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電梯禮儀潛規則 歐美大不同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3-14

瀏覽數 52,950+

電梯禮儀潛規則 歐美大不同
 

我和大多數不是在美國生長的人一樣,年輕時就開始接觸美國文化,包括流行音樂、電視節目、電影和有線新聞頻道。話雖如此,這跟真正在美國生活又完全是兩回事。美國就像世界各國,都有一套從某一代傳承給下一代的不成文規定與潛規則,當地人大多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不過對局外人來說卻顯而易見。舉個例子來說,在歐洲的大部分國家,當你搭乘一部擠滿人的電梯,並在其中找到可立足的位置之後,隨著電梯上上下下,你會目不斜視地看著前方、不發一語,這才是有禮貌的行為。在歐洲搭乘電梯時,基本上不會和其他人點頭致意或打招呼──這當然也不會被視為粗魯無理或者不親切。你的沉默只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象徵。

美國的電梯禮儀跟歐洲的潛規則大不相同。我最初幾次到美國去的時候,都不曾在搭電梯時與其他乘客打招呼;而到了晚上,我有去飯店泳池游個幾圈的習慣,我也不會在那種場合跟其他泳客說話。沒多久我就明白,美國人認為這種行為既冷漠又倒人胃口,甚至還帶有陰險的意味。這陣子只要我待在美國,我會特別向電梯裡的其他乘客打招呼,就算只是對他們微笑也好。假如有乘客手上拿著一束花之類的,我就知道要是沒有針對那束花說些什麼,就是無禮的行為;好比你走進電梯,發現裡面有一個穿著婚紗的女人,要是沒有讚美她的新娘禮服,或是問她婚禮在哪兒舉行,就是沒有禮貌。在美國,你就是得「說點什麼」。

但是為什麼呢?我不禁認為,在一個堪稱民族與種族大熔爐的國家,與鄰居閒聊這種心照不宣的傳統,其實都是因為渴望建立共通性的緣故,哪怕只是聊聊天氣之類很普通的事情,或者是地方球隊昨晚比賽的表現也好。閒聊也帶有化解衝突或甚至怨恨的附加效果。記得幾年前,我從紐約飛往哥倫比亞美德因(Medellin),飛機降落之後,我鑽進一輛計程車前往飯店。途中我曾詢問司機是否知道最新的天氣預報。見他不發一語,我開始努力地聊天氣,設法引起他的回應;但是當他還是不回答、而且表情看起來有些困惑時,我才恍然大悟,天氣這種全球通用的話題在哥倫比亞並不管用。後來我才發現,沒有人會問到或談起美德因的天氣,因為這裡的天氣絕對不會有什麼變化,所以也沒有任何氣象主播之類的人物。這兒每天的氣溫都是攝氏23 度左右,晴時有雲。然而,就算是南加州這個天氣與美德因差不多的城市,那裡的人還是經常談論天氣。

如同我先前提過的,與美國人有名的親切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他們少有肢體碰觸。在美國,不會有人去碰觸別人,要是不小心碰到了,也大多會馬上道歉。許多人將肢體上的接觸視同於非法入侵私人土地,甚至有可能是一種「性趣」的初步表現。比較美國與歐洲玩具店如何陳列洋娃娃,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在歐洲,洋娃娃肩並肩地擺在貨架上,它們會碰觸到彼此、握著手,甚至擁抱。而美國則是把洋娃娃包裝在密封的塑膠盒中,單獨陳列及出售,彷彿告訴大家這只洋娃娃很孤單;如果不是用這種包裝方式,就是巧妙地將每一個洋娃娃稍微隔開陳列。這似乎有一種洋娃娃──以及美國人──應該要獨立的意味,不能有肢體上的干涉。

撇開握手和朋友之間偶爾的擁抱不談,為什麼碰觸他人身體會被認為是帶有危險的舉動呢?要和他人有肢體接觸的異性戀美國男性,首先必須進入清楚明確的「特許區」,通常是運動圈。避免肢體接觸或是與另一個男人四目交接的男性禁忌,是美國男孩在年輕時就懂的重要規則,並且延伸為大多數男人習以成俗的公廁守則。進入洗手間的男士,若發現裡面只有一、兩位男士站在小便斗前,他通常會朝離別人最遠的小便斗走去。等到就定位之後,他會直視前方,或許是害怕如果往別的地方看的話,別人會誤以為他在搜尋獵物。

在我認為,沒有肢體碰觸的文化不太對勁。美國未必是對性過份拘謹的國家,但在肢體上「的確是」戒備森嚴,部分是因為跟其他文化比起來,美國人似乎對自己發送出去的信號、訊息和暗示較為敏感。相對地,南美洲在肢體接觸這方面或許是最健康的國家。我曾經到祕魯和哥倫比亞開過商務會議,各年齡層的人圍坐在桌邊,手臂輕鬆地掛在他人的肩膀上。他們對這種舉動根本不會想太多。

我在美國率先發現的兩個小數據,就是到處可見的親切表現,以及沒有肢體接觸這兩個推論。

電梯禮儀潛規則 歐美大不同_img_1

本文節錄自:《小數據獵人:發現大數據看不見的小細節,從消費欲望到行為分析,創造品牌商機》一書,馬汀.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著,溫力秦、戴至中譯,寶鼎出版。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圖片來源:flickr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