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沉默的解放-更年期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5-01-15

瀏覽數 16,400+

沉默的解放-更年期
 

本文出自 1995 / 2月號雜誌 第104期遠見雜誌

明年即將邁入知命之年的建國中學老師施寄青,有時對學生發脾氣,講台下青春期的男生就會不甘願地回頂她:「老師,更年期啦。」她最痛恨有三面鏡子的電梯,可惱人的是每天回家都得在這樣的電梯中,看到一個「擁腫、鬆垮、肉都下垂、很不堪的老女人」。

一位事業家庭皆美滿的婦女吹滅五十歲生日蛋糕蠟燭後,突然嚎淘大哭,原本笑顏逐開的親友頓時僵住,當下無聲,只留她無來由地啜泣。

她們或知覺或不覺地在經歷生命的蛻變,女人最後一段人生轉折--更年期。據統計,台灣目前五十歲以上的婦女有一百八十萬人,到二十一世紀初則大約有三百六十萬婦女要跨進更年期大門。

有人說更年期是社會文化最後一個禁忌。更年期不僅是醫學領域的冷門學科,歷來文學作品也幾乎絕筆不提這個年紀的婦女。經過這數十年女權意識醒覺與婦女運動蜂起的催化,戰後嬰兒潮婦女開始向內省察自已的生理變化,更年期話題逐漸從文化禁地脫困。

不若青春期般張揚狂飆,更年期是一段看不見的沈默路程,許多女人並不知道她正深入這棟幽暗的宅邸,往往在過後才回頭一驚,原來已經糊糊塗塗走過更年期。正因為話題敏感忌諱,一般人對更年期陌生無知,有的婦女終其一生也不知道更年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害怕了解

資訊封閉殘缺,婦女對更年期的知識多半是親友口耳相傳或從少數書報得來,這樣的口傳經驗有時就成為中年婦女的更年期夢魘。

「聽過來人的經驗,好像都不堪回首,怪可怕的,她們總會恐嚇我更年期有多恐怖。」四十八歲的家庭主婦周碧蘭(化名)帶點恐慌地說,處在亂經期的她開始擔心,未來的更年期歲月會如在地獄。

心理醫生從臨床經驗中體察,更年期婦女表面看起來或許鎮定自若,但在內心底層卻蘊涵著對老與死的懼怖。她們擔憂隨體內荷爾蒙漸少,女性特徵將慢慢消失,加上喪失生育力,婦女內心深處潛藏著「不再是女人而是老人」的危機感。

「更年期是一個亂恐怖的名詞。」從事婦運十餘年的施寄青點破,在崇拜青春的現代文化中,更年期就意味著年老色衰。她觀察,更年期婦女最深沈的恐懼不是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而是容顏枯萎。一位五十五歲的婦女就以哀悼的口吻形容:「青春期好像花蕊綻放,更年期卻是日近黃昏、日薄西山很荒涼的感覺。」

正是懼怕朱顏辭鏡,較容易傷春惜逝的婦女對更年期更諱莫如深。當被問到如何走過這段路時,一位六十二歲依舊亮麗活躍的藝文界名人不假思索地拒絕回答:「我沒有更年期。」

即使是站在各項婦運的最先鋒,四十九歲的施寄青也不否認她對更年期有過恐懼感。初停經時她憂心如搗,一則怕心智老化,此外也不免會哀悼曾經紅潤光滑的皮膚出現惱人的老人斑。

反諷的是,對這個人人必經的生理變化,婦女卻揉雜著矛盾複雜的情緒。一方面她們亟需認識更年期,但又極端害怕去了解。經常巡迴演講的婦運健將施寄青觀察,婦女寧願學如何防止外遇,也不願意多接觸與健康息息相關的更年期常識。

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馮榕深一層解析更年期婦女的心理困境,除面臨外貌改變之外,此時婦女也正值生命的空巢期,子女長大不再需要母親,又怕因色衰而愛遲,丈夫外遇。這種缺乏價值與吸引力的不安全感,是更年期婦女揮之不去的心理障礙。

身心逢變的更年期婦女也有「更與何人說」的寂寞。青春期的女兒得要親自走一遭,方能體會更年期母親的深沈心境。

一位五十二歲職業婦女惋惜地回憶,當她青春期時,母親經常喊累、想哭、動不動發脾氣,她不能體諒母親。等她進入更年期,嘗到苦頭後,終於領悟母親是多麼孤獨地度過這個悲傷期。

宏恩醫院院長孟憲傑特別點出,更年期婦女也像青少年一樣,會有不知方向的失落感。女人到此時變得敏感、悲觀,甚至會覺得渾身是病。醫學界有許多更年期憂鬱症的病歷,有些婦女終生難擺脫更年期的陰影,還有受不了而自殺的案例。

