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一代的領袖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出現,但我們不能靠碰運氣的作法,尋找第二代領袖。」
--一九八四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走過戰爭與貧困、殷殷仰望「救星」的強人時代、世紀末的台灣,因應內外錯雜、加速翻新的變動,開始因自覺而迫切地尋覓理想的接班梯隊。大規模的領導換班行動,次第開展。
「好像忽然之間台灣人的領袖慾望都沸騰起來。」一位社會觀察者發現,各式的同業公會、同擠團體,甚至政黨,都發生群雄並起、擠破頭顱的寶座爭奪戰。而「表態」、「運作」、「造勢」也成了目前的流行語彙。
觀察家常以「洗牌」來形容台灣現況 新舊牌局間,資源重新組合。政壇因連年的選舉,不斷重畫政治版圖;企業的世代交替,讓新生代躍上檯面;民間力量的興起,讓不同訴求的族群開始發出聲音。
擘畫藍圖整合力量
解構與重組間,台灣的跨世紀發展,亟須擘畫藍圖與整合力量的領袖人才,更不容再被動地等待強人。「新領導力」一書中,作者約翰.葛德納清楚揭櫫:「民眾必須明白領導階層有哪些潛力和限制,以及如何增強與支持優秀的領導者;同時,也要看穿剝削、玩弄我們,把我們導入險途的領導者。」
多元化的趨勢,也為「領袖」一詞重下定義。「未來的接班人,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分布在各個領域。」台大法律系教授徐小波觀察。
而這群領袖人物可能是誰?要面對哪些問題?要具備什麼條件?會乘怎樣的潮流出頭?
遠見雜誌為此製作「跨世紀接班人」問卷,邀請國內二十八位近年常被評選為明日之星的菁英,共同為台灣的薪火相傳,尋找答案。這些成員選自一百大企業負責人、中央部會局處長以上官員、民意調查聲望較佳的民意代表與縣市長、資深記者、專業人士與學者、社會團體負責人等,以不具名方式推選未來可能的接班人選,並圈選接班者的條件與面臨的重大挑戰。
調查產生各領域得票最局的跨世紀接班人選,分別是:馬英九(官員)、陳水扁(民代)、吳敦義(地方人物或首長)、施振榮(企業界)、李遠哲(學術界)、證嚴法師(社會人士)、林懷民(文化界)。
這個陣容(見表一)顯示,「社會菁英對於改革者的肯定與對改革的盼望。」台大政治系教授趙永茂分析。
從獲選人的背景來看,司法部長馬英九推動肅貪,立委陳水扁多次揭發弊案,新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颳起學術革新旋風,而證嚴法師將宗教與社區經營、社會公益結合,都與大眾期待變革的心理相合,也促使他們成為這兩年間國內最耀眼的風雲人物。
也正因為社會對接班人創新格局的強烈要求,現階段的位階與年資,變成次要的考量。於是,馬英九、吳敦義的得票數,超過閣揆連戰與省主席宋楚瑜(他們正被政界盛傳為下一屆總統的熱門人選);白手創業的施振榮,略勝集團規模更大、政治資源豐厚的第二代企業家王文洋與辜濂松;而民意代表中得票最多的陳水扁、陳定南、丁守中、謝長廷,進入立法院都不過兩屆。
這個結果的另一層意義是,社會菁英對於接班人的道德,愈來愈看重,例如政界高票當選的陳水扁、馬英九,素來就是所謂的「形象牌」。「要當領袖人物,個人道德不能有任何瑕疵,甚至連婚外情都不容許。」立法委員謝長廷認為。也因此,身染著金權、派系色彩的人物,不管是政界或是民間,都很難獲得最高的肯定。
