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陳其南搞活文藝季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4-03-15

瀏覽數 20,700+

陳其南搞活文藝季
 

本文出自 1994 / 4月號雜誌 第094期遠見雜誌

這是第一次由各地文化中心挑大樑演出的文藝季,更是一場四十多年來台灣聲勢最浩大的文化盛筵。

,全國文藝季「匡噹!匡噹!」的開鑼聲,從台北中正紀念堂,渡海響到金門、馬祖甚至澎湖小漁村,整整四個月,文藝季成為全國注目焦點。報紙新聞不斷;商業掛帥的電視台甚至在周日八點檔黃金時段,為文藝季製播兩小時特別節目。

李登輝總統親臨台南市開鑼,又到嘉義參觀陳澄波畫展,甚至遠赴峇里島進行「度假外交」前一天,還特別到中正紀念堂為「全國文化中心博覽會」打氣。

光彩榮耀背後,主導這次文藝季轉型的關鍵人物是四十七歲、現任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中等身材、眼神銳利的他,以知名文化人類學者身分從政一年來,交出一張令人無法忽視的成績單。

「我只說文藝季該轉型了,他就衝著這句話,帶著學者專家一站站往下跑,和各地文化中心溝通。」個性溫厚、向來充分授權的文建會主委申學庸,欣賞也肯定左右手陳其南的努力。

卯足全力

由於申學庸希望今年文藝季能突破傳統,不再由中央統一派國內外知名藝術團體下鄉,而要求文化中心先擬定主題,提出企畫,再由文建會支援。去年六、七月,陳其南便率專家學者和文建會人員組成諮詢輔導小組,走遍全省二十一縣市。

他白天和文化中心主任開會,晚上找當地藝文界人士座談,常開會到十一、二點,「沒看過有官員這麼拚命投入的。」和陳其南拜訪十六站後,累倒回台北的藝術學院教授林保堯說。另一位學者佩服他的體力之餘,忍不住善意提醒他:「你知道司馬光為什麼當宰相六個月就積勞成疾、病死任上嗎?」

有人用「本來是一篇期末報告,被陳其南發展成博士論文」形容他的卯足全力。

也因為拿出人類學家做田野調查的精神下鄉訪談,愈往下跑,陳其南的理念愈清楚,企圖心也愈旺盛。他已將單純的文藝季轉型重新定位為整個文化行政體系的結構進行整合、重組的機會。「地方文化中心自治化」、「讓文化中心成為地方文建會」,也在訪談進行到一半時,成為他掛在口中勉勵地方文化中心的兩個響亮口號。

他解釋,文藝季一開始,就在考驗文化中心從事企畫、組織、整合資源和執行的能力,像是企業的密集訓練營。今年是第一年,「熱不熱鬧不重要,活動吸引多少人也不重要,我們看重的是在過程中,行政體系的轉型和動員能力。」他說。

事實上,文化中心在體制上屬於各地縣市政府,文建會過去和它們的關係是若即若離的「個案申請補助」,文化中心平常表現若不積極,文建會頂多少撥經費補助,並無獎懲權。因此,文建會有心藉這次文藝季的互動,使雙方建立較以前更密切、良性的合作關係,讓文化中心能成為文建會推動政策時,在地方上最大的資源和助力。

重建社區意識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以陳其南積極推動的「社區文化發展方案」為例,可以明晰看出文建會嘗試整合文化中心。

他不只一次強調,傳統村落的寺廟就是文化中心,透過各種廟會活動的共同參與,匯集民眾的認同和社會意識;因此,「今天的文化中心,應該要成為現代城隍廟。透過藝術活動的潛移默化,使社區生活有新的精神中心,促進社區建立共同意識。」他說。

因此,這次文藝季應只是陳其南以學者思慮架構出的文化發展藍圖的初步落實。

但從地方來看,強調「給他們魚、不如教他們釣魚」的文藝季,是否已發揮預期效果?

「這次文藝季對我們最大的收穫是觀念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新竹市文化中心主任洪惠冠指出,陳其南不斷刺激他們思考;辦活動目地何在?如何深入?灌輸他們活動不是萬人空巷才算成功,而應注重深度和廣度的觀念,並要求他們對外尋找學術界、文化界資源,這些刺激均為僵化的行政體系注入活力。

台南市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則認為,文藝季的熱鬧場面,的確有助提升文化中心在全國及地方的形象;而從總統的參與到主委申學庸不辭勞苦遠赴各地開鑼,對基層士氣都是很大的鼓舞。

文化中心反彈

然而,這次文藝季的轉型運動,在長達半年的溝通期間,也引起部分反彈。

最大的批評是認為陳其南個人的主觀意見很強,想要貫徹理念的心意堅決,因此,「權力下放得不徹底」。一位文化中心主任形容,「他好像來上課,不是來參詳。」

針對這些批評,陳其南有些許不解:「我想從說服別人開始,而不是下命令要求照辦,我也不喜歡用一紙公文叫文化中心做什麼,寧可當面說清楚,看反應如何再進一步討論,難道一紙命令會較好嗎?」

一位幾乎全程參與的學者則持平指出,對某些平日自主性不夠、不習慣自己企畫、思考的文化中心而言,一下子的確很難接受這樣的轉型,提出的企畫案如果不能掌握「建立自己特色、整合當地資源」的原則,或是企畫太粗糙,「改個三、四次很常見,難免會有挫折感」。

而為掌握文藝季整體呈現的品質,文建會對各地文化中心的文宣設計、新聞發布、環境布置到開鑼流程……無不鉅細靡遺提供意見,「的確管得非常繁瑣!但正加強我們琢磨活動品質的行政能力,這是很多文化中心缺乏的!」屏東縣文化中心主任蔡東源說。

帶領陳其南進入人類學領域、推荐他進耶魯大學攻讀博士的中研院院士李亦園肯定,陳其南的人類學研究相當出色,卻能不拘於學院派,「他對文化有觀點,也能發揮出來,所以才能在很短時間內,做得比別人有聲有色」。

李亦園指出,陳其南的性格急、完成一件事的決心很堅定,對別人的意見也強,因此容易被人批評太霸氣,這種性格在推動行政系統改革時,特別易遭阻力。「但沒有很強的意見,又不容易推行。」他認為累積更多行政經驗後,陳其南應會逐漸掌握分寸。

許多人更相信,以陳其南的旺盛企圖心,文藝季只是初試啼聲,他對台灣文化發展方向的影響,將在不久的未來逐漸顯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