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很自然地,人與他人一起生活在社群中──不僅生活在周遭。生活在社群中,意謂承認我們天生相互依賴,並接受某種程度的相互責任。這個事實的最具體範例,就是政府承諾透過社會安全福利計畫照料市民。但是分擔責任的原則,在政治團體、市民社區、工作場所、社交俱樂部與會館中,有各種不同的期望與行為規範。一個良好的社群,意謂在面對壓力與需求時,成員承諾會彼此關照。
在某種程度上,社會把它照料生病成員的集體責任,藉由培訓專業的護理人員(醫師、護士、社工、輔導員與相關助理)而分散出去。但我們所有人仍保有一些專屬的責任。這可能意謂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確認我們住家大樓、鄰近區域、辦公室、會館或轉角商店經常看見的人們近況;以及是否發現有日趨衰弱的對象。若有重病的手足、父母或密友,為了履行我們的責任,可能需要調整其他的責任與行程,在必要時頻繁或長時間的現身。
相互責任還有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層面。當我們生病時,允許他人支持並照料我們,也是促進社群福祉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拒絕被照料」會腐蝕社群的生活樞紐。因為不想麻煩家人或朋友而孤立自己的患者(無論是生理或心理),注定會落入原本可以避免的水深火熱中。當你的家人發現你倒在你家地板上,或是發現你孤單在痛苦中死去,他們有何感受?你無法使他們不苦惱。真相是,我們本來就是家人和朋友的負擔。這無可避免──試圖避免更不好。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減輕他人的負擔。當輪到我們必須接受照料時,我們的責任就是盡可能地合作,如此也算是做了一件對社會好的事情。
照料的負擔與價值
「照料」是一種負擔,而且可能非常昂貴。但它同時也滿足了人類彼此關愛的內在需求。假若我們沒有本能回應需要幫助的嬰孩,我們的人性將會受到質疑;同樣地,若我們忽視瀕臨死亡的母親、父親、姊妹、兄弟、密友,我們也不配稱為人類。我這麼說,不是為了批評家人;我會這麼說,因為事實就是如此。如果你生病了,覺得自己是家庭的負擔,感覺很糟,就請你這麼想吧:從重要的方面來看,他們「需要」照料你。
儘管很難接受,但如果你真的因為疾病或受傷變得衰弱,請讓自己成為家庭或社交圈中的「病人」。你的角色就是要「被照料」。如果有人要求照料你,請接受!事實上,你的家人和朋友在這件事上獲得的會遠勝於你。
我們所有人都終將一死。接受早你一步離開的人所留下的教訓:當輪到你的時候,原諒自己總會走向死亡。當你生病或需要某方面協助時,讓周圍的人加入。你不這麼做,才是增加周遭人的負擔,因為他們終其餘生都要活在你的拒絕、不情願、不願意被照料而留下的遺憾中。如果你想要好好對待他們,就讓他們好好照顧你吧。
本文節錄自:《告別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練習寬恕、感謝、愛與別離》一書,艾拉.碧阿克(Ira Byock)著,劉盈盈譯,大好書屋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