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不安籠罩著台灣;千島湖火燒船慘案,將民眾對中共的不信任推到高點;大陸經濟持續發燒,台灣經濟成長指標接連數月下降。有心人擔憂,台灣將慢慢失去優勢,談判籌碼就如握在手上的水銀,一洩難收。
天空鬱悶不開。彼岸國防預算,今年又不聲不響地提高近八十八億人民幣。此岸,尹清楓命案以及牽扯出來的軍購弊案、軍機洩密案,把國軍形象弄得灰頭土臉,士氣一落千丈;此時,偏偏又碰上軍方新舊武器換裝,戰力瀕臨真空的時刻。
在軍中氣氛低沈的當頭,自許跑在戰爭第一線、打開勝利之門的空軍,卻難掩高昂情緒,積極進行汰換傳統戰機、迎接二代戰機的蟬蛻計畫。
迎接空軍新時代
新竹空軍基地勁風不止,F104星式戰鬥機緩緩從跑道一端滑行。遠遠望去,像是一隻孤獨的鷹,加速前衝,轟然起飛,在天際畫下一道美麗的弧影。
由於失事率過高,前前後後共折損了八十四位F104飛行員,空軍痛定思痛,去年毅然停飛百餘架F104,進行修整一萬多項零件的天安特檢。少了過去擔任戰備任務的主力戰機F104,一向隆隆呼嘯的天空,陡然安靜下來。
「不能飛104,當然會有一些失落感。」談起這些伴部隊在天空翱翔的祖父戰機,沈先康中校語中透出些許感傷。
空軍高級將領並不隱瞞,因為F104停飛,新購飛機又還沒到齊,未來兩年,將是空軍「戰力最低的時候」。如果不是lDF、F16、幻象2000等新一代戰機即將在三五年內陸續到來,八個聯隊的飛行員就要無機可飛。
趨勢專家艾文.托佛勒在「新戰爭論」中提到,世界文明已從人力操控的傳統戰爭,進入以電腦化科技武器為主力的第三波戰爭。在先進國家紛紛發展第三波武器的趨勢下,做為三軍科技軍種(空軍有一0五種專長,其中九十幾種屬專業技術),在自製戰機IDF進入量產,又買到新戰機的鼓舞下,空軍也開始堂堂皇皇地飛入「二代空軍」的時代。
對慣飛六、七0年代舊式戰機的飛行員而言,從傳統F104、F5戰機,一頭鑽進二代戰機IDF、F16、幻象2000,是一條艱辛漫長的換裝道路。
不可避免地,處在汰舊換新、武器換裝的過渡時期,空軍少不了要碰到武器系統「改朝換代」的適應兩難。總司令唐飛就用「很頭痛」來描述接機前置作業的繁瑣與困難。
燃眉之急是要解決飛行員飛行不足的問題。為了彌補飛行時數的空缺(每年一定要超過一百小時),空軍構思租借四十架T38雙座教練機,並且送飛行員赴美受AT38攻擊教練機飛行訓練;一些資歷較淺的飛行員則再重返空軍官校,練習基本或高級飛行訓練。此外,基地也不閒著,趁空檔做整修,加長跑道、重蓋機堡,隆重地準備迎接新飛機。
在二代化進程中,外語能力也是飛行員必備的基本武器。為熟悉美法系統的戰機,空軍特別著重英文、法文能力,輪派飛行員到台北大直外語學校上為期半年的英、法文班。
有別於傳統戰機,在飛二代戰機時,飛行員要有體力承受超越一般人體所能負荷的壓力。為了加強抗G力(G為地心引力),飛行員還得做重量訓練、慢跑、受離心機訓練,甚至有人學氣功來增強體力。
資訊能力也是軟體換裝中的關鍵項目。托佛勒在「新戰爭論」裡預測:「在全盤自動化的第三波戰爭中,拿電腦的士兵要比拿槍的士兵多。」以IDF為例,機內就配備四部電腦,遑論空電系統更先進的F16、幻象。如果不懂電腦,就無法操作新飛機。為了讓部隊更瞭解二代戰機的電子系統,學電腦也排進空軍二代化訓練課程。
整個換裝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是洗掉傳統的飛行觀念,重寫截然不同的新飛行習慣。
二代戰機對飛行員的衝擊,不僅在更新武器、空電系統,更在衍生出「二代化」的飛行理念。一位飛過幻象的資深飛行員表示,傳統戰機是用儀表、操縱桿來操作,二代機則全屬精密電子儀器,是「下一個時代的飛行思想系統」,飛行員再不能憑過去的感覺駕駛現代化的戰機。
