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飽未?」這是以往鄰居間遇到打招呼的方式,不過,調查顯示,有1/5受訪者對一般人際關係不夠信任,相當於近400萬成年國人對社會上的其他人抱持不信任態度;超過1/4的受訪者,即超過500萬以上的國人表示與鄰居互動質量不佳,這些現象與國人的精神健康息息相關。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許立民呼籲,在都市化過程中,希望重新形成「呷飽未?」文化,拉近鄰里間距離。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今天公布「2016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國人整體精神健康平均得分為81.5分,較及格分數(80分)低空飛過,也低於上一次(2014年)的83分。
觀察近幾年國人整體的精神健康得分,在2008年、2012年及2016年,普遍較低,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研判,可能與總統大選年有關。他指出,大選年在選前國人會感到焦慮,雖然這項調查在選後一段時間才進行,但「國人對於支持人選未當選的失落感仍餘波盪漾。」
近年社會出現被陌生人傷害事件頻傳,引發民眾恐懼不安的心理,今年首度針對台灣個人層面的「社會資本」進行調查,社會資本包括社會參與、信任/安全感及鄰居連結,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1/5受訪者對一般人際關係不夠信任;超過1/4的受訪者,與鄰居互動質量不佳,過半數國人的社會資本低於80分,而這些族群的整體精神健康也低於80分。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胡海國指出,社會資本低,孤獨感變高,脫離人群久了之後,大腦前額葉掌管情緒功能變低,導致精神健康也比較低。因此,鼓勵每個人在生活中營造互相關懷、三五成群的精神健康家族,彌補少子化現象的骨肉家族的不足,可以使每個人的社會資本累積愈多、創造愈多。
胡海國也呼籲,政府與民間必須正視「社會孤島」、「社會資本流失」等現象對於國人精神健康帶來的嚴重衝擊;積極創造人際連結,累積雄厚社會資本,才能確保國人的耐壓能力,提升全民精神健康。
地方政府又是如何鼓勵人際活動,提升社會資本?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張錦麗提到,他們推動老人共餐,就是擔心老人宅在家身心不健康,因此,鼓勵老人共餐,大家相互陪伴。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也提到,希望重新形成「呷飽未?」文化,台北市預計在4年內興建2萬戶、8年5萬戶的公宅,這種戶數多的公宅很難有「呷飽未?」文化,所以預計每棟公宅設立厝邊的好幸福據點,包括超商、托老、托嬰、圖書館等設施,鼓勵鄰里互動,保有以往的傳統文化。
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係由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執行,調查時間在今年9月26日至10月18日,調查方式以CATI系統隨機撥號進行電話訪問,樣本為國內20歲以上成人共107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