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自行車,隔海協力行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4-08-15

瀏覽數 17,550+

自行車,隔海協力行
 

本文出自 1994 / 9月號雜誌 第099期遠見雜誌

打造一個自行車王國,必須經歷多少歲月?台灣經驗裡,得近五十年的碎鍊;如果是要複製這個生態,又須費時多久?

從被喻為「台商自行車鎮」的深圳龍華與布吉,得到的答案是:五年。

距離深圳市區半小時的車程,六線道快速路(幾個月前還是坎坷泥濘的泥巴路)旁,生產成車的美利達懸著斗大的螢光橘色招牌,再前行十幾分鐘,龍華鎮人民路上,生產鏈條的超匯、變速器的力宇、腳踏板的祥鉅、座墊的維康,一字排開,在國際市場上,他們分別以桂盟、川飛、鋐光、美而光馳名。

轉個彎,則有製造手把與車架的信隆、輪胎的建大、煞車器的艾柏士、印刷貼紙的政伸、齒盤的浩盟。再跑遠些,建進和五福在暫時租來的廠房裡,忙碌產製前叉、後叉和紙箱。方圓十幾里,六十餘家上下游廠商(正好是構築該產業中心衛星體系的最適最小規模),組裝成完整的自行車產業聚落。

完整緊密的細胞分裂

這群業者在異鄉,形成特殊的互助體系:大陸生產交貨,台灣結帳;左鄰右舍互相借車、調錢,只要打電話吆喝一聲。

如細胞分裂般,台灣自行車體系在這裡,「既完整又緊密」,美利達副總經理曾貴宿形容。

而這裡並非台灣自行車業所複製出的唯一基地,上海近郊的崑山、太倉與南翔,已經有二、三十家台商在此生產或購地,如巨大(成車業)、正新(輪胎業)、遠東機械(車架業),更是國內響噹噹的大企業。

自行車業的大陸經驗絕無僅有,它的上下集體行動,引起台灣極大的注意或疑慮。而且,率先赴大陸投資的廠商,絕非一般狀況中競爭力較弱、規模p的廠商「求生式」的外移,「能來的都是各領域數一數二的廠商。」業者有口同聲地指出。

這樣的方式,「看起來像是連根拔起,事實上這種有組織、有思想、有宗旨、有計畫的集體行動,才能綜合多數人的思考與目標,不致偏離宗旨、忘記台灣。」桂盟(超匯)董事長吳能明一迭連聲地急切強調。

自行車業集體分植大陸的發動者,正是留著小鬍子、人稱「吳老大」的吳能明。五年前,他協調上下游同赴深圳,又帶頭在龍華一起買地蓋廠,組織台商自行車聯誼會,成為同業在當地爭取權益的代言人。聯誼會聚會時,菸霧嬝繞間,超匯二樓會議室盛況直如在台灣自行車公會召開會議。

對業者而言,這兩個大陸體系就像台灣的連鎖分店,「同一群班底,只是戲從台灣唱到大陸。」建進總經理張鐘禧笑著露出兩個酒窩說道。

而他們的舞台因而寬闊起來。

台灣安坐自行車王國的寶座達十五年,在出口高峰期,曾經創下一年外銷近一千萬輛的紀錄,隨後逐年遞減至八百六十萬輛,產量落於大陸之後。藉著生產基地擴展至大陸,業者估計,現在兩岸台商合計每年出口一千二百萬輛。

不單是成車業,零件業也呈現類似的成長。生產腳踏板的鋐光,台灣公司月產一百萬組,大陸廠如今也有百萬組的產量;桂盟原來月產鏈條二百二十萬條,如今兩岸合計可達四百五十萬條;生產座墊的美而光,靠著大陸廠,「本來是世界第二,現在是第一。」美而光特別助理陳萬得自豪地說。

許多台商在兩岸採取價位分工的策略,以成車而言,約以單價一百美元為界,大量、低價的產品在大陸擴充,台灣則往高單價產品發展。「廠商變得更有利基,可以接各種價位、多樣性的訂單。」美利達的曾貴宿表示。這也使得台灣製的自行車,從五年前的平均單價七十六美元,爬升到去年的一百二十一美元。