一名軍事觀察家分析,國軍現代化最大的兩難是武器系統已經到第三波,但「觀念還停留在一.五波。」他指出,在換裝的過程中,有些部隊很難接受新飛行理念。
清泉崗飛行大隊大隊長深刻直陳:空軍面對的難題是「人慢武器快。」買武器三、五年就可以完成,但養成一個摸清所有性能、並能完全駕馭戰機的飛行員,可能要十年。如果飛行員不能全方位操控新戰機,屆時或許會出現「它聰明你傻瓜」的窘狀。
對資深飛行員而言,儘管過去累積再多的飛行時數,要飛二代機還是得從零開始。過去飛F104、現為IDF種子教官的柏關忠中校體會,飛二代戰機的過程是「學習、忘記過去所學、重新學習」三部曲,因為很多狀況從前 並沒有碰過,如果堅持用過去飛傳統飛機的概念,「就會出狀況。」柏關忠表示,以前他自認技術高超,反應也快,現在飛IDF,還是要把過去習慣擺一邊,從頭學起。
「新飛機對我們也有壓力。」一位飛行員透露,雖然慶幸有新飛機,但處於摸索階段,沒有人保證它不出事。據國防部公布的飛安狀況,五年內,IDF共發生一次失事,四次意外,三十九次危險事件。
這個廢舊功、學新藝的跨時代改革,「比一般想像中還要坎坷。」鍾春天上校剖析,要克服心理障礙,讓學習曲線再往上爬,是飛行員一大挑戰。
而飛行員最大的障礙可能就出在本身的學習慾望。過去飛行不必對科技有太深入認識,現在則不然,又要學語文、又要會電腦。但是,經驗豐富的教官認為,二代機很容易學,「只是,」飛行時數近三千多小時的鍾春天上校點點腦門說:「這裡最重要。」如何擺脫過去飛行經驗的包袱,充分發揮好飛機的功能,達成空戰任務,比學會駕駛飛機困難得多。
穿著褲子改褲子
換裝二代戰機IDF的清泉崗基地,是整個空軍二代化的第一實驗室。
在IDF之前,空軍並沒有訓練飛二代戰機的經驗,負責IDF中隊換裝的鍾春天形容清泉崗部隊是「二代化實驗品」,所有的種子教官都是「自己先做白老鼠」,上面沒有師父,一切靠自己學,慢慢摸出新飛機的門路。
被挑選出來的種子教官先要到航發中心受訓三個月,再到台東戰術訓練中心學習操作三個月,然後試飛模擬器,通過所有關卡,才能上天飛行。教官訓練完自己,再去教資歷較淺的飛行員。由於無經驗可循,飛行員都要扎扎實實做好每個基本動作。
「二代戰機改變我們最大的是「要非常精確」,」一邊拿無線電,一邊注意窗外偌大的停機坪,鍾春天強調在訓練中,精確嚴格是飛行員的首要任務。
天上的飛行員重新學飛,地上的修護人員面對的則是比過去更複雜的維修系統。過去修護F5,要拆下三萬個零件,現在IDF修起來則至少有六萬個;維修人員不只需要純熟的手藝,更要有對二代機系統深入研究的腦筋。
由於量產計畫延後,IDF研發、測試、訓練都重疊在一起,在飛行中會不斷發現出新問題,一出狀況就得馬上修改,是「穿著褲子改褲子。」一名修護士官比喻。
從修F104到IDF,資深修護班長范保羅從中體會,地勤人員的修護概念也必須做革命性變化。過去或許一些簡單工具就可以修飛機,現在除了手巧,還得靠科技常識輔助。IDF由電腦操控,需要較高的維修技術,再加上新飛機不穩定,故障率偏高,維修項目不斷增加,工作人員每天手忙腳亂,應付層出不窮的機械問題。
換裝過程千頭萬緒,在部隊「一切為新戰機」的共識下,擔起二代化示範作用的清泉崗換裝計畫,已緊鑼密鼓地展開。目前第八中隊已經完成三階段換裝訓練中的第一階段性能、儀器、單飛、鑑定課程,預計在年底成軍,擔任戰備任務。飛行大隊長透露,從明年起,預計每半年就可以完成一個IDF中隊的戰備。
人聰明,武器就聰明
從研發到量產,第一架國人自製的二代機IDF飽受外界批評,但在總司令唐飛看來,IDF為空軍訓練了一批高科技人才,並建立從需求確定、合約管理、測試評估、整體後勤的武器系統庫管理組織。藉IDF從無到有的軟硬體管理架構,讓空軍學會「knowhow」。將來接回幻象、F16,在管理維護上,就比較得心應手。
「IDF讓我們空軍進步了十到二十年。」從F104改飛IDF,八中隊連上尉堅定地說。
