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多次重申,不論香港在最後三年殖民時期,採用什麼新選舉辦法,香江的三級議會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起,都必須解散重組。
儘管如此,香港各政團對「末代議會」的席位,仍然趨之若驚。有政團(如最大的兩支民主派政團:港同盟、匯點)為之合併,也有新興政治團體崛起。其中,一支被視為親台的人馬正式於今年三月組政成功,取名「一二三民主聯盟」。
為了迎接九月即將來臨的地方選舉,成立不到半年的一二三民主聯盟即推出二十餘人競選,並舉辦餐舞會、籌募競選經費。
在這次募款會中,不但邀來影星張文嘉助興,台灣各單位駐港代表、在港台商,更紛紛出席;結果共募五十萬港幣經費。
「以一個剛誕生不久的政團來說,這個成績是很不錯的。」一二三的主席,曾赴台念大學的任善寧欣慰地說。
其實,這一次的餐舞會,更標誌台灣在港運作重心的轉移--在港土生土長、又與台灣有淵源的青年,以及自台來港的商人,已經在傳統「忠黨愛國」,由大陸來港的老僑之外,成為另一個台灣駐港單位爭取的焦點。
台灣未定引衝擊
宣稱以「一個中國,放眼兩岸三邊」的一二三,現有一百多個會員,大都年輕、在港土生土長,且有台灣背景(留學、自由僑團成員,有些甚至是國民黨員)。但任善寧不諱言,他們與老僑間的關係微妙,至今許多上年紀的傳統僑團成員,在心理上仍不能完全接納他們。
而這波新舊衝擊的源頭,還是來自台灣內部。
「漢賊不兩立」的時代結束後,台灣內部結構的主流力量,極快接受李登輝主導的外交、大陸政策。這對散居全球,一些仍有「四九播遷」記憶的老僑來說,情感上尤顯格格不入。
而香港的大限問題,使這塊彈丸之地上的右派勢力格外敏感。除了揣摩不出李登輝總統在台灣定位上的言論之外,而就實際動作上,香港老僑近來也倍覺受冷落。
就在中華民國政府宣稱九七後的香港政策是「不撤退」之際,去年國民黨關掉年年虧損、卻是二十多年來老右派慣看的香港時報;今年,又將國民黨在港最大的資產華夏大廈八層樓的產權出售,引起右派一陣喧嘩。
「唉!我們對這些事只能低調處理,最好別提了。」一位黨工歎口氣,台北做的決定,他們管不著,但香港僑胞的心理上,的確多少受打擊。
尤有甚者,在香港的僑胞,恐怕九七之後,連「華僑」的頭銜都不保了。
行政院目前正審查「港澳關係條例」草案,預計於一九九六年完成立法程序,次年實施。
在這個草案中可以發現,法律上,未來特區的香港人民身分是多餘的,不純粹以「僑胞」身分對待。例如,在申請居留時,仍有優待,但有些時候要受「兩岸人民關條例」約束(即視香港居民為大陸人民),而在台灣的就業、工作,卻視同為外國人,受就業服務法中,有關外國人的各項規定約束。
在「港澳關係條例」草案中的另一伏筆,是明訂陸委會將於九七後,成為此條例所指的「主管機關」。這似乎意味三年後,台灣駐港單位,包括外交部、新聞局、經濟部、僑委會、外貿協會等,在組織、運作上,也許將有若干調整。
雖然主客觀因素,都使得聯合老僑的工作較多波折,但僑委會駐港的華僑旅行社總經理許之遠,卻仍信心勃勃,認為大有可為。他表示,來港任職不過一年,但他勤跑,早上八點半即上班,沒有星期六、星期天,僑社的向心力其實有增無減。六十餘歲的許之遠,他來之前的雙十國慶,香港只有八十幾個僑社返國慶賀;但他經營僑團工作後,去年就大幅上升為一百九十幾個了。「展望未來,我當然是樂觀的。」他說。
許之遠雖否認他與外交部的中華旅行社之間有嫌隙的傳聞,但也直言,他們與中華是「各做各的,風馬牛不相及」。
政壇潮流逆變
話中聞得出來,各有不同的工作重點。部分香港的右派人士認為,以黎昌意為首的中華旅行社,加上外貿協會駐港的台北貿易中心,積極往香港本土、新台商用力,也是必然的道路。他們分析,除了年輕、學歷高,更深人香港基層之外,最起碼這些人在意識型態上,對李登輝時代的做法,彈性比老一代人大。
黎昌意除了大力支持一二三,更透過台北貿易中心的經援,促成香港大學與台灣做交換學生等學術交流活動。
最近,台北貿易中心的主任黎堅,更向傳媒透露,為了更強化台商力量,他們將努力將世界各台商組織與香港的工商協會連線。而這個工商協會,正是黎昌意和黎堅赴港不久之後,全力推動而成的組織。
物換星移,政壇潮流逆變,是局中人點滴在心頭的感慨。
在七月尾雷雨乍停還留的天氣,國民黨副主席郝柏村訪港,特地走訪調景嶺。但這個木屋區的住戶,大都已不是當年撤下來,會在節慶時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軍了,而是大陸的新移民。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標誌。台灣在香港的影響力,畢竟仍受台灣主流趨勢而變動。對香港的石派而言,九七前,已經是風雨不斷的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