快速繁衍的溫室

更重要的是,廠商在投資大陸之後,在台灣乏人從事的加工步驟,在這裡都不再是困擾。例如焊接、磨光。以焊接車架為例,工人必須長時間盯著強光,將焊接的原料一片片像魚鱗般仔細均勻地銜焊在鋼管之間。在台灣,廠商必須發包協力廠商進行外加工,但是,「月薪六、七萬都找不到人做,」信隆車料副理陳枝祥在火光四射的焊接廠,放大嗓門汗流浹背說道:「在這裡,這個價差我們自已賺,月薪台幣兩千元。」信隆一口氣設了一百二十台焊接機。

「這群作業員真讓人珍惜,單純、勤奮。」祥鉅總經理王百祥感性地說出台商來此投資的心理報償。

而一年三千五百萬輛的龐大市場,更使大陸成為自行車體系快速繁衍的溫室。成車業者考慮市場的接近性,零件業則放眼大陸年產數百萬輛的超大型成車廠,如深圳的中華自行車,上海的鳳凰、永久,紛紛集結在這兩地以攫取商機。

大陸基地衝刺產量,台灣拉拔品質,業者似乎揣摩出新的分工模式。

從「質量分工」的概念出發,台商的登陸,卻正引起新的網路重組效應。

最明顯的轉變是,台商逐漸在大陸建立起自給自足的物料供應網。

台商登陸之初,上游原料幾乎都從台灣供應,但基於進口關稅、成本與即時供應的考量,廠商逐步開始向大陸廠商購料,並輔導品質升級。例如成車廠所需的鏈蓋、貨架,輪胎業的人造橡膠等。這使得尚未外移的供應商為了不流失訂單,也尾隨客戶到大陸投資,從早期的紙箱,到屬於資本密集、台灣生產仍有比較利益的螺絲、骨線。早期以勞動密集度為考量的兩岸分工互補,已經因量變而導致質變。

物料供應網絡的轉變,約自去年開始。不須熱處理,精密度要求不高的物料,大陸廠商都有競爭優勢。成車業者估計,在大陸生產自行車,大約有二五%原料從台灣來,三0%向口本進口,四五%在大陸採購(包括台商與大陸廠商)。向台灣採購的比例,甚且愈來愈低。部分行業向大陸企業購料的比重,甚至已達一半。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跟著環境走

台商刺激帶動下,大陸業者開始重視品質,市場競爭初露端倪。

生產變速器的力宇執行董事張德生觀察,幾年前他們單價還高出大陸廠五、六成的優勢,現在只剩二、三成了。

「大陸產品的水準,並不像我們剛開始認為的那麼差,」朋昌車料總經理李清祥從幾次的自行車展中發現:「不能低估。」

大陸業者的活力轉強,天津一帶出現大批自行創業的專業人員,他們沒有國營廠的人事包袱,甚至也採用台商的零配件,這批新兵近兩年從二、三十家,增加到六、七十家。供貨給他們的台商甚至斷言,未來台商最大的競爭對手,將是這批人。

不管是供料體系或市場競爭的改變,台灣自行車業者「質量分工」計畫的最大挑戰,卻是並非每家廠商都有能力與意願來進行。

幾乎每一位業者都堅定表示,台灣母公司絕對不會消失,原因之一是台灣仍有八百多萬輛的成車生產量,更重要的是台灣掌握資訊的能力較強。但是,「愈來愈多的訂單指定要大陸生產。」生產貼紙的政伸印刷總經理劉國彰道出許多廠商共同的難題。

對一個傳統產業而言,部分加工步驟,自動化的投資效益比不上外移,若是企業研發力弱,更難為台灣母體開拓存活空間。「我一生都做這行,也不懂別的,只有跟著環境走。」自稱「一輩子吃鐵馬飯」的台商,一面為工廠震耳欲聾的鋼管裁切聲抱歉,一面感歎說道。

大陸土地、勞工易於取得,形成巨大的資金磁場。許多零配件廠商,在大陸的投資動輒上億,規模都比台灣大,加上業者主動或被動地將訂單轉到大陸生產,日積月累,少數原本在台灣名列前茅的廠商,台灣的產量甚至只及大陸的兩、三成。

