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分權時代:小政府大國民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04-15

瀏覽數 19,500+

分權時代:小政府大國民
 

本文出自 1994 / 5月號雜誌 第095期遠見雜誌

二十一世紀前夕,一場政治改革正在全球醞釀。它無聲,而且遠離聚光燈的焦點;它不是發生在「大有為的政府」裡,而是在掌握到二十世紀末治理趨勢的小政府中。

日本京都附近的影川市便是當中的一分子。

不過五年前,這裡還是人口外移嚴重、市容凋敝無生氣。然而當新市長井上戶上台後,以發給「市主人」聘書的方式,招募了近一千名有心的退休人士與家庭主婦,擔任市政建設的義務「顧問」。這批不花一文經費的生力軍,提供了許多改善市容的妙方。該市在今年得到環保團體推薦為「質與美」的城市,而市民則給了市長「有作為」的讚譽。

世界銀行策略規畫師薩加斯提指出:「救世英雄與萬能政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的趨勢是能讓人民有權為自己思考,然後為自己行動。」

官僚體系笨重遲鈍

的確,九0年代末期全球的「大」政府全都蒼白著一張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幾個會員國的民眾對執政黨的信心無不每下愈況;去年七國高峰會議在東京召開時,著名的外交分析家曼德包就形容:「在這裡聚會的是最強的國家、最弱的政府。」短視、過時、僵化、沒有效率、扯濫污、缺乏目標……,幾乎沒有一個國家逃得掉類似的批評。

經濟學人雜誌副總編輯白德翰形容現在是「大有為政府的大無能時代」。原因是當意識形態之爭消失後,政府所要面對的是充滿繁瑣細節的公共事務,以及人民愈來愈多元的要求。大而笨重的官僚體系碰到這些挑戰,通常是反應遲鈍。

何處尋找政府的生命力?事實上,在世界各地許多遠離新聞焦點的地方,一些「小政府」正以嶄新的形態做得有聲有色。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一九九二年底所做的一項調查,包括OECD、亞洲與中南美洲各國的民眾,在衛生、教育、公共福利上,對地方政府施政的滿意度,普遍都高於對中央政府的滿意度。

分析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對民間的需要與資源的掌握,都比中央政府表現為優。同時,地方公務員的眼光和行事的創意,也不同於過去。

距泰國清邁不遠的梅西亞鎮的教育單位,就表現了小而靈活的力量。

雖然泰國的國民識字率高達九0%,可是大多數人都是念到小學就打住了,上中學的比例不到三0%,是亞洲主要國家中最低者,鄉間地區尤其嚴重。家長因為付不起學費,不願讓孩子升學,可是低學歷者逐漸被排拒於就業市場之外,造成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

政策更具彈性

梅西亞鎮的中學校長說服了主管當局,讓他採取體制外的方式來提高就讀率:濃縮上課時間,讓學生有三天的下午可以打工賺學費;由學校出錢購買課本,上一屆學生用完轉交給下一屆,並發動鎮上婦女幫忙裁製制服,減輕學雜費的負擔。結果,該鎮的初中生就學率,兩年內從低於二0%,大幅升高到六0%。

梅西亞鎮已非特例,世界銀行的一篇報告中就指出,在亞洲與拉丁美洲等中央集權體制的國家中,有愈來愈多地方公務員喜歡「不按牌理出牌」,以超出傳統政府運作、甚至是尚未合法的方式,來處理地方事務。

印尼蘇門答臘東部,有幾個鄉鎮聯合起來,不管中央對經費運用的比例規定,把三0%的地方預算撥給了農民互助團體,由鄉民來決定如何運用。日本青田縣知州市則早中央政府一年,宣布小學生周六不上一般課程,由家長選擇與孩子共渡周末,或者讓孩子參與學校與當地民間社團安排的特別活動。

