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皆以無用為恥,而我都認為無用正是大用。我一生都覺得自己無用,我沒有語言天分,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學過英語、日語,但是一直無法學會,最慚愧的是來到台灣已有四十五載,竟然一句台語也講不好。我素無音樂涵養,課誦梵項五音不全,樂譜音階全都不識,記得曾有一位音樂教授說我只有三音,缺乏入聲。
在應對上,我也不擅言辭,年輕的時候,往往因為仗義直言,而開罪別人,如今年近古稀,還是經常由於太過坦率,而被有心者扭曲,持為話柄,大作文章。對於理財,我更是缺乏概念,常常這手接了錢,那手又給了人。
儘管我百無一用,但是我頗有自知之明,為了彌補先天的不足,我不敢投機取巧,心存僥倖,對於自己負責的每一件事,我總是腳踏實地,全力以赴。
二十三歲來台灣以後,我在中壢落腳,因為大家都說我塊頭大、力氣足,所以就交付我拉車、挑水等吃力的工作,我一向認為自己無用,所以當別人認為我行時,我也就毫不推辭。雖然我拉車擔物常因力不從心而暈眩嘔吐,但是我從不叫苦,也不喊累,因為我自覺無用,而別人肯用,正表示自己還有一絲價值,焉能今人失望!
日後我走入社會、接引眾生,經常目睹一些人因恃才傲物、氣較高張,雖然有用,而別人卻不敢任用,等同無用,不禁慶幸自己生來無用。
用心即有用
一九五一年,我被聘為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兼任課老師時,我自認佛學不足、慧解不夠,曾想婉拒,但一來想到當時在台灣受過長期正統佛學教育者為數甚少,二來感念大家對我的肯定,所以便答應下來。從此我日日伏案用功,每一例證均仔細考察,每一名相也苦苦深思,惟恐誤人慧命,有負重託。今天我之所以能在台上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其實正是緣於當初以勤補拙所鍛鍊出來的功夫!
在開始執教佛學的同時,我也應邀主編「覺群」雜誌、「人生」月刊,每天孤燈伴影直到天明,常常為了一個字而斟酌良久,為了一句話而搜索枯腸。就這樣我辛苦編撰達六年之久,其間的嘔心瀝血雖然難以道盡,但是在無形之中,卻培養我扎實的編寫能力。
一九五六年,中國佛教會在開會時決定:是年行政院新聞局指示籌辦仁王護國息災法會,任命我為負責的主任委員。當時我二十九歲,不但缺乏經驗,而且無人無錢,根本就沒有興辦法會的條件可言,但是念及同道們的盛意薦舉,我也只有硬著頭皮,自不量力地承擔下來。為了不負大眾的厚愛,我不知花費多少唇舌,到處拜訪策畫發動,結果法會可說是非常成功,行政院也拍了全程紀錄片,向世界傳播,增長我許多信心。我深深覺得,做任何一件事,無用不要緊,肯用心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自知無才無德,所以自幼就抱著見賢思齊的態度,勤閱高僧傳記與偉人故事,期能以古德懿行砥礪身心。遇到良師益友,我也把握機會,追隨學習。
我建設各項佛教事業時,不僅自己全神貫注,用心研究,同時也廣攬人才參與,博徵專家意見。例如:在興辦佛學院時,我自忖在佛學上,博雜有餘,而無專攻;在教義上,雖歷經宗、律、教之薰陶,卻缺乏現代化學術的訓練,所以,我不但曾邀請方倫、唐一玄等耆宿來院授課,也延聘鄭石岩、藍吉富、游祥洲、蕭武桐等新秀教導學生。目睹佛學院三十年來,屆屆人才輩出,代有建樹,心中深有所感;儘管自己無用,然而若能善於用人,一樣可以利濟眾生、造福社會。
珍惜小因小緣
我不但做事謹慎、重視專才,即使平常待人,也都一本認真的態度,凡此都是因為自覺身無長才,所以一點小因小緣,我都十分看重,總想令大家同霑喜悅,共享美利。
因此,即使是萍水相逢,我也挖心剖肺,竭誠以待;儘管是素不相識,我也耐心傾聽,為解煩憂。雞皮鶴髮的老公公、老婆婆找我談話,我從不拒絕;天真爛漫的小弟弟、小妹妹與我通信對談,我也同事攝受。是以,愛護我的信徒中不乏耄耋之士,過去的童男童女長大以後,都成了我的子弟兵將。
