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寫農民樂天知命的紀錄片「無米樂」,讓台南後壁的菁寮從一個原本沒沒無名小村,名氣扶搖直上,幾乎成為台灣農村意象的代表。儘管街上遊客絡繹不絕,菁寮教會仍維持著祂的靜謐,大門敞開,裡頭的「數位學習中心」十幾年來總吸引著村裡新住民婦女、銀髮族和弱勢家庭的孩子來學電腦。
從2006年第一批由資策會和中華電信捐贈建置的15部電腦,往後的十幾年,一批批報廢的二手電腦不斷地送進菁寮教會,在吳秋安牧師帶領的「電腦醫生」們悉心拆解、組裝,換過零件後,重新啟動,有的留在學習中心作為教學之用,有的被送到弱勢家庭的學員家中,銜接電腦課後的練習,這當中有新住民媽媽,有第一次學著用電腦的長輩。
看見弱勢家庭與新住民媽媽的需求
1993年,當吳秋安牧師來到菁寮,就像所有台灣農村一樣,他看到純樸農村背後的真實生活—青壯人口的流失、外配子女在家庭中的疏離、弱勢孩童明顯缺乏學習的動機…的社會現象,他開始思索,社區到底需要什麼?
同時他也發現,農村裡許多新住民家庭婦女因為語言文化、習俗、價值觀不同,生活適應困難,就連小孩子教育都出現問題。為了協助這些弱勢家庭,教會開設了課輔班,協助弱勢家庭課後的學業及教育;也在當時台南縣政府的委託下,開辦「新住民媽媽生活輔導班」,吳秋安在菁寮週邊幾個鄰近的平安、長短腳等村落一一登門拜訪,邀請她們來上課,陪伴她們學習在台灣生活的林林總總。
在生活輔導班中,吳秋安看出這些離鄉背景的媽媽們,除了思鄉情切,還有文化認同的問題。他覺得如果能善用Skype和她們遠方的親人通上話,除了可以一解她們的鄉愁,還可減輕電話費的負擔;但這時的菁寮仍是「數位偏鄉」,普遍缺乏學習管道,更何況在弱勢家庭中,電腦仍然是奢侈品,從此吳秋安也開始在心中勾勒在菁寮建構電腦教室的念想。
「在生活輔導班是生命的教育,學習人與人的相處;但進一步學會電腦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
數位好厝邊 從潛移默化中改變了生活
直到2004年教育部有一項「縮減數位落差」四年計畫出爐,點燃了吳秋安的希望,也一度落空。但他沒有放棄為菁寮建置一間電腦教室的想法,在教友的引介下,他寫信給時任資策會產業資源處副處長蕭美麗,也串接起和資策會、中華電信基金會的連結,在2006年的夏天,「數位好厝邊」建置完成,菁寮終於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電腦教室。
「本來只有15部電腦,但一報名就來了二十多人,還在開課前追加到23部。」新住民媽媽是第一班,從開關機開始學;因為語言關係,上課除了教師,還要有助教,牧師自己還下去充當翻譯。為了讓他們回家練習,牧師還自己組裝二手電腦送給上課的學員,正因為如此,學員通過TQC認證比例相當高,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原本對於台灣語言文化抱持疏離態度的媽媽們,也因為溝通的需要,敞開心房,人際和家庭關係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
在新住民媽媽後,接下來的是「電腦醫生」的課程─來上課的是原本在課輔班的高年級孩子,在資策會人力資源的協助下,孩子們要學會電腦組裝和拆卸,課程進行中,吳牧師也跟著孩子們一起學,一起通過證照的檢定,連續六年在資策會舉辦的「數碼寶貝展功夫」中表現優異,完全不輸給資源相對豐富的都市孩子。
「數位學習中心的電腦一有問題,他們就負責修,教室才能在這麼長的時間維持正常的運作,電腦基礎、電腦進階課程、DM及海報設計、網頁設計、影像記錄等課程一個一個開。」看著孩子從缺乏自信,稍遇挫折便會哭泣,到現在不但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還個個身懷絕技,吳秋安言語中,透露著欣慰與驕傲!
孩子們學習電腦有成 化身志工回饋家鄉
新住民媽媽董文勝及兒子黃裕欽,就是因為學習電腦改變了家庭的親子互動方式,兒子變成了媽媽的電腦助教,透過電腦拉進親子間的關係;媽媽董文勝通過TQC電腦認證,兒子黃裕欽不僅在資策會的「數碼寶貝展功夫資訊競賽」獲得國小組電腦拆卸第一名及電腦組裝第二名,也是數位中心電腦維修的小志工。
目前在高雄正修科大就學,假日總是返鄉回到教會的黃翔裕,跟著吳秋安牧師受訪時,不脫大男孩的稚氣和扭捏,有問才有答。
「什麼時候開始來教會學習的?」
「小學三年級來上課輔,國小六年級來上電腦醫生(課程)。」
吳牧師接著說,「他們從小六開始學著拆電腦、做網頁、剪輯影像,唸高職時就已經拿到丙級證照,現在在大學唸資訊工程,假日回來,就幫數位學習中心修電腦,就連村裡頭誰家電腦有問題,也會搬來教會修,很厲害的!」吳牧師的口吻像慈父。
「他們這麼小,也會拆電腦!」吳秋安打開電腦教室的門,裡頭還有兩個三、四年級的小朋友在線上,兩側全是待拆解、組裝的電腦,就像幾年前,這批菁寮的電腦醫生,也是在這裡練出好身手;現在,他們茁壯長大,也會把一身好技藝回饋照顧更多需要的人。吳秋安感謝資策會和中華電信基金會多年來持續的協助,讓身處偏遠地區的鄉親們,能在這波數位學習中不缺席,他深信,在每一個受惠者心中,早已植下一顆顆希望的種籽,而且會持續散播、傳承不絕。
看更多【遇見,真實幸福的未來】吳秋安牧師和電腦醫生們的「數位菁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