文化禁忌,醫學荒地

職業婦女對更年期更是又怕又忌,盜汗、發熱等症候都可能影響工作表現。「萬一轟地一聲熱發、流汗,這很可怕,會影響我做事情,要是我力不從心怎麼辦?」四十四歲、有工作狂的行政院第六組組長朱婉清,對幾年後可能面臨的更年期徵狀顯得焦急如焚。

在企業中也沒有公開討論更年期的辦公室文化,遑論關心值此關口的職業婦女承受的身心壓力。部屬、長官除了調侃嘮叨、情緒陰晴不定的女同事「哎喲,更年期的女人嘛」,也不知該怎麼處理更年期引起的工作麻煩。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更年期成為世界最有權力的女性政治領袖,卻常被男性政治人物譏刺她諸般施政,都是「更年期女人」惹的禍。

「更年期困擾在辦公室不存在。」處於更年期的一位女性中層主管斬釘截鐵地斷言,即使身體再不舒服、情緒起伏多大,她一定要自我克制,裝做若無其事,以免同事、長官懷疑她的工作能力。

晦澀冷清的荒地終究隨婦權提升而開啟重門。醫學界對更年期的研究,也像這段歷程一樣靜悄無聲地展開。

十五年前,當時還是年輕講師的台大醫學院教授周松男被老師指派去教更年期課程,從那時他才開始深入探究這門學科。他發覺這塊文化禁地,也是一片待開疆闢土的醫學荒地,他除了專研婦科腫瘤研究,更在台大醫院婦產科成立國內第一個停經門診。

周松男教授從門診經驗中得知,求診人數直線上升,連無病狀的婦女也會登門請教,顯示她們對更年期已不若從前那樣排斥。經常有母女同來求診,婦女團體也不定時舉辦更年期保健講座,一些三十多歲婦女還開始倒數剩下多少個卵子。

社會邁入高齡化後,更年期也不再是衰老的同義字,部分婦女反而因它來到大呼解脫。一位貿易公司的任姓女主管興奮地說,當聽到醫生「宣判」她已停經時,「我很高興啊,脫離苦海了,不用怕懷孕、經痛。」雖然工作時她經常全身冒汗,但比起從前因經痛痛到想把子宮拿掉,這種小苦不算什麼。

繼成立離婚婦女團體晚晴協會之後,打算推動婦女更年期文化的施寄青也自侃地說,自從她不再需要衛生棉,「突然覺得家裡空出很多地方。」

提升到公衛層次

這個兇起來像要吃人,讓女人又恐懼又解放的生命歷程,到底是什麼樣一段路?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醫師指出更年期是卵巢漸老化,分泌的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或動情素)驟減所致。根據婦科醫生孟憲傑分析,動情激素減少會導致婦女自律神經障礙(如冒冷汗)、精神神經障礙(如悲觀、情緒不穩)以及身體代謝障礙(如骨質疏鬆)。

一般婦女在四十五歲後就開始經歷部分典型更年期症狀:臉部潮紅、盜汗、失眠、偏頭痛、心悸、情緒起伏、皮膚粗糙、月經不規則。如果切除卵巢、或接受過放射線治療,也會提前面對更年期。

醫學報告顯示更年期症候非常「個人化」,每個婦女的現象都不盡相同。約有二0%的幸運婦女毫無任何症狀,也有同樣比例的婦女卻要受嚴重煎熬,甚至需要住院療養。

徵狀大約持續兩年後,便陸續消失,但更年期婦女的長期保健卻更引人關注。

由於缺少雌激素,鈣質流失快,骨質每年流失約二%,因此二0%以上更年期婦女易有骨質疏鬆症,老年骨折率較男性高出許多倍。加上雌激素有保護心臟血管的功能,五十歲以前婦女鮮少有心臟病,但五十歲後婦女罹患心臟病的比例卻因動情素減少陡增數倍。

目前醫界盛行用荷爾蒙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簡稱HRT)減輕更年期症狀的痛處,以口服、貼片、擦拭等方法補充劇降的荷爾蒙。大力鼓吹HRT的榮總婦科主治大夫楊再興表示,歐美更年期婦女有三0%使用荷爾蒙,動情素在美國的銷售量已達十億美元,而台灣婦女使用率尚不及一%。

台大醫院婦產科教授周松男醫師樂觀地相信,動情素將成為國內醫療市場最具潛力的產品。他同時預測,更年期將從單純的症狀治療提升到公共衛生層次。經常參與國際更年期會議的楊再興也贊同,即使沒有更年期症狀,為預防慢性疾病,婦女也應該長期補充荷爾蒙。

但是,婦女是否非要使用荷爾蒙,仍言人人殊。

七0年代醫學界曾因荷爾蒙使用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提高十倍,反對繼續再用;然而最近醫學研究又公布,若荷爾蒙與黃體素合併補充,則大大降低得子宮內膜癌的機會。但另一方面,黃體素卻又會干擾荷爾蒙對血脂的正面效應,使荷爾蒙失去保護心臟血管的功能。

