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三日,紐約、華盛頓、東京、倫敦、法蘭克福的晚間電視新聞,有同樣一則頭條報導。那不是某個政壇巨人倒台,也不是何處又爆發新戰事,只是有關美國兩家公司:亞特蘭大電話與全球最大的有線電視公司「電訊傳播企業」(Telecommunication Inc.,簡稱TCI)宣布合併。
資訊革命登場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合併案--身價六百億美元,牽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口。然而,它震撼全球的都不完全是這個原因,而是事件背後隱含的趨勢。
先看看去年一些令人眼花撩亂的合縱連橫;美國西方電話公司以二十五億美元投資全球最大的新聞娛樂集團「時代華納公司」;日本最大的電子遊戲軟體廠商SEGA與TCI合作開闢遊戲頻道;澳洲梅鐸的「新聞事業集團」在吃下亞洲衛星電視經營權以後,又宣布將與英國電信公司聯手,開發「數位化資訊高速公路」;歐洲最大的德國電信公司以及法國電信公司表示,將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化敵為友,一起開發新的通訊科技;電腦軟體巨擘「微軟公司」則與多家通訊廠商建立合作關係,研發電腦與有線電視的「互談系統」,而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購物頻道經營者QVC則為了購併派拉蒙影業遭拒,上法院大打官司……。
沒有人數得清類似的消息在去年有多少,亞特蘭大電話與TCI的豪華婚禮,只是它們當中最大的一個驚嘆號。
即使再沒有經驗的人也可以發現,這一連串都是跨越各個不同資訊、傳播領域的排列組合:電話與電視、電影與電腦、電腦與電信……。而正是這些打破界限的排列組合密集於一年內發生,才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因為它顯示了另一次改變人類生活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了。
國際前鋒論壇報指出:「它們引導我們看到一項趨勢:不出十年,電話將不再只是電話,電視不再只是電視,電腦也不再只是電腦。」
簡單地說,那是個打破媒體界線的社會,或稱「多媒體社會」。
這許多資訊巨擘眼睛望向的都是同一個世界:在其中,無論文字、聲音、靜態或動態的影像,都可以轉換成1與0組成的數位訊號,在環繞辦公室、家庭、學校,聯繫電腦和電視的光纖網路上雙向傳遞。而透過網路上超大型的電腦「經紀人」代為處理往來的大量資訊,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在螢幕上完成工作、教育、購物、娛樂甚至社交。
過去被比喻為「沙發上的馬鈴薯」,只能被動地坐在螢幕前接收訊息的觀眾,藉由雙向傳播的科技,將可以擁有主動操控資訊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當全球的光纖網路連成一氣時,這個多媒體社會將帶來無國界的商機和影響力。
又是個科技烏托邦嗎?美國加州賽瑞透鎮居民真實的生活經驗,可能會改變你的想法:
從三年前起,鎮上的居民每天打開電視,螢幕上就出現一系列等待選擇的項目:小鎮今日重要聚會活動、購物服務、訂票服務、電影、電視、教育節目……。如果想買東西,只要按下搖控器上的選擇鍵,當地購物中心的位置圖就跳到了螢幕上;再按個選鍵,女裝部門一段展示影片開始播放,對某件衣服有興趣,按下停格,衣服的正面、側面、質料、價格等資訊隨即出現在螢幕上;選定了想要的東西,打開電腦,輸入貨品的編號、自己的信用卡號,購物中心經理堆滿笑容的影像出現在眼前,電腦模擬聲音會出現:我們有三個送貨時間,請您按鍵選擇……。
當地的居民還可以透過電視租影片、打電玩,透過電腦查百科全書、和醫生討論自己的病情。
耗費金錢與人力
三年前第一個鎮民按下搖控器選項時,這還只是美國電信公司小規模的實驗。今日,多媒體社會已是全球政府與民間共同競築的世界。
可以把任何資訊形式都拆解成1、0訊號傳遞的數位技術,可以快速、大量輸送這些訊號的光纖網路,以及資訊儲存量愈來愈大、價格卻愈來愈便宜的晶片與碟片,正是這個夢幻世界可以成真的關鍵。
當然,它也是堆砌了無數的金錢與人力的產物。
據估計,一九九二到九三年間,全球為了發展多媒體所做的投資超過了一百億美元。
美國柯林頓政府上台端出的大菜之一--「資訊高速公路」計畫,事實上就是多媒體社會的另一個代名詞;副總統高爾稱它是「美國的未來」。這個計畫預定到本世紀為止,光是鋪設光纖網路就要花五十億美元。日本通產省自三年前正式成立「多媒體發展部」,目標是二0一五年時完成全日本的網路系統。新加坡的野心更大;二00五年時就要讓星島成為一個科技島。
在民間方面,微軟公司從一九九三年起,每年投注四分之一的研究經費,發展名媒體使用的軟體。而包括IBM在內的幾家資訊老大哥則卯足了勁,想做出一部可供整個城市、甚至國家使用的多媒體「超級大電腦」。全美辦公室資料庫最大的軟體供應商「神喻」公司,一九九四年的大電腦研發經費為六千萬美元。AT&T則在日前已率先推出一部每秒可輸送十本字典資訊量的超級電腦。
無疆界的市場
