、精神病)及居家護理也成為未來保單的設計指標。國泰人壽協理張仲源直言,以後健康險不再只單純賣實支實付或定額給付兩種保單,「保險公司要花更多精神定新的費率,出新的保單。」
財政部保險司司長陳沖觀察,健保實施後,部分費率應有調降空間,而從目前在財政部待審的新保單「多得很」的情形看來,陳沖認為業者早已意識到這場競爭。
抓緊資訊、看緊荷包
這廂是全民健保熱鬧開辦,那邊是保險業者頻頻招手,消費者左觀右望,該如何下決定?
自我衡量是第一前提,安泰副總石寶忠希望消費者先問自己:全民健保給我的安全感夠不夠?買商業保險值不值得?再配合自身所得及負擔能力做抉擇。
「其實許多人都還在觀望。」南山人壽副總經理蔡隆展觀察,尤其全民健保從運作日期到細則內容一再更改,保戶大多不會在健保實施之初就停掉商業保險,民眾應該多找懂保險的人問清楚,才不致草率行事。
另一項評估圭臬是不浪費。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林麗銖認為,依照現在健保的支付內容,不太需要實支實付型健康險,如果考慮自負額而買實支實付型,「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有這麼大的需求?」她提醒。
因為自負額的設計是為了防止浪費,健保被保人每次住院的自行負擔,超過前一年國民平均所得的六%、全年合計超過一0%的部分,可以辦理核退,以八十三年為例,六%約為一萬八千元,一0%接近三萬元。而目前沒有任何社會保險的人,從今年開始到健保正式運作之前,住院醫療費超過五萬元以上者,還可以申請核退八成的費用。買商業保險是為了補足自身無法承擔的部分,若是為了自負額而買,反而形成浪費。林麗銖建議若堅持要最好的醫療品質、不用保險病床的人,就可以考慮實支實付型保單。
「小危機,大轉機」是保險業者形容迎戰全民健保的處境,身為這兩項保險體系共同主角的消費者,更要抓緊資訊、看緊荷包,才能在這個轉折點上,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