戰略專家老早指出,在第三波戰爭中,人才是決勝的最後關鍵。愈高科技的戰機,就愈需要聰明的使用者。波灣戰爭中,一位美國空軍將領從戰爭中觀察到,「人有多聰明,武器就有多聰明。」
武器二代化,人才也要跟著二代化,與其說換裝是為了提升武器戰力,不如說是為培養人力素質較高的新一代空軍。
身為空軍最高統帥,唐飛總司令深知知識是空軍保持空中優勢的核心力量,他表示,過去飛行員像中世紀的武士,兩架戰機在天空比晝,就好像武士執矛對衝,只要身體好就可以打贏。但是,現在的飛行員還要有學識做武器。「人力素質低落,再好的武器也是廢鐵。」飛行時數達五千小時的唐飛強調,人員知識比武器精良更重要。因此,空軍也增派人員到國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學習新知,再將所學帶回軍中。
中共空軍換裝SU27的經驗,足以證明有現代知識的飛行員才配使用先進的武器。軍事專家薛爾門分析,中共SU27中隊原本預計在今年成軍,但因人員素質太差,飛行員不會操作機上電子儀器,所以遲遲不能成軍。
為了擴大人才供給面,空軍挖空心思招攬年輕人投考空軍官校。除了強力電子媒體宣傳、聘請大學行銷學教授用市場行銷的觀念推銷空官外,還模仿選舉樁腳的法子,聯絡各高中教官,勸有志飛行的青年加入空官行列。
或許是受新戰機鼓舞,空官去年招生一改以往乏人問津的情形,高中畢業生報考人數從十幾跳增到八十。據估計,將來兩種飛機到齊後,每年需要八十到一百名新進飛行員。
此外,空軍也著手改善資深飛行員、士官長的待遇,(從官校畢業進飛行部隊,月入約七萬元)以降低資深飛行員被民間航空業者挖角的損失(入民航界月入可達三十萬)。
藉著二代化換裝,空軍也重新規畫內部管理模式,發展出較新的組織觀念。
在二代化的管理概念中,空軍將一步步減肥,從管理上減少人力、財力的浪費。將來,則盡可能將新飛機繁雜耗力的維修工作,交由民間經營。
另外,改變士官制度體質也是二代化的一環。以前,士官由國中畢業生投考,十八歲自軍校畢業後,就要去管理年紀比他大的兵,造成許多疏失。目前空軍打算提高常備士官的素質,畢業後再給兩年教育,考技術執照,以期符合現代化要求。
兩年前,軍事採購案因政治因素一再受阻,飛行員從來沒想到,有一天可以駕著歐美新式戰機,迴旋在熟悉的天空。那時,清泉崗部隊意氣風發地接下IDF換裝指示,只有飛行時數超過五百小時、且做過兩機領隊的優秀飛行員,才夠格去飛當時最好的二代戰機IDF。
時轉勢移,當幻象、F16不再只是想像名詞,這些IDF飛行員技癢難耐,也想飛新戰機。七大基地各部隊間,瀰漫翹首望機的興奮心情。「飛行員就跟英雄一樣,只想得到寶劍與寶馬。」飛過幻象、F16的鍾春天上校替一向標榜榮譽、英雄色彩的飛行員,說出對新飛機的衷心渴望。
新氣氛瀰漫
在學飛的辛酸過程中,讓飛行員咬牙撐下去的動力,正是這種對駕駛新戰機的狂熱。
雖然因為F104停飛,飛行時數縮減,對於飛行員而言,有新飛機,就有了希望。「只有用欣喜若狂、很期待、很雀躍來形容此刻的心情。」飛F5的侯樂芳少校比方。他進一步指出,學新東西可能會很辛苦,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但安全係數高的二代機,卻大大提升飛行員對空戰的信心。
「沒有旺盛企圖心,就不要來做戰鬥機飛行員。」一名飛行員神采飛揚地說,再怎麼苦,也要完全駕馭新式戰機。不一樣的武器,不一樣的觀念,依然不改地自信滿滿,飛行員好強不認輸的性格,千年萬年也不變。
握先進武器,配備現代科技知識,二代空軍新圖像已然浮漾。
「我們已經是新空軍了。」目光炯炯有神,鍾春天言語中反覆強調,雖然只是飛一種新飛機,但是背後卻潛藏整個空軍進步的拉力。
或許,正如軍事專家評論,過去靠單機飛行員以精良的技術與勇氣打敗敵軍的時代已經過去。二代空軍除了是技勇兼備的捍衛戰士外,還應該是科技常識豐富的知識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