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地球「衛星日記」之前,先看看它怎麼寫。
人造衛星若以用途歸類,大致可分為通信、氣象、軍事、科學研究及資源探測等五種。中央大學遙測中心所接收的衛星,即屬於最後一種。口常生活中常聽到的「衛星」電視,則是以通信衛星傳輸訊號。
遙測中心主任陳哲俊解釋,資源探測衛星的主要功能為記錄地表物現狀,特色在於短時間內蒐集大區域資訊,應用範圍極廣。發展至今已成商業體系,只要具備充足資金並遵守著作權法,所有資訊全球曝光,包括機密軍事基地。
在國科會及教育部資助之下,中央大學的衛星接收站自平地蓋起,從前年底正式接收三種資源衛星(見附圖)。凡面積達一00平方公尺的地上物,這些衛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其實,有些軍事用間諜衛星的解析度,早已強至一平方公尺。」陳哲俊不排除遙測中心將來接收以色列所發射之商用四平方公尺解析力衛星的可能性,屆時,路上跑的汽車也不放過。
厲害之處除了解析能力的細膩,還有偵測範圍的廣闊。這一群太陽同步衛星,定時地輪流飛經台灣上空,綿綿密密構成一片衛星資訊網。以中壢為中心,範圍東至關島,西至中國大陸拉薩,南至汶萊,北至西伯利亞,半徑範圍,二千公里之處,都是該站的「管區」。
不過,衛星照片可不是拍了就用,還得結合其他科技。遙測中心副教授陳繼藩提醒,分析資源衛星訊號只是「遙測」技術的一種。以科學的白話文說來,眼睛就是最原始的遙測工具,它讓人「不必摸到東西,在一段距離之外,就可以知道那是什麼。」專長為環境遙測的陳繼藩打個比方。
可惜肉眼功能有限,需要更精密的技術觀察更複雜的事物,「否則光憑眼力,哪能猜到遭受蟲害的植物面積有多大」,任職於農委會遙測小組的吳水吉舉例。
衛星遙測之外,還有微波遙測及輻射量測等各種方法,協助校正衛星影像因地球自轉或拍攝角度等因素而產生的幾何誤差。而「遙測」本身就是一門整合性學問,需要全方位的科技人才共同參與研究。
這些專有名詞,聽在外行人耳裡頗為陌生,其實,政府公開的生活圈區域規畫資料,也可以和衛星影像對照比較,衛星照片上五花八門的色塊,才具備應用層面的意義。
更進一步的「地理資訊系統」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中央大學遙測中心的電腦上已是套裝軟體,和衛星數值進行全面整合,「「活」化了原來是「死」的資訊」,從頭參與創建國內百座資源衛星接收站的陳哲俊形容。「天」與「地」的資訊整合,更能完整呈現地球真面目。
最後,請想像一面電視牆。分區拍攝的一張張衛星照片由「點」至「面」兜在一塊兒,建構完整的地球寫真。經年累月的地表衛星圖集,就是記錄地球變遷的日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