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君主身邊有重重防衛,想殺他談何容易?唯一的方法只有「求其所好」,利用他最喜歡的東西,來引誘他進入陷阱。
而吳王最喜好的就是吃美食,尤其是烤魚。
於是專諸立刻到太湖邊上學烤魚,「三月得其味」,只花了三個月就學到了神髓,把魚調理得極為美味,然後就安坐等待公子光的命令。
怎麼安坐呢?公子光先把專諸請回家裡頭來當廚師,讓他烤魚。天天用他烤的魚招待賓客,讓吳國都城裡人人都在傳誦,公子光請了一個烤魚極其美味的廚師。等這樣的名聲流傳到了吳王僚的耳朵裡去,再來宴請吳王僚,他才會中招。
各位可能會問,吳王僚怎麼會這麼笨呢?他為什麼不把那個廚師叫進王宮裡做給他吃,不就好了嗎?
能想到這一點的各位確實聰明,不過可能不太懂得吃。要知道,每一個廚師都有他習慣的廚房和環境。換了一個廚房、換了一個環境,味道就會變了。如果對美食只是淺嚐即止,廚師到哪裡做都差不多;但如果真是美食家,真要追求天下極致的美味,就一定要讓廚師在最適合他的環境下發揮。吳王僚是真懂美食之道的人,所以他一定要到公子光家吃。
但如果你是吳王僚,到公子光家赴宴,你會不會有防備?
當然會!
吳王僚防備到什麼地步呢?
王僚使兵陳於道,自王宮至光之家,門、階、戶、席皆王僚之親也,人夾持鈹。
各位看到沒有!他命令軍隊從王宮一路夾道排列到公子光的家,各位看《史記》寫得多詳細,從公子光家的大門,到廳堂前的台階,到房間的門戶,再到房間裡吳王僚坐的席位上,重重防備,全部用他信得過的人,手上都拿著叫做「鈹」的長兵器。你能說他防範不嚴謹嗎?他防範得太嚴謹了!
他既有防範公子光之心,也想到各種可能性,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他還是死了。
怎麼死的?
公子光詳為足疾,入于窟室。
公子光在宴會中假裝腳有毛病,然後也躲到地洞裡面去。
公子光為什麼要躲到地洞裡?因為接下來專諸就要刺殺吳王僚了,兵兇戰危,就算刺殺成功,萬一被吳王僚的衛隊發現,要殺他報仇怎麼辦?
做事以立於不敗之地為第一前提,公子光當然要找地方躲起來。
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
專諸在烤好的魚裡面藏了一把匕首,然後上菜給王僚。可想而知,這把匕首絕不可能大到哪裡去,後世流傳的魚腸劍就是這麼來的。
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遂弒王僚。
專諸上菜時,突然從魚裡面把匕首抓出來,然後刺殺吳王僚!
上面不是說保衛吳王僚的衛隊「人夾持鈹」嗎?這一刻他們連忙反應,武器交刺於專諸之胸,專諸就這樣陣亡了。可是吳王僚也被殺了,專諸成功了!
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
公子光這時發動藏在地洞的士兵,將王僚的衛隊殺個精光,然後就這樣自立為吳王,他就是後來的吳王闔廬。
讀歷史不是看故事,一定要把人家的成敗、利弊、得失的原因何在,想得清清楚楚。因此讀完這個故事以後,接下來要問各位一個問題。
吳王僚為什麼會失敗?他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所以招致這樣的下場?
吳王僚做錯的事情就是,他愛吃烤魚。
各位可能會說,愛吃烤魚這也能夠叫做錯嗎?誰沒有喜好呢?
愛吃烤魚不是錯,可是一個領導人愛吃烤魚到人人皆知,連你的敵手都一清二楚,那就是莫大的錯誤!
做領導者的人,絕不能輕易讓自己真正的好惡為人所知。因為你的好惡就是你的弱點,你的弱點一旦被人摸透了,人家就可以針對你的好惡設下重重陷阱來對付你。
吳王僚雖然愛吃烤魚,但他不是沒有防備,他防備得如此重重森嚴,為什麼最後還是中招?
因為這是新招。
吳王僚沒想到烤魚裡竟然會藏著匕首,所以說是新招。前面公子光不就已經說過了嗎?「不索何獲」!什麼叫做「索」?「索」就是要別出蹊徑!什麼叫別出蹊徑?就是別人沒想到的招,才叫別出蹊徑。
人世間為什麼要「曲求」?人世間的事情,有時候兩點間的直線,未必是最短的距離;反而是找到一條別人沒想過的路,往往才是最短的距離。這就是以前在張良故事中,我說過的「忍」和「先」的道理。
接下來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公子光是如何謀劃這個事情的?
他為什麼能夠成功?
在這個世界上,向來是「政略決定戰略,戰略決定戰場,戰場決定戰術,戰術決定武器」。如果拿這個原則來檢驗,就會清楚了解公子光的謀劃。
什麼是公子光的政略?
公子光的政略,《史記》寫得很清楚,就是「襲王僚」!勸服吳王僚讓出王位不可能,正面對抗不是對手,只有用襲殺吳王僚的方式,才能搶回王位,這是公子光的大方針。
接下來,政略決定戰略。什麼是公子光的戰略?就是用烤魚。用對方最喜歡的東西,抓住他的弱點,這樣對方就一定會按你想的來做,因為他不能割捨。
接下來,戰略決定戰場。什麼是公子光的戰場?就是他自己的家。因為已經決定用烤魚,要讓烤魚保持最好的美味,非得在他家吃不可。這樣公子光就能占據一切主場優勢,這就叫戰略決定戰場。
接下來,戰場決定戰術,戰術是什麼呢?就是要利用進魚的這一刻刺殺。以吳王僚對公子光的防備,上菜者必要經過重重搜身,但衛士們絕不會搜烤魚的身,這才能夠成功。
接下來,戰術決定武器,既然決定要利用進魚的這一刻刺殺,那麼武器就只能藏在魚裡面,那就只能是一把小匕首。
最後,一把小匕首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古今是一體的,你能看得懂古代,你才看得懂今天;看不懂今天的人,絕對也看不懂古代。不過同樣是看得懂,也要看你看到多深,看到多明白。能夠看得清楚、想得清楚的人,才能從具體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出抽象的共同原則,才能為你所用。
本文節錄自:《霸王之夢: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4》一書,呂世浩著,平安出版。
圖片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