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總說「民以食為天」,然而最近台灣「食」的天空卻是滿布烏雲。
原該銷毀的病死豬,卻被不肖業者魚目混珠,成了盤中餚;用來煉製豬瘟疫苗的藥兔,最後被切頭去皮,祭了五臟廟;素負盛名的巨峰葡萄,被檢驗出含有早已禁用的致癌農藥四氯丹;消基會估計因為現行檢驗程序沒有時效,每年有近九萬噸帶有農藥殘毒的蔬菜被吃下肚,平均每人一年吃下四公斤。
過去是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現在是死豬入了口,毒菜吃下肚。「台灣經濟這麼發達,飲食衛生卻是這麼落後。」消基會董事、食品營養學博士的邱清華慨歎。
輿論猛烈抨擊這些問題食品不應該流入市面,但觀察者認為,這是經濟行為,不能光從道德或法律層面來看,「這是利益結構性的共犯問題。」一位養豬專家承認。
有利可圖是共犯結構的起源。農政單位推估,每年約有十三、四萬鎖死豬流入市面,病死豬依照規定應該銷毀或做成肉骨粉飼料,小型豬可以用焚化爐處理,但面對焚化費事且經濟損失慘重的大型豬時,「有人就會開始動腦筋了。」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病理系副研究員鄭益謙直言。這些混入市面的死肉,每台斤售價大約二十元,只有正常豬肉價格的四分之一,但還是比銷毀有賺頭。
管理多頭馬車
擁有二十八個豬隻養殖場的台糖,對自然死亡的豬隻,通常是予以掩埋,卻常常一埋下去,就被人挖出來偷走,流向不明。「不是沒報過警,但是警察根本不管這種小事。」一位台糖主管無奈地說。
管理疏漏則使得圖利動機得以坐大。在政府的分工架構下,從養豬戶到屠宰場的過程,由農政單位管理;從屠宰場到加工業者及消費者的階段,則由衛生單位監督。權責分散使得法令執行出現灰色地帶,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陳陸宏指出,農政單位多半注重政策輔導,管理較少,源頭沒做好,後面就要花更多心思,「就像把小偷放出去再抓」。
農委會擬就的畜牧法,計畫將現行衛生單位派獸醫師在屠宰場抽檢的工作,交由農政單位辦理,衛生單位專責肉品部分,達到一條鞭式的管理效率。法案已通過立法院一讀,但在通過生效以前,整個監管流程仍是多頭馬車。
多加幾條法令,是不是就能堵住權責分散所捅出的漏洞?「其實法令已經相當周全,」陳陸宏翻出成堆的法令條文:「問題出在執行不力。」
他強調病死豬問題最大的癥結,在私宰盛行、難以監督,若能杜絕私宰,就能解決九八%的問題。而各縣市對私宰的罰條琳琅滿目:家畜傳染病防治條例、食品衛生管理法、廢棄物清理法、水汙染防治法、營業稅法,目的在以高額罰款遏止私宰,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只以食品衛生管理法處罰,使有利可圖的私宰始終難以斷根。
執法疏失的背景,冠在毒葡萄事件上同樣適用。四氯丹早在民國七十七年就被農委會公告禁用,如今卻重現江湖,「顯示禁藥的普遍性絕對存在。」台灣省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鄭允博士指出。
即使是合法的農藥也有隱憂,高溫、高濕、多蟲害的台灣,每年要用掉四萬公噸的農藥,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企畫室主任宋台生更驚訝地發現:賣農藥不必登記,中南部常可見滿街農藥商;噴農藥無需執照,農民可以自己配藥、噴灑;噴藥區沒有PR制,重複噴灑也沒人管,「天天噴,農藥就成了毒藥」。
形同驗屍報告
夾帶農藥陰影的蔬果,到了檢驗關卡卻不一定能夠被及時攔下。果菜市場午夜十二點進貨,凌晨三點半拍賣,蔬果從採收到運銷通常不超過二十四小時,但現行的農藥殘留化學分析要耗時三到七天,除非能在採收前取樣檢驗(如台糖崙子蔬菜產銷班實行檢驗合格後再採收),否則當蔬果到批發市場後再取樣檢查,等檢驗結果出來,即使不合格的有毒蔬果,也已被吃下肚。從事多年農藥研究的鄭允,便痛責這樣的檢驗方法不合時效,對消費者沒有絲毫警告作用,「檢驗報告頂多只是驗屍報告而已」。
而省農林廳的抽驗樣本,只限於觀光果園,不涵括一般果園。這次傳出含毒風波的彰化葡萄,省農林廳檢驗的不合格率達二%,連宣稱經過殘毒管制的觀光果園,都有如此驚人的含毒性,不在抽驗範圍內的大批蔬果,更隱含了重重危機。
更多的情形是,這些檢驗結果僅在政府內部流通,為的是怕公布後造成業者損失,消費大眾根本無從得知。葡萄殘毒問題並非首次發現,這次彰化縣農業局局長黃瑞祥將檢驗結果公布,導致葡萄價格狂跌,不堪損失的果農還到縣農業局抗議、丟雞蛋。
消基會邱清華認為,政府不公布檢驗報告的作風就有問題,而果農要怪罪的是用禁藥的違法果農,不是公布結果的官員,「社會已經沒有正義了。」邱清華批評這件事所暴露出的社會心態。
問題食品警訊頻傳,儘管農政官員宣稱自己也是吃死豬肉長大的,以證明吃死豬肉不見得就會出事,有人照樣長得「頭好壯壯」;但看著電視畫面上鼓肚紫青的病死豬,消費者的信心卻亮起了紅燈。養豬科學研究所鄭益謙分析,死亡的小豬沒有流入市場的價值,死豬肉大多是中成豬,目前台灣會導致中成豬死亡的疾病中,沒有一種是人畜共同傳染疾病,對消費者的實質危害不如心理威脅來得大,「不至於造成過失殺人,但卻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一陣翻騰過後,向來總產值在農產品中居冠的「超級產業」養豬業,估計每公斤所得下跌十元;巨峰葡萄去年同期的批發價是每公斤四十到五十元,今年一度被中盤商殺到二十元以下,曾公布毒葡萄檢驗結果的彰化縣農業局長黃瑞祥強調,沒有人願意去打擊辛苦工作的果農,卻也不得不感歎一連串風波造成農民損失慘重,消費者信心崩盤,「是雙輸的局面」。
姑息的消費型態
政府能否解決這樣的輸局?法令綁手縛腳,預算資源稀少,翻開八十三年度台灣地區食品衛生經費表,平均每人負擔九.八四元,第一大縣台北縣若扣除中央及省衛生處的補助,每人只負擔一.0七元,比一根一.一元的長壽菸還便宜。
「食品衛生是有價的,要花成本,不是用道德和良知訴求就可做到。」衛生署陳陸宏苦笑以對。
消費者可以做多少挽救?巨峰葡萄因含毒事件大跌價,還在超市造成搶購熱潮,似乎驗證了豬研所鄭益謙所說「消費型態就是一種姑息」;學校規定學生午餐便當三十元,「要營養又要衛生,還包括清潔費,三十元能吃到什麼?」一位衛生官員搖頭批評。
吃這個也怕,吃那個也怕,富裕多金的台灣,何時才能擁有足堪與經濟奇蹟相匹配的飲食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