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擁有一個孩子很甜蜜,也帶來相對的教養責任,當媽媽之後的學習挑戰是一輩子的。
還沒當媽之前,有一次我去拜訪好友B,在聊天過程中,B不滿三歲的兒子賴在她懷中,一直不讓我們倆對話,一下子要媽媽陪他玩,一下子要媽媽帶他去上廁所。看在眼裡,我心裡有點怕怕的,女人有了孩子之後,被孩子切割干擾的部分竟然會這麼多?我沒問B是如何自我調適的,直到後來的某一天,我自己當了媽媽,還遇見一大票其他母親,才終於真正體會到,從女人跨進「媽媽」這個新疆界,生命不只是被切割,更像是被打破,然後走入一片又一片未知的挑戰。
不管在哪個國家,媽媽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多
當了媽的人,心裡多少都會有個母親的完美圖像。某一回,在瑜伽師資班的團體分享圈圈裡,Miriam很有感觸地哭著跟大家分享:「電視與雜誌廣告中那些完美媽媽的圖像是騙人的!」
每天穿著漂亮的衣服?身旁的孩子總是聽話又乖巧?住在整齊乾淨的房子裡?還有一個完美的先生?甚至能好好的渡假?在真實生活裡,大部分的媽媽其實跟她一樣:半夜,兩個孩子輪番哭鬧起來,她得與睡意和疲倦對抗,起床去安撫孩子;每天早上也是一場硬仗,要先早起打理孩子的早餐,還要搞定鬧情緒或有起床氣的孩子的衣服穿著,送孩子去幼稚園之後,還要趕著去上班。
下午兩點鐘,直接從公司趕去幼稚園接孩子,接著帶孩子到遊戲廣場活動或帶去上運動課;傍晚回家後要準備晚餐,等六點先生回家一起用餐;飯後,跟先生輪流陪孩子玩,七點半帶孩子上床睡覺,念床邊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她常常累到念著念著就睡著了,有時孩子都還沒入眠呢!
縱然一個星期只工作三天,但不用上班的那兩天,她仍然像個陀螺般為這個家轉個不停,打掃及整理家務、採買食材及日用品、帶孩子上游泳課及運動課……,對Miriam而言,她唯一能為自己保留的,就是一週兩堂的瑜伽課,以及一個月兩天的瑜伽師資訓練課程了。
Miriam說,自己是一個相當要求自我完美的人,但當了媽之後,「完美」這件事突然離她好遠!有時候,她累到只希求孩子們可以安靜不吵鬧一個小時就好──單身前擁有完整的自我自由時間,在被兩個孩子占據後,真的有太多變化和挑戰需要親友的支持、瞭解,以及相當長時間的自我心理調適。
上一代的媽媽,想要學習活出自己
這番告白與情緒釋放,牽引著現場每個堅強德國媽媽們的內心,大家都淚流滿面,也都深深理解Miriam的心情,給了她溫暖的回應與擁抱。
我的瑜伽課裡有三位婆婆,透過幾回的課後聚餐,讓我瞭解到上一輩媽媽跟這個世代媽媽的差異。
在她們那個年代裡,婦女只需要將家庭主婦與媽媽的角色扮演好,將家裡打理得整潔有序、幫孩子及先生料理好三餐。以前的學校還沒有所謂的課後安親班,孩子中午放學後會回家吃媽媽煮的午餐,在家稍微休息後,跟媽媽一起做完學校作業,就可以外出玩耍──當時,媽媽們的生活目標很單純,全心奉獻給家庭和孩子。現代的媽媽,很多人都有很好的學經歷,生活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女主內,男主外,所以很多媽媽都處於蠟燭兩頭燒的狀態,除了將生活大半時間切割給孩子和家庭,同時還要兼顧自己的事業或工作;因此──
就算這一代教養孩子的資訊比上一代豐富很多,資源也發展得相當多元、充足,但在這個年代,媽媽們內心的焦慮感卻比上一代高出很多。
我曾經問這三位婆婆報名瑜伽課的理由,她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在將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孩子和家庭後,如今孩子都大了,她們想要開始學習愛自己、活出自己,練瑜伽、做SPA、當義工、上想上的課、到夢想的地方或國度旅行……,這在過往,是不可能實現的,如今,她們想趁著身體還健朗,趕緊去完成。
當然,她們仍然深愛著孩子,只是她們也在歲月的攀爬和歷練中學會──不再硬要自己當個一百分的媽媽。
例如,孩子還小時,她們會很用心地幫他們準備聖誕活動和餐點,現在如果沒有心力或想輕鬆一點,就會跟先生商量好上餐廳過節。如果孩子有事,需要她們幫忙帶一下孫子,她們也很樂意,但她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與安排,所以必須事前幾週就先約好時間。另外,由於明白孫子們的教養責任不在爺爺奶奶身上,所以她們盡量不去介入──孩子需要自己走一趟為人父母的歷程。
這一代的媽媽,在工作和家庭中糾結著
