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民意橋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4-04-15

瀏覽數 12,450+

民意橋
 

本文出自 1994 / 5月號雜誌 第095期遠見雜誌

戈巴契夫的啟示

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來訪,我們在歡迎這位世紀人物之餘,難免也要深思時代的潮流與歷史的責任。戈氏犧牲自己的現實權力,成就了世界與歷史,其獲諾貝爾和平獎,自屬實至名歸。

戈氏在其演講中特別指出:「台灣今天的發展不能不影響中國大陸,也不能不影響整個亞太地區;台灣經驗是一項世界的財寶」。我們已看到一股世界潮流衝擊著中共,雖然中共還死抱著四項堅持不放,但其終究要做調整,我們何不耐心的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呢?

而今我們該做的,應是努力成就台灣經驗做為大陸民主化、自由化的指導藍圖,這才是中華民族之福,人類之幸。

北市 吳凌

台資保護法不可靠

中共人大常委會已正式通過全文共十五條的「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然而,關於吸收台資的優惠政策,並沒有明確地規定於此法內,且在第四條的內容中,還有但書「「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台灣同胞投資者的投資,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實行徵收並給予相應的補償。」

從上述這段內容可明顯地看出,中共對保護台商的授資,只是自紙黑字。因為如果海峽兩岸關係惡劣,甚至發生衝突,不知是否就是條文中所謂的「特殊情況」?

兩岸實有必要相互簽訂「投資保障協定」,體現海峽兩岸的互信與互諒。否則,中共當局單方面通過再多的「保護法」,都有欺人耳目之嫌。

板橋 朱有弟

良性循環值得鼓勸

在桃園縣三十一名縣議員被起訴後,一場「重訪洗牌」的政治換血,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面對這股沛然難禦的「肅貪、反賄選風潮」,朝野兩大黨除了「順應」之外,亦在搶占下回選舉勝選的先機。

執政的國民黨,除了省黨部主委自請下台以平民憤之外。組工會亦擬好一份「好人出頭」的人才培養與基層經營辦法,以期從基層開始「再重新來過」。而在野的民進黨,亦在黨主席施明德的帶領下,先是以黨紀處分涉及賄選的四十五名縣市議員,後又代表民進黨沈痛地向全國民眾道歉,以期重挽民進黨往日「純淨的政黨形象」。

兩相比較,國民黨雖因背負歷史傳統包袱,無法像民進黨那樣「壯士斷腕」,但是,賄選案之所以能夠繼續偵辦下去,卻也展現了執政黨高層重振選風的決心。

就目前朝野兩黨的回應來看,無疑是朝著「良性循環」在前進,民眾在批評之餘,應多以適當的鼓勵,畢竟如此昂貴的正副議長汰換代價,誰都不希望再見到。

永和 陳才鈞

大才小用合理嗎?

貴刊九十期刊載「聯招排行的迷思」一文,內容甚為翔實,唯個人對政大鄭丁旺教務長所言「大才小用是合理的且可提高人力素質」,甚不以為然。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事實上,造成台灣目前高學歷泛濫的原因,是文憑主義及產業升級速度緩慢,以致高級人力之供需失調。

一個理性的企業不應「大才小用」,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也會造成士氣低落。經濟學上稱此種「大才小用」現象為「低度就業」。如果以鄭教授如此專業之會計素養,都從事簿計員之工作,個人以為,鄭先生應該不會認為是合理的吧?

令人憂心的是,鄭先生以高等學府之教務長,都對人力資源缺乏應有之認識,恐怕真的是學非所用了。

倫敦 邢光輝

高教不宜高學費

三月十九日,「工學聯合反高學費」活動在教育部前廣場,抗議高等教育局學費政策。

主張高學費政策者之緣由,不外下列諸端:高教非義務教育,宜由個人擔負費用,為求教育的合理發展,高教宜有成本概念;低學費將使富人享受不當利益;清寒子弟可貸款或獲獎學金來完成學業。

果因高教非義務教育,而認定其費用不必由國家大量貼補,則其前提應是:義務教育對於任何人均屬「已足」,且高等教育的機會均等,不是一個公平社會的必要條件。但事實並非如此。

高教成本高昂,一旦「不問需要,盲目地擴張」,的確會使「有限的資源虛耗,人力供需失衡,導致嚴重的結構性失業」。然而,所謂「有限的」資源,到底有限到什麼跑步?是「不能也」,抑或「不為也」?誠然,改進教育的質量端賴合理分離社會資源,但似乎不宜因社會的「不為」,連帶使家長「不能」的學生犧牲。

任何一種政策均是利弊互見的,理想的抉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低學費固然使有錢人得不當之利,高學費都破壞了機會均等的原則。百年大計需以更大的胸襟、更遠的眼光去從事,不能只為防杜富者的不當利得,使眾多清寒子弟失去受教的機會。

大學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畢竟是量「才」而非量「財」施教。

台中 朱德清

改善醫療體系

遠見雜誌二月號刊載「西醫把脈,中醫聽診」一文,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台灣現階段中西醫結合的概況,顯見不論是醫療界甚或是一般民眾,對中西醫結合都有高度的認同與相當的期待。

然而,中西醫結合工作雖有了初步的成果,但與大陸、日、韓相較,依然遠瞠其後。究其原因,中醫長期的積弱不振,百病叢生,固然是要因,而醫療體系長期的揚西抑中,忽略中西醫兼通人才的培養,更是根本原因。

今後為了杜絕中西醫各行其道的醫療缺點,減低醫療浪費,減少病人重複用藥對身體的危害,達到中西醫結合新醫療體系的境界,「培養同時精通中西醫學的醫師」將是根本解決之道。

為培育精通中西醫學的醫師,教育部必須訂定學制,修改現行之醫學系、學士後中醫系之學制。朝著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兼讀中西醫學之學制來規畫。考試院必須根據教育部之學分,擬訂考中西醫師之資格,考試內容須包括中西醫之考題。用人方面,可借鏡大陸現行中西醫結合政策,設立國家中醫學院或公立醫院增設中醫部。

果能教、考、用一氣呵成,中西醫的結合工作,才能落實。

台中 葉慧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