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電影夢到台灣夢 從台灣夢到世界夢

趙德胤X周永明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6-12-28

瀏覽數 27,450+

從電影夢到台灣夢 從台灣夢到世界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富邦金控長期支持台灣文創產業發展,培育優秀影視人才,繼2015年富邦金控整合集團資源,偕同台灣大哥大、凱擘大寬頻獨家贊助侯孝賢導演的獲獎鉅作《刺客聶隱娘》後,2016年底富邦再度贊助橫掃國內外影展大獎、由台灣新生代導演趙德胤執導的電影《再見瓦城》,期許透過企業的力量鼓勵優質國片的製作及發行,幫助台灣整體影視產業正向發展,朝國際影壇不斷邁進。 

富邦不僅贊助電影《再見瓦城》,也希望可以和電影愛好者進行深度溝通,透過大師級座談分享電影對生活的感染力和對生命的影響力。此次座談邀請趙德胤導演及曾以《變形金剛》等多部電影拿下多座奧斯卡視覺特效獎的《數字王國》現任董事會主席周永明共同與談,兩人以「從電影夢到台灣夢・ 從台灣夢到世界夢」為主題,聊電影創新,交換對於未來趨勢的觀點,也和聽眾分享從台灣走向世界的經驗。

從電影夢到台灣夢 從台灣夢到世界夢_img_1

(圖說:53 屆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享譽國際的導演趙德胤)

台灣夢  離家追夢,是為了要回到心裡的那個家

趙德胤執導的電影「再見瓦城」講的是一個緬甸華僑偷渡到泰國,滿懷希望能到台灣發展的故事。電影根據導演自身姐姐真實的故事所改編。類似「再見瓦城」的故事在緬甸邊界、鄉下是很常見的。瓦城,在緬甸是屬於比較繁榮的都會區,相較於仰光,瓦城保有緬甸一百多種文化、可以看到最窮的人和最有錢的人,趙德胤覺得它是更能代表緬甸複雜的、混合的一個地方。「沒有受過太多教育、比較底層人的生存故事,都是來自我身邊,像是我哥哥姐姐。二、三十年前,大家所謂的台灣夢,都是那樣的。」某個程度上這部電影命名「再見瓦城」,是要講這些移工的回家之路。很多人從家鄉出來往更遠的地方去,其實為了不是到更遠的地方,其實是為了讓自己能衣錦還鄉。人不管離開家多遠,最後還是想要回家。

從電影夢到台灣夢 從台灣夢到世界夢_img_2

(圖說:《數字王國》董事會主席周永明)

《數字王國》董事會主席周永明三十多年前離開緬甸瓦城到泰國,再到台灣落地深根。瓦城混雜了緬甸、印度,主流文化不是華文,「我們從不會認為自己是緬甸人」周永明和在那裡的華人都深感被排擠與被邊緣化。從高中時就對電和機械產生很大興趣,物理數學就像他的金庸小說,很早就立志要當電子工程師。當時全國只有一所學校有工學院,即便成績可以進的去,但由於身份岐視,所以周永明無法如償所願。「這對我是很大的打擊,所以物理唸到大三,就決定來台灣了。」

周永明回想當時在緬甸的不得志。「其實我父親是反對的,那是一個人人沒有希望的年代,唸完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但我有理想夢想要追求。」周永明認為夢想能讓絕望中的人,保持樂觀和快樂。「當我到台灣一下飛機的那一剎那,有一種:啊!我回到祖國了。從此我不會再被排擠了。那時候機場剛蓋好,走在走廊一排燈光,這樣感受其實是非常high的。I'm Free!感覺很exciting,很美好」回憶起當時的衝擊感,周永明仍顯激動。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從電影夢到台灣夢 從台灣夢到世界夢_img_3

導演趙德胤和許多臘戌等邊境的華人一樣,從小想的就只有活下來、賺錢,人生最大的夢想是賺錢幫家裡蓋房子,從來沒有生存以外的事,更別說是電影或藝術。姐姐因為唸了瓊瑤小說,對台灣有所想像,在泰國打工卻仍不斷寫信、寄錢,叮囑弟弟一定要往外走。「即便哥哥在家裡貼了一張大地圖,我還是連台灣和日本都搞不清楚,只知道可能比較好打工賺錢。」很會唸書、考試的趙德胤,突破六千多人競爭,16歲帶了兩百美元來台唸書。生存的急迫感高過於所有的一切,為了能賺生活費,去餐廳吃飯時看到人手不夠,馬上去跟老闆娘說要幫忙打工,賺錢是唯一的目的,最初的台灣夢還是求生存。

就連剛開始拍電影也是為了生計,到處參加比賽拿獎金。直到他在台科大的畢業作品「白鴿」入選釜山等影展,2009年參加由侯孝賢主導的第一屆金馬電影學院,完成劇情短片《華新街記事》,開啟了台灣電影夢。2011年首部劇情長片《歸來的人》,更是一舉入圍國外二十幾個影展,獲得各界注目。

從電影夢到台灣夢 從台灣夢到世界夢_img_4

用科技顛覆電影的世界夢  以「人」為本,擁抱改變

科技和電影結合越來越深,有很多像周永明跨界的人才從矽谷加入好萊塢。「VR技術最終會運用到整個社交平台,會需要非常多視覺、故事性的內容。」從手機公司跨界到全球最大的獨立視覺特效公司,周永明認為擁抱「改變」很重要,未來娛樂產業會需要更多多元的人才合作。大學畢業後,周永明去了當時是世界第二大電腦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工作,成為台灣最早一批去設計電腦架構的人,「從架構到裡面的硬體軟體全部都要自己做,是很大的excitement(刺激),不覺得那是在工作,好像是活在自己的夢想裡面。後來去hTc到現在的數字王國,都是一樣。」

從零開始,從轉換的過程中反而能激發內心的能量。緬甸成長的背景,造就周永明做任何事情都很樂觀,「因為對我來講已經沒有什麼好失去的,nothing to lose,每一件事對我來講都是再得到的、是多的,更好的。」

趙德胤認為對導演而言,科技是一個輔助。「我最近一直在想,未來世界與人的存在。不是表象的大爆炸或是人類有多偉大的未來世界,是關於人的世界觀、時間的哲學觀、觀感、視野。」「可能是一部變形金剛,但是變形金剛是在講關於回家,而不是在戰爭和戰友。那些東西想完之後,還是回歸到我本身,架構在自己的情感面去表達。要先釐清楚了,接下來再去找技術資源來討論。」趙德胤認為創作的根本還是得回歸到「人」身上。

周永明認為台灣應該積極地走向世界,認清自己的體質,市場不大、資本不大,在這個情況下抓住機會去做一些巧實力的東西,做出台灣特色同時又能了解世界的趨勢,找到一個讓自己有辦法衝出去的一條路。「世界一直在改變,連美國這種原來一直領先的,國家都覺得Enough ! 受夠過去這些東西了,我們要改變。」不要停留在過去,很多東西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就可以推動我們去做很多事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