現代摩登家庭的德國媽媽們,為了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其實面臨了不少的挑戰。許多婦女幾乎都難逃有了孩子後面臨事業轉換跑道或調整工作時數的問題。在恩典讀的幼兒園裡,他們一班二十五個媽媽,只有三個是維持全職的工作,其餘的媽媽幾乎都是一週工作兩天到三天,或每天只上半天班。
德國家庭的經濟來源,目前仍是以男性(父親)的薪水為主,母親通常以半職的工作型態以兼顧養育孩子,當然也可能剛好相反,如果老婆的薪水收入比先生高,那就是老婆做全職工作,改由先生做半職(甚至不工作)來陪伴孩子,但這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的德國爸媽認為,在孩子七歲之前,是最需要父母大量的愛與關注的時期,所以德國很多媽媽們會在這個階段裡將工作時間縮短,等孩子大一些,再將工作時數慢慢拉長。
只不過,生活的現實是,並非每個公司都對此樂見其成,願意聘用一個無法擔任全職工作的媽媽員工。
有的媽媽比較幸運,在家陪幼兒一、兩年後再回到職場,老闆願意給她半職的工作,讓她繼續發揮所長,但也有些媽媽會被公司調到較冷門的單位,讓她執行非她專業的工作內容。
此外,也有媽媽放棄原本的工作,選擇收入較低卻能讓她多陪伴孩子成長的工作,就像我的好友Carolin,原本在大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一個月的收入扣掉稅金後,大約有一千八百歐元,但兒子出生後,她為了多陪伴孩子,毅然辭掉醫院的工作,先去上家庭保母的職業訓練後,轉行在家當保母。這份工作每個月的收入不到六百歐元,她維持每天帶三個小娃娃(兩歲以下)的工作量,一週工作四天,每天五個小時,以便兼顧兒子路卡,讓孩子中午從學校回到家可享用到營養的午餐,還有時間讓她看顧孩子在學校的學習進度。此外,由於離開了醫院,不用再上大夜班,Carolin可以每週撥出兩個晚上去跑步或上瑜伽課。
整體來看,雖然收入少了一大半以上,但Carolin對家庭生活的滿意度卻捉高很多,畢竟有了孩子後,事業對她來說成了次要,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位好友Eva是骨科醫師,生了三個小孩的她,一週工作四天,每天去診所六個小時,下午四點多就會看到她帶著小雙胞胎在玩耍。
每個穿梭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德國媽媽們都跟我提到:「有了孩子後,教養是無法推卸的責任,她們無法再像單身時期那般,在工作上百分之百的全力衝刺,不得不開始轉變想法,並自覺地將體力、精神均等地分配到生活的每一個面向,可以去上班,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興趣和夢想,但前提是要能兼顧到家庭與孩子,當然,還得考量其中的緩急輕重、優先順序。」
每一個孩子的出生和成長,依賴的不只是父母的教養
孩子、家庭與工作間的抉擇及平衡,挑戰著每一個女性、每一個家庭,路卡幼稚園園長Ursula在跟我談到這個問題時說:
「孩子的誕生讓家變得完整,為我們帶來了無比的喜樂,同時也帶來了一場終身的教養學習課題。孩子不只進入父母的生命世界,更將整個家族、社會系統密集串連起來,我們的世界還需要好多好多的改變和努力。我們是否能學習著將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護?每一個孩子的出生,不能只單靠父母的教養,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需要動員到整個社會和國家資源,而在女性擔任母親角色一職上,我們需要更寬容的去接受不同女性的特質與需求。」
Ursula經歷過無法生育的痛苦,後來轉而投入幼教工作,將遺憾轉為更開闊的愛,三十多年下來已接觸上千名孩子及其家庭,「也許冥冥之中早已註定,這才是我生命得以展現的舞臺吧!就讓我們為女性們做更多的努力,讓每個女人都朝著她適合的樣子活出光采吧!讓那些想全職專心工作的媽媽,擁有一個健康可信賴的教育系統,放心將孩子交給學校,這樣她就不用被綁手綁腳,能如男性般為這個世界貢獻所長;讓那些熱衷於在家當全職媽媽的女性有機獲得政府的支薪,而她們的伴侶及整個社會也能平等尊重著她們的愛與付出。最後,願那些無法生育或不想生育當媽媽的人,不再需要自責,不再受到其他人排擠歧視的眼光……。」
本文節錄自:《當媽媽不必完美: 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一書,皮爾斯夫人(林家羽)著,柿子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