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狂雨驟,提姆颱風來襲。
晚上十點,警察廣播電台三個值班記者正準備下班,一通電話打進,傳來總台長趙鏡涓急促的聲音:「停掉!停掉!例行節目不要播了!馬上改做現場立即颱風動態!」接下來幾個小時,數百通民眾電話從全省各地湧進分享資訊,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的省府主席宋楚瑜也撥熱線共襄盛舉:「……路段的燈不亮、……路段的路樹倒塌……。」
相較中廣的未做反應,警廣不只用最少人力打出漂亮一仗,近年來苦心經營的專業服務形象,也在陪伴聽眾共度漫黑長夜的相濡以沫中,深入人心。
十年前,談到警廣,廣播迷津津樂道的是羅蘭的「安全島」、凌晨的「今夜之歌」、余光「青春的旋律」……;三、四年前開始,警廣的路況報導成為撫慰駕駛人苦悶心情的清涼劑,連不開車的人都知道有個「塞車公主」秦晴大受歡迎;近一、兩年,更有許多人發現,警廣的現場call-in節目愈來愈多,只要一塊錢,就能和主持人娓娓談心,甚至享有立委般的質詢權,在空中和大小官員直接反映問題、要求解決。
廣播專賣店
一位曾得到金鐘獎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觀察,這個有四十年歷史、收聽率僅次於中廣的老電台,最大特色是勇於求新求變,「它的活潑、彈性,特別是掌握社會脈動的敏銳,完全不見公營電台的死氣沉沉。
揮別天津街舊址,去年底警廣搬進敞亮明淨的新大樓。這是國內第一棟針對廣播公司需求設計的建築,不像一般播音室的「不見天日」,主持人一鑽進去彷彿與世隔絕;警廣的三十間新播音室間間圓窗相伴。天晴時,陽光斜斜潑灑;天雨時,「播路況的主持人馬上就看得到!」短髮、高佻明快的趙鏡涓笑說。
在警廣近三十年,她不但是第一位女台長,也是第一位非警察出身,而由基層記者、新聞科主任一路晉升的最高主管。
三年前,趙鏡涓從副總台長接掌總台長職,一手推動警廣從播出型態到內容的大轉型。
「面對廣播戰國時代的衝擊,一定要把自已的專業定位弄清楚,否則一個聽眾都抓不到!」她強調,這是一個廣播走入專賣店的時代。
由於引導駕駛人開車時趨吉避凶的交通網大受歡迎,警廣決定定位在「提供聽眾最迫切需要的服務」,以便在激烈競爭中,憑藉鮮明的市場區隔脫穎而出。
因此,聽眾不難發現,警廣頻道中,一些需要細細品味的精緻文化節目愈來愈少,立即的、資訊性的節目比重不斷增加,「那些需要精雕細琢的節目讓漢聲、復興電台去表現好了,我們只要留幾個報名金鐘獎就可以了!」趙鏡涓表示。
搬到新大樓、播音設備全面更新後,警廣更加速往新定位邁進。
一方面,趙鏡涓要求交通網的各時段增闢目前最流行的call-in時間,邀請官員、各行業的來賓和聽眾對談;一方面要求原本以播放錄音節目為主、較為靜態的「公共服務網」跟在交通網之後,全面現場化。在內容取向上,則積極伸展觸角,不再限於報導路況,而往大眾生活所需的服務擴展。
例如,「公共服務網」特別開闢戶政事務所、入出境管理局的專屬時段,由行政官員現場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未來像電力公司、電信局,這些和民眾息息相關、卻抱怨最多的機構,我們會一一請它們上陣。」警廣人員透露。
理性討論的園地
八月初一個早晨,七點到九點的「周寧時間」,「空中擂台」上是一位台北市政府官員。「喂!周寧嗎?我是不是在現場?」一個約三、四十歲的男性用國語問:「台北市長黃大洲是貪官污吏,我們應該罷免他!」主持人周寧迅速切斷來電,並強調:「我們希望這是一個理性討論的園地。」
雖然偶有類似「脫線」意外,但整體而言,服務效果逐漸顯現。例如,曾有聽眾向交通大隊副隊長抱怨,某個路段的紅綠燈間隔太密,影響行車順暢,「你過兩天再看看,我們會用電腦調整為連線長紅或長綠。」對方打包票。而當負責高職業務的教育局科長湯志民上電台,一通通愛子心切的母親打電話詢問:「考不上高中,有哪些管道可以念高職延教班,讓孩子不會學壞?」
警廣節目科科長沈伯陽分析,警廣的新定位其實正反映出廣播角色已經大幅改變。他指出,當CD可以提供收音機望塵莫及的精緻音樂,錄影帶、第四台充分滿足大眾的感官需求,「廣播傳統的娛樂功能逐漸被新媒體取代。」更重要地,聽眾的收聽習慣迥異從前,靜得下心傾聽者變成稀有族群,隨來隨走、不斷轉台的聽眾群反成主流,「他們扭開頻道,不是要聽新鮮的,就是要聽有用的資訊。」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不談政治、只談公共服務的警廣,愈來愈像扮演政府施政的安全閥,調節大眾對生活品質日趨惡化的不滿。
例如,交通網刻意選播的輕柔音樂、主持人「感同身受」的同情語氣,讓不少駕駛人稍稍消化對黑暗交通的怒氣。「有時很想罵交通警察、或下車和不守規矩的人打一架,後來還是都忍耐下來,要不然交通會更亂,如果被其他駕駛人把我的路況報到警廣,不就「見笑」?」一位中年司機開玩笑。
此外,在邀請官員和聽眾對談時,雖然基於公營電台的立場,警廣刻意避開爭議性強烈的公共政策,偏重和實際生活品質相關的討論,卻正好切入很多沉默大眾的心事。一個在環保官員上電台時拚命撥電話的媽媽表示:「核四建不建我沒有能力判斷,但我很生氣為什麼辛苦做好的垃圾分類,沒有垃圾車來收?」
公營電台的隱憂
而警廣刻意營造的溫和、光明的節目風格,有人認為「粉飾太平、不夠刺激,還是聽地下電台比較過癮」,也有人卻認為,冰冷僵硬的現實世界中,「更需要多聽這種溫暖平靜的聲音」。
一個自稱提供路況已經上癮的司機說:「就是喜歡這種大家互相幫忙、付出的感覺。」
事實上,交通網副組長林玲指出,警廣每天播出的路況,「百分之八十由聽眾打電話告知」。而反應熱烈的「謝謝你專線」,總聽得到許多人真摯的謝意,有女婿感謝丈母娘,乘客感謝司機,還有公司剛倒閉的年輕老闆謝謝員工……。
在追求新定位上,警廣已樹立獨特風格。但展望未來,警廣同時面臨幾個挑戰。
野火燒不盡的地下電台,對警廣的收聽率造成相當影響,一份民意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職業駕駛人愛聽地下電台。「我們不去管別人,只想把自己做得更好。」趙鏡涓表示。私底下,警廣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有人樂觀認為,「集體式的情緒發洩維持不了多久,聽眾的激情過後,我們可以幫助解決問題的風格一定更受肯定。」
內在的隱憂則是,以警廣公營機關的編制,跟不上服務範圍不斷擴大帶來的工作量。沈伯陽無奈指出,一個月一萬八千多通的電話已把工作人員壓得喘不過氣,然而,每增加一線開放電話,「背後要四個人力處理,編制卻無法配合,結果愈受歡迎,服務品質就愈低」。
不論如何,警廣努力建立「廣播專賣店」品牌形象的過程,對正磨拳擦掌、招兵買馬的新電台,應能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