此外,過去類似的調查中,學者一向很難名列前茅,即使是諸多投入社會、政治運動的學者。而這次李遠哲的得票卻能超過所有行政首長,意義自有不同。「關鍵並不僅只於他是諾貝爾獎得主,而是因為他願意放棄美國籍,回來全心帶領學術扎根。」熟識李遠哲的趙永茂,肯定他能跨出純學術領域,認同、貢獻台灣的表現。
過渡威權與民主
跨世紀接班人的任務,就是耍領導台灣度過未來的挑戰。參與本次調查的意見領袖認為,台灣未來的三大考驗為:建立法治、防社貪腐,保持經濟競爭力,與兩岸和平良性互動(見表二)。這個結果,同樣與票選出接班梯隊的改革屬性相呼應。被菁英們視為當務之急的,在於健全與提升台灣本身體質,而朝野兩黨刻意突出與經營的加緊進入國際組織,僅列第四位。
因應未來的挑戰,受訪者認為,理想中接班人應具備的條件分別是:民主法治的素養、國際視野、本土關懷與瞭解(見表三)。而就現實層面的考量,接班人出線的原因,除了群眾基礎、專業能力之外,接近權力核心或為其所好,亦是主要接班要件,特別是參與調查的行政體系官員,都將此項列為第一或第二優先順序(見表四)。
這樣的結果,顯示著台灣正處於威權與民主交錯的過渡期。「政治人物不免仍需和舊勢力結合,靠層峰提拔,或與派系掛勾,都要鞠躬哈腰。」資深記者楊渡觀察近年的政治生態,憂慮政治權力一元化的結果,「很容易造成資源壟斷」。
檢視這次的票選結果,並非每一個帶著「權力核心」光環的人,都能得到認同,相反地,以專業在群眾中打樁的人,較能得到社會菁英的正面評價。但不可否認,直至今日,台灣政界對於培養接班人,一直缺乏制度化的遊戲規則,於是,就產生「攬腰」與「關愛的眼神」等特殊的官場文化,這也使行政體系發生「接班行情」暴漲暴跌的狀況。
拿本次調查中總得票數最高的前十名,比較三年前本刊的調查,以及六年前國內「商業周刊」的「新領袖」調查(見表五),曾經在行政體系裡閃閃發光的明星,有不少人滑落榜外。如曾在三年前被認為將接任行政院長或省主席的錢復、吳伯雄,如今接班聲勢已有所不同。而曾經擔任財政部長的王建瑄、環保署長的趙少康,更在連串的人事更迭之後,另組新黨,遠離權力核心。
官場人物權力來源一元化的結果,「官員沒有自主的生命力,政治前途完全操縱在別人手裡,朝不保夕,能談什麼改革?」一位企業家毫不留情地批評許多政務官,「今天還像領袖,明天下台卻沒留下任何影響深遠的政績。」
專業民主領導人
政治人物的去留,在先進國家是社會菁英流動的正常現象,國策中心執行長黃輝珍舉美國總統柯林頓上台,造成首府五、六千人職位大搬風為例,認為快速變遷中的台灣,過去的「終身政務官」現象必將消失,而領袖人物的接班,也會朝專業、民主導向發展。「未來六年,領袖人物的變化會比過去六年更快。」黃輝珍預言。
但放眼下個世紀,台灣必須有堅定而長程的發展方向,才不致在國際競賽中遭到淘汰。
因此,值得關注的並非檯面人物的起起伏伏,而是如何建立遊戲規則,讓領袖人物的出現制度化、合乎邏輯,「而不僅繫於少數掌權者的偏好或使命感。」多位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士寄望,日前居於領袖地位的人,能負起這個真正攸關跨世紀發展的重責大任。
世紀末畢竟還在六年之後,眼前更迫切的,是年底的選戰。這一回,即將產生台灣第一任的民選省市長,緊接著則是台灣歷史上第一位直選總統。在改寫接班歷史的關鍵時刻裡,參與競賽的人們,究竟是選擇追逐短暫的勝利與權勢,還是真正為跨世紀的台灣留下影響?這項選擇將決定台灣未來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