主張使用的婦科醫生聲言,荷爾蒙像是回春聖藥,粗糙的皮膚使用後變細緻,看起來年輕好幾歲,且盜汗、失眠的症狀都改善許多。

也有人遵守自然定律拒絕服用人工荷爾蒙,反對最力的英國女性主義作家葛瑞爾(G. Greer)認為,HRT只是模擬婦女早期的荷爾蒙狀況,並不是幫助她完成日後健康必須要適應的轉變。

人生轉機

用不用荷爾蒙的醫療爭辯雖未停歇,但建立更年期文化的社會價值觀已然成形。

「更年期不是黃昏,而是通往第二壯年的轉型期。」母親、岳母都已屆停經的楊再興點出。一八五0年代婦女平均在四十七歲停經(當時女性平均壽命為四十二歲),婦女通常未活到更年期即已亡故。現代婦女約在五十二歲停經,壽命卻延長到七、八十歲。婦女有近三十年的停經歲月,長度不亞於青春期。如何規畫人生,打造第二春,是在悲悼紅顏老去外,更該關切的課題。

在美國一群更年期婦女組織「火熱媽媽」團體(Red Hot Mamas)不再把自己封閉在更年期的陰影下,積極走入社會。著有「沈默旅程更年期」的雪怡(G. Shcehy)鼓勵更年期女人應如「春蝶化生」,將自已的經驗貢獻給社會。

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馮榕從精神醫學的角度,反駁婦科醫生將更年期視為疾病的傳統說法。他分析,更年期並不比生命任何時期更陰鬱,此時婦女因為人生閱歷豐富,更可徹底展露自我,無掛慮地發揮全部的精力。

馮榕深刻觀察,更年期婦女是社會最大的義工來源,宗教團體、選舉活動中,皆見更年期婦女火熱投入,將人生的轉型期昇華,活得更有價值。「更年期真正是婦女人生的轉機。」馮榕肯定。

西方社會學家分析,更年期是九0年代婦女最迫切知道的大趨勢,各種相關書籍也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之首。反觀台灣,多數婦女仍因家庭、工作,默默隱忍渡過更年期。她們或許需要更勇敢面對、深刻體察生命的重要轉變。

正如葛瑞爾在「改變」一書最後總結:「更年期是婦女破繭而出的時刻。」

李元貞:面對它,調整生活

我進入更年期已經第三年了,起先我以為是太累、太疲倦,心裡覺得自己還很年輕,身體卻覺得累,並不當我是老了。一直到後來變得很會出汗,就覺得很奇怪,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忙碌,其實身體已經有訊號了,但是都沒有朝更年期方向想。後來月經出現變化,來得很慢,拖得很長,出現白頭髮,剛開始覺得很恐慌,覺得自己真的老了,看到白頭髮就想拔,經過一年才調整過來。

我更年期第一年滿悲哀的,別人看不出來,我說我已經更年期了,有人叫我不要管它。我常提醒自己去面對,要看得開。

到更年期令我最不舒服的是盜汗,在學校上課的時候一直冒汗,很不舒服。我開始改變我的衣服,穿一些有鈕扣可以隨時脫下來的、吸汗的棉質衣服。更年期冷熱很很難受,身體很不舒服,也讓生活不舒服,告訴別人人家也不想聽、不能體會,有時候會有點自閉,不想和別人溝通。

我不在乎容貌是不是老去,我只在乎精力、活力,一想到精力不再,就會恐慌。但是明天不會更好,明天不會年輕,於是就要調整生活,做什麼事都要放慢腳步,要去配合身體,老沒什麼不好。我年輕時喜歡一口氣做事,現在得慢慢調整,經過調整的身體有一種輕鬆的感覺。

知道我到更年期後,我就去找書看,更年期因人而異,我的變化很緩慢。我也去看醫生,但醫生並不比你更知道。

我們的文化很可怕,強調女人要年輕,這對更年期女人是很大的傷害。更年期是每個女人必經的道路,文化上太強調年輕美貌,所以女人愈不能面對老年。我不會接受荷爾蒙治療,老又不是病,為了要保持皮膚柔細用荷爾蒙,我不接受。一個五十歲的人看起來像十八歲也很可怕。

我開始記錄我的更年期,寫雜記記錄月經周期、經痛的改變。以前我經痛很厲害,現在沒有了,也滿好的。更年期就昃面對老的關鍵,你可以重新思考你的人生,發展另一種生活,如果還願意好好活下去,可以規畫新藍圖。婦運團體可以成立更年期婦女的成長團體,讓婦女了解嶞己身體的問題。

(蕭富元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