「大陸投資是對廠商的考驗,強者愈強,弱者益弱。」一位專業經理人舉一家零件廠為例,道家廠商在初到大陸時,幾乎天天二十四小時動工,但是儘管獲利不少,卻未轉為研發升級或推動行銷的助力,在同業競爭下,原先大手筆投資的廠房,顯得空曠寂寥。

捷安特(中國)總經理鄭寶堂分析,消長之間,企業跨國管理能力關係重大。能力強,兩岸事業就是截長補短的有機體;能力弱,就只能隨環境變化,成為逐水草的遊牧族。

兩岸分工變因繁雜

而對台灣自行車體系而言,單一廠商的興衰或不足慮,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上下游的完整性,不因遺落一個環節而使生態失衡。

從台灣經濟發展史來看,自行車產業在一九七二年是一個跳躍成長的年代,出口從前一年的二十七萬輛,急遽成長到一百零五萬輛,原因是美國一家大廠下給台灣一百萬輛的代工訂單,而道家公司所以看中台灣,根據經濟學者崔宛文的研究報告,可能就是因為台灣當時具備的零組件製造業。

另一個關鍵階段是一九八0年代,成車業者轉型製造高品質自行車,便開始採用日本的關鍵組件(如變速器)。台灣自行車的自製率從七七%陡降至五五%。三年前業者成立自行車研發中心,希望填補關鍵組件的缺口,卻因人謀不臧而迄今未果。直到今日,國內業者九成的變速器來自日本島野,產品單價愈高,附帶採購的組件愈多,變速器之外,煞車系統、握把、齒盤、花鼓(輪軸)等,都須向島野購買。導致幾度因原料供應不足錯失商機,或屯積過多而積壓資金。

得失之別,盡在體系完整與否。

許多人冀望開放半成品回銷,讓台灣零配件體系繼續維持完整,「這是唯一的半路。」大陸台商有志一同表示。

反對的聲浪並非沒有,沒有到大陸設廠的業者,擔心同業採用低成本的大陸半成品會使自己居劣勢,另一方面,也有人憂慮採用大陸半成品之後,會使國外買主對台灣製產品的價格,痛下殺手。「大家正等待一個理想時機,既可降低成本,又不致影響價格。」吳能明透露。

夾在日本與大陸之間,兩岸質量分工的未來,變因既繁且雜。

多數業者相信,只要成中業仍在台灣,整個產業聚落就不會崩解。近幾年,白行車出口量雖減,但金額卻能微幅成長,今年趁著日幣升值,還一舉拿下日本六八%的進口車占有率,成為維繫體系續留台灣的凝聚力量。問題是,如何確保零配件在外銷、甚至國內市場的生存空間,不因大陸製零件的擠壓而萎縮?

以桂盟為例,由於品質獲得日本島野的認可,該公司行銷全球的傳動系統中,有八成採用桂盟的鏈條。但許多零件廠卻仍在低價市場打轉。例如,成車廠在生產高單價產品時,還必須向國外進口輪圈、反光片等配件。「有些東西,台灣的精密度還是差了些。」一家成車廠經理人指著輪圈上的骨線孔說道。

形勢比人強

除此之外,最上游的材料工業也須同步配合。日前,在整個體系中仍固守台灣的,就是材料工業。要防止兩岸原料補給被切斷,材料業領先態勢不能改變;要提高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新材料的開發更是重要,例如鈦合金、碳纖維等,漸成高價位車的重要原料。以碳纖維為例,除了台塑供應少部分之外,大部分仍須自日本進口。

邁向自行車王國的下一個五十年,台灣仍有相當的努力空間。

龍華鎮夜晚的台商訓練教室,來自台灣的資訊主管對著一群大陸職員,賣力講解電腦課程,這個新興的自行車重鎮,幸運地無需重新經歷「黑手」老闆日夜打拚的艱辛歲月。而海峽這方的台灣,必得源源發展新知,才能避免有朝一日角色互換的局面。

常常在提到根留台灣時,自行車業者總輕歎:「形勢比人強。」而轉換方向思考,形勢不也能靠人去創造、扭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