在全球娛樂重鎮好萊塢,除了電影的舊業,現在最新興的行業就是發展適合未來多媒體環境的互動式娛樂軟體。西方電話公司投資華納企業,把通訊人才帶進了好萊塢;而拍攝星際戰爭的電影導演盧卡斯,則成立了一個多媒體工作棚,裡頭各種數位化的資訊設備,比攝影機還多。再過一陣子,兩個電腦網路的用戶,可能就可以在各良家中對打好萊塢出品的「阿拉丁」電腦版遊戲。
甚至連美國的雜誌業在去年的年會上,都用了四分之三的時間,討論如何在多媒體的環境中找到雜誌的角色。
時代雜誌已經成立多媒體部,並且開始透過網路與訂戶進行線上雙向溝通。網路啟用三個星期,據報導,使用次數已超過十二萬次。
這些,不過是部分例子。未來二十年,預估全球資訊、通訊業者加上各國政府將要挹注在多媒體建設上的經費之龐大,已經帶動了一個新字的流行:Zillion(兆億)。
沒有人敢放棄競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副總裁史坦齊諾表示,「誰先在二十一世紀掌控多媒體網路,誰就能像二十世紀掌控行銷通路一樣,成為贏家。」台灣AT&T總經理葉祖禹指出,這是一場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國力競賽,「沒有選擇,一定要參加。」
澳洲媒體巨子梅鐸則講得更為赤裸:「掌握了多媒體優勢,就得到了權力。」
競爭是赤裸裸,不過相對的也成為推動多媒體社會實現的主力。有些人可能已感受到,他們跟電視、電腦與電話的關係,已因這些競爭起了變化。
以電視而言,目前美國有線電視的購物頻道,一年的營業額高達二十多億美元,電視已不單是娛樂的媒體,也開始影響消費者其他的生活層面。這一點在台灣同樣可以看到--第四台的「無線快買」成為廠商熱門的廣告頻道。
頻道愈多,電視提供的資訊就愈多樣化。美國今年進入有線電視五百頻道的時代,正是由於TCI為了拔得雙向式電視的頭籌,撒下二十億美元鋪設七千哩光纖網路的成果。今年預期會創造出更多人和電視的新關係。
過去局限於電話「專業」的台灣AT&T,目前也已突破界限,瞄準台灣的有線電視,協助業者規畫系統。葉祖禹估計,未來台灣透過有線電視網路建立的多媒體市場,可能高達百億元台幣。
此外,資訊的競賽,也使新的多媒體社區紛紛誕生:
六月份,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將在加州與紐約地區,對數千名用戶進行雙向電視試用系統,華納公司則在加州對四千個家庭提供類似的實驗。而迪吉多電腦公司已經與「網路城市」公司合作,讓電腦使用者可以透過有線電視系統交談。
美國以外的地區則急起直追。
去年十一月九日,長七千五百多公里的亞太光纖網路鋪設完成,東京、台北、香港、新加坡、吉隆坡五地以舉行電傳視訊會議的方式揭幕。未來,透過這條網路還可以連接世界其他各洲的光纜,「就猶如接通了世界資訊的血管一樣,大量的聲、光資訊可以在數秒間從歐美傳到亞洲。」日本科技廳官員明森信之指出。
記憶光碟將領風騷
除了這些耗資龐大的資訊設備,全球消費者目前最能切身感受的多媒體科技,應是一片薄薄的「唯讀記憶光碟」(CD-ROM)。
與大家熟悉的CD稍有不同,CD-ROM不僅可以儲存聲音,也可以可儲存動態的影像和大量文字資料;使用者能夠從中選取資訊,如同選擇CD上的某首樂曲一樣。而其儲存量之大,只要一片就足以容納整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百萬冊藏書的目錄。
以美國Voyager公司出版的一張「多媒體貝多芬」的唯讀光碟為例,在這張碟片上,有一百多條認識貝多芬「路線」,可供消費者選擇;上頭有音樂」文字、聲音的說明,也有貝多芬生前行經的各地風光。
「CD-ROM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未來的多媒體世界,而它在未來兩年內將席捲全球的學校與家庭。」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耐古龐特大膽預測。
一九九三年的法蘭克福書展,首度以電子書CD-ROM作為主題,因為業者估計到了公元兩千年,CD-ROM將會取代全球四0%的出版品。「今日美國新聞」與「新聞周刊」兩家新聞媒體都自去年就開始發行光碟版,而後者所出版的CD-ROM,四片價格還不到一百美元。
美國個人電腦配備光碟機的比例已超過三成,而亞洲與歐洲國家起步雖然較晚,使用者的成長率去年也都超過三0%。
「當有一天,CD-ROM裡面各式各樣豐富的資料,可以藉由網路快速又廣泛地傳布時,也就是多媒體世紀來臨的時候。」經濟學人雜誌形容那將是個「資訊解放」的時代。
已是多媒體紀元
這一天還有多遠呢?
對於這個問題,美國電信公司(GET)研究員魯貝爾以為,這個世界每年增加三千多萬台個人電腦、幾千萬有線電視用戶、難以計數的資訊軟體和新式電子設備,資訊革命的演變是漸進的,「如果你不畏懼接受新資訊,你已置身在多媒體紀元當中。多媒體社會判定的標準不是資訊技術,而是資訊文化。」他提供了另一角度的回答。
當資訊沛然而來時,社會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資訊,而是接受資訊的文化。多媒體社會不是烏托邦,卻也不保證每個人的資訊美夢一定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