無用正可以無所不用,這就好比都市裡建滿房屋的黃金地段,固然是價值非凡,其實,荒郊野外看似無用的不毛之地,正可以隨心所欲創造一方佛國淨土。我們不要怕自己無用,無用的人正可以用一顆虛懷若谷的心,納受各種因緣。
從過去到現在,我即使看到一場成功的法會,聽到一句讚美的言語,都不敢自己居功,因為我總覺得凡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故時而發自心底,由衷地回向;「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多年來,我秉持這種信念修行辦道,自覺受用無窮,因此無用之所以成為大用,貴在自知。
四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可說是歷經人世難堪之境,我之所以能夠安然度過,不是因為我的才能卓越,而是因為我自知無用。我常常想到父母生我養我,社會供我日用所需,師長教我育我,佛教給我發展空間,而自己卻無以為報,就感到慚愧萬分,故而遭逢再大的困難,再多的障疑,也總是敦促自己努力突破,而未嘗怨天尤人。
這一生中,吃虧的時候不知凡幾,然而我總能一笑置之,因為我自忖無用,既沒有辦法與人比較,也沒有資格與人計較,所以,多付出一點心力、多等待一點時間,多犧牲一點擁有,多損失一點錢財,在我看來,都是為自己培植福德因緣,而事後的結果也證明「吃虧是福」,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提倡「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原因。
一些人因一時無明生起,對人非難,我也都忍耐包容。我並非懦弱膽怯,只是想到自己無用,更不能情緒用事,更何況如果雙方都無明謾罵,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擴大問題。所以,我慣於運用一些禪機幽默,與對方溝通交流,結果總能在皆大歡喜的氣氛下消弭對立。
人生之大病,其實不在無用,而在無明。無明,以俗話來說,就是不明事理。貪填愚癡、懷疑嫉妒等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而生。故心中常起無明者,形之於外,不但面容表情生硬刻板,行為舉止常犯他人,口裡更說不出讚美的好話。這種人普遍不受大眾歡迎,即使能力傑出,也鮮有所成。
謙沖以成美事
這些年來,我細細觀察的結果,發現到自以為無用的人,往往因為心靈開闊,而用處無窮;自以為有用的人,反而因為事事執著,而用處有限。
史籍上記載韓信領軍打仗,手下的殘兵弱卒都能戰勝敵人,益證此理不虛。常有人問我:秘訣何在?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只要我們肯燃起胸中熊熊烈火,銷熔自他無明,縱然是一堆破銅爛鐵,也能揉合成不碎金剛。
五指中的小指,與其他指頭比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在合掌禮拜時,卻與佛陀最為接近。我們只要心中有佛,依真理行事,知道感恩惜福,懂得慈悲喜捨,無論地位多麼卑微,都能對整個社會有所貢獻。一個人最怕的就是心頭常被無明烏雲覆蓋,而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佛教故事中,摸象的盲人由於自以為是,即使花費了許多時問,終究還是昧於實相,一無所知;火宅裡的瞎子自知缺陷,而與跛子、聾子合作無間,故能逃過災難。
在這個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裡,個人顯得渺小無用,我們要時時觀照,常常慚愧自己有所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夠、自己有所不清淨、自己有所不圓滿,惟有真誠纖悔、不斷改過,才能進德修業、日新又新;惟有謙沖自抑、尊重他人,才能團結合作,共成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