「我們期待下一代的學習環境能更靈活,政策就要更有彈性,不能坐等中央的指示。」身為家長,也是該市教育改革委員會一員的森山先生表示。

世銀報告的結論頗為有趣:在這些經濟快速成長的地區,「法令已趕不上人民的需求和地方公務員的創意。不過,創意和需求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改變現行的法令與體制。」

無論是國民所得超過兩萬五千美元的日本,或是泰國的貧窮鄉下,無論政治制度的差異如何,全球地方政府的革新行動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與民間力量緊密結合,甚至部分治理權重新歸回人民。

德東一個沒沒無名的城市沃斯特,因為市政府將年久失修的公共建築物與棄置的空地,交由五個教會與社區機構來接管,不僅當地的住宅短缺問題較其他德東地區減少許多,連犯罪率也下降了。而民間甚至幫政府創造了租賃的利潤。

地力意識提高

當地一位牧師表示:「治理自己的期望與力量都蘊藏在民間,政府只要懂得開發這些力量,並且把權力下放就行了。」

「新」政府要分權於民,也是因為人民現在更懂得做主人。

舉世皆知,人民的力量在過去五年推垮龐大的共產政權、迫使視賄賂為常規的義大利政府大規模地「淨手」。但不止這些。

一九九0年印度的貧苦農民阻止了納瑪達河水壩的興建,因為他們認為水壩會破壞河川。就在同時,土耳其出現「人民罷工」,上至經理下至賣魚的小販,一起迫使政府把調高六0%的可樂售價再度調低。類似的人民改造政府決策的行動,至今不息。今年年初,印度安大拉省的酒類公賣制度就被一群印度婦女所改變。

「全球的地方意識都在升高,人民現在要的不只是投票,他們要的是參與。」經濟學人雜誌的白德翰指出,「更重要的是,許多人現在相信,他們也有組織和動員的能力。」

他預測,全世界人數日漸龐大的中產階級,將成為打破現有僵化官僚體系的大動力。

無論是主動或被動,許多地方基層單位掌握到了這股力量,並且因勢而善用之,便能在一片「政府無能」的撻伐聲中突圍而出。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根據聯合國估計,以社區或人民團體為主、地方政府為輔的施政工作,過去一年就有好幾萬個,而且因為成效卓著,正在帶動潮流。

墨西哥的蒙特拉省政府從九二年起,大膽採用一項貧民生活改善策略:由貧民自己提出計畫來申請政府補助,而社工員的角色只是從旁協助其發現問題、填寫申請表。實施一年以後,發現赤貧戶的衛生條件、營養、健康狀況甚至兒童的就學率,都有明顯的提升。聲名遠播之後,引來巴西數個省的省長與地方官員,到蒙特拉省的貧民窟「考察」。

英國的伯明罕郡在這幾年大不列顛經濟凋敝、社會福利縮水的陰影下,成功地維持了公共服務的品質。他們的秘密武器是所謂的「計畫經理人」制度:凡是負責醫療、救濟、就業的地方政府單位,都被視為一個經營單位,公務員就像公司負責人,可以彈性運用各種非傳統的經營計畫,特別是與地方上的企業或社區領袖合作。

新政府運動

為了爭取政府經費,民間競相提出既能維繫服務品質又能節省預算的方案,不僅減輕了該郡財政短缺的窘境,也增加了地方經濟的活力。

類似的改變將在英國迅速展開,經濟學人雜誌估計,不久全英將會有超過二十萬名公務員和民間單位,加入「計畫經理人」的行列。

即便像美國擁有自願性服務社團參與地方事務的傳統,地方政府也在重新反省如何更有效地與民間力量結合。

六0、七0年代國家主義蔚為風潮的時候,美國聯邦政府做了過多的中央集權,眾議院創立了三百八十七個經費補助計畫,從中央到地方長長的流程,弄得大家動彈不得。

八0年代以後,許多州政府與地方政府開始亟思變革。

撰寫美國「新政府運動」一書的兩個作者--歐斯本與蓋伯勒,在其著作中,列舉了美國地方政府近年十個面向的改革運動,包括發揮社區自主、著重成效更甚於成本、顧客導向、市場導向等,貫串其中的精神正是「分權於民」與「整合地方資源」。

