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降至冰點,陸客來台觀光人次更是DOWN到谷底。但反觀房地產市場,陸客來台置產金額居然不增反減!
根據內政部地政司統計,今年第三季陸資購置台灣不動產金額達3750萬元,創2014年第二季以來八季新高,而累計今年前三季金額為11.4億元,對比於2012至2016各年度前三季成績,今年亦是近五年新高。
但更令人訝異的是,累計自2001年開放陸資來台購置不動產以來,陸客置產首選地點居然是綠營票倉--高雄,累積15年來,共成交92件,占了24.8%,是台北市25件的3.68倍。
根據內政部統計,陸客來台置產,今年第三季為9件、3750萬元,累積前三季為50件、11.4億元,雖然比起去年前三季的57件,件數稍降,但前三季累積金額卻勢成長了23.1%。
而且縱觀2012年至2015年前三季的金額3.75億、4.92億、6.4億和9.25億,竟發現,陸客來台置產金額,逐年攀升。
再以置產地點來看,累積2001年開放陸資置產以來,目前總購置件數為371件,其中高雄最多,達92件、新北市75件、台中市47件、桃園市47件、台北市25件,其餘皆不滿10件。由於高雄的民間氛圍向來較為親綠,而居然最受大陸置產客青睞,原因耐人尋味。
不過,整體而言,開放陸資已達15年,以陸資身分置產的件數僅371件,顯見交易仍不熱絡。
對此,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表示,大陸地區人民與陸資購置不動產的管制嚴格,包括每人僅限取得1戶供住宅用不動產,並訂有取得不動產登記完畢後滿3年始得移轉、每年在台總停留期間不得超過4個月、購屋貸款額度不得超過5成,即所謂「543條款」,由於限制多,陸客來台購屋相當稀少。
綜觀後市,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指出,現階段除了陸資原本就有的三四五限制之外,還有總量管制,過去不想透過陸資管道的資金,往往會轉用第三地公司方式購置,但是在房地合一上路後,外資獲利最低也達35%,大大降低購買意願,加上台灣經濟表現不佳,不動產又處於價格盤整,短期內想要放量,難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