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校園裡碰到一位當精神科醫師的學生,他特別跟我談到,現在青少年憂鬱症愈來愈嚴重,讓他很憂心。憂鬱症有基因上的關係,同卵雙胞胎一個有,另一個也有的機率是45%,但是後天環境的比重比先天高。默片時代巨星卓別林曾講過一句話:「一個笑話,頭一次講時,大家哄堂大笑;第二次講時,笑聲少一點;講第三次時,全場安靜。」假如一個笑話連講三遍就沒有人發笑,為什麼一件不愉快的事,我們要在心中重複講三十次而不厭煩呢?
不愉快的事,處理它、放下它
卓別林的話正中憂鬱症的要害。人喜歡反芻,把不愉快的事在心中反覆咀嚼,自怨自艾。在大腦裡,活化頻率愈高的神經迴路會變得愈大條,臨界點也愈低,將來一點點小事,心情就低落了。其實,事情若已經發生,抱怨也來不及了,趕快處理它,然後把它放下才是正理。人生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那麼,為什麼青少年容易憂鬱呢?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最近美國史丹佛大學有一個研究,實驗者請大學生看電腦螢幕出現的各種速食圖片,如麥當勞、潛艇堡或披薩,在聽到「嗶」聲時,要盡快按鍵,但「嗶」聲不是每次出現,約只有20%的機率。實驗之前和之後,實驗者問他們願意出多少錢去競標那些食物,以測知其偏好。結果發現實驗之後,學生選的跟實驗前不一樣,他們會去買按鍵最多次的食物。這令研究者非常的驚訝,因為實驗顯示,光是按鍵這個簡單動作所帶來的注意力,就足以改變他們原來的偏好!所以,給青少年正向的情緒環境,讓他們交到好的、樂觀的朋友非常重要。
現在的孩子喜歡低頭滑手機,常宅在家中玩電玩遊戲,不跟人眼神接觸,不會跟人說話,更不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是危機。這包括跟自己的親人互動在內。最近父親節,記者訪問了很多年輕人,發現47%的孩子不跟父親談心,認為父親不了解他,不少孩子還認為父親看不起他,跟他說話時,臉上有鄙夷的表情。其實父親可能沒有,但愈自卑的孩子對別人臉上的表情愈敏感。
這個敏感情況可從美國小學用狗來幫助閱讀困難學生朗讀的例子看出。這些學校在上閱讀課時,把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帶到圖書館去,請他們唸書給流浪狗聽。在圖書館,他可以用自己的速度唸,沒有同儕的壓力,尤其狗不會不耐煩,也不會擺臉色給孩子看,心情一放鬆,學習就進步了。許多老師並沒有責罵學生唸得不好,不過雖然口中不說,臉上常會不自覺出現皺眉或不耐煩的表情,孩子馬上察覺到,一緊張就唸不出來了。
愛因斯坦說得好,「用會不會爬樹去衡量一條魚,這條魚一生都覺得自己是個笨蛋。」大人只要改變要求孩子跟別人一樣的心態,再改變他對不愉快事情的反芻習慣,憂鬱症自然就不上身了。
推薦閱讀:
專欄介紹:
《未來Family》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旗下新創辦的雜誌,當台灣社會出現的各種低迷現象,都應該回到教育的原點、社會的核心-「家庭」。我們應該重新省思父母與子女的互動以及家庭的價值。《未來Family》期望引領大眾一起思考下一代最需要培養的特質與能力,並借鏡國際經驗、探索趨勢,讓「家」成為未來進步的起點,讓「未來」比今天更美好。讓「未來Family」比今天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