例如,愈來愈多美國各地的市政府成立了「未來委員會」或類似的組織,讓市民參與、分析、規畫各種開發方案以及訂定長遠的市政計畫。紐澤西州的沃克市自從透過社區來處理流浪遊民和愛滋病患,政府相關人員的編制就減少了一半以上。

在這場無聲的政府改造運動中,很明顯可見的是治理者與被治理者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了。特別是在教育、環保、社會問題防治與公共服務領域,這樣的趨勢最為明顯。

在日本、美國、英國和德國,許多中、小學的教育改革委員會裡,已看不到教育局的官員;德國現在有上百個社區擁有公園的產權和管理權;人口老化嚴重的日本,不少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訂定契約,藉由他們提供對銀髮族的關顧。

歐斯本與蓋伯勒給這樣的型態一個有趣的名詞:「第三者政府」。

從議題思考

而近來廣受企業界注意的變形蟲現象,也愈形廣泛地出現在「第三者政府」當中。

在美國行之有年、協助問題青少年的「開放家庭」制度,結合了學校、教會、社區家庭、法院與警察機構。德國的公園管理,結合了社區、建築師協會、綠色團體、市政府,甚至有些地方還包括了當地的劇團和樂團。墨西哥的貧民生活改善計畫,也同樣引進了當地的教會、中小企業,還有公、私立醫院的資源。

「遠離群眾的政府從制度來思考,接近群眾的政府從議題來思考。未來,地方上每一個需求和議題,都可能結合出一個突破傳統官僚體制的「變形蟲政府。」德國政治學者奧夫預測。

政府的定義要因此改寫了?或許不盡然,但就像德東來比錫一位公共造屋部門官員所說的:「大家對一個萬能政府的偉大改革毫無信心,但卻相信小政府大國民的合作可以帶出改變。畢竟,要向市長推銷你的點子,遠比讓總統瞭解你的失望容易多了。」

以目前的趨勢來看,等待小政府大國民所帶來的革新,應該不會是「等待果陀」。

加力市的三贏策略

十年前,哥倫比亞的第三大城--加力,以幾項特產聞名:販毒、街頭遊民和十四萬家迷你企業(只有老闆和一名伙計)。

從前年開始,加力市政府大膽接受當地一個社會工作團體的建議,把這幾項特產結合在一起,如今讓遣個城市成為該國的示範都市。

為了解決不斷從鄉村湧入卻找不到工作、以至於淪為犯罪集團控制的遊民問題,同時協助當地的迷你企業成長,他們想出一個辦法:只要企業增加聘雇員工超過十名,老闆就可以接受政府免費提供的七十二小時會計和銷售課程。結業之後,憑結業證書還能向銀行申請低利貸款,並且擁有承包公營事業業務的優先權。

為了進行這個計畫,市政府先從哥倫比亞的一個大企業集團募得了三十萬美元基金,而交換的條件是市郊六條馬路以及一個工業區的開發和銷售權利。

結果已證實遣是個「三贏策略」。

兩年內,該市迅速增加了五萬個就業機會,犯罪成長率明顯下降,因企業成長所帶來的稅收增加一二%,而政府省下了不少警力消耗以及基礎建設的花費。「我們所做的,只是提供管道與開發潛力的工作。」市長秘書雷加隆諾得意地表示。

這個當初由幾個社工人員想出來的點子,已成為中美洲的傳奇。美洲開發銀行現在打算每年撥出五百萬美金,在十三個拉丁美洲國家支持類似的計畫。

做個能開發人民潛力的政府,加力市顯然掌握了九0年代新政府的精神。

(孫秀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