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薛琦:它讓我們看得很遠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3-12-15

瀏覽數 11,600+

薛琦:它讓我們看得很遠
 

本文出自 1994 / 1月號雜誌 第091期遠見雜誌

問:針對目前政府許多部會及民間業者對「亞太營運中心」所涉及的範圍和目的都還有爭議,你可否說明整個構想?

落實自由化國際化

答:「亞太營運中心」涉及的範圍很大,最主要是為落實自由化、國際化。而自由化、國際化是全民的事,不是一、兩個部會的事。譬如交通部的電信、運輸民營化,財政部的金融宜由化,這些大方向都可放在這個構想之下。

當然,目前並沒有具體政策,各部會還不理解是可以想像的。也因為這樣,經建會委託了麥肯錫顧問公司,準備用七、八個月的時間做全盤規畫。

正式推動「亞太營運中心」可以從短期到長期,從局部到全面。事實上它與自由化、國際化政策一致,所以過去已經在推行的,現在可以馬上就做。而所謂從局部到全面,就是先從特區做起再推展到全島。

有些部會官員不清楚的是,未來到底還要做哪些事?範圍有多大?我想那就真的需要好好規晝。

問:有人質疑,既然已經都在做了,現在再喊出這個政策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答:國家在不同的階段會面臨不同的新環境,也就會有一些新的作法,而這些作法很少會跟過去完全沒有關係。現在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構想,如果能夠把現有的方案、計晝融彙在一起,本身就可以看出哪些優先、哪些重要。我們覺得提「亞太營運中心」,可以具體落實過去的政策。

亞太營運中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本身可以讓我們看得很遠。例加開發「營運特區」,涉及到國土規畫的問題,就不只是看五年而是看十年的發展。

問:有些人認為「營運特區」的設計可能是變相的經濟租界,原本應該尋求全島改革的,卻變成局部性的「特權」?

特區並非外商專用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答:外界對亞太營運中心有一個誤解,就是以為它只針對外商。看起來好像我們只是要外資到營運特區加工後外銷或內銷本地市場,特區以外的跟這特區不會有太大關係。但事實上,我們是希望,或者本地外商能夠調整經營型態,或者引進一些新的外商,而他們都能夠著眼於整個亞太地區市場。

這樣想來,營運中心就不只是吸引外資。理由是,台灣的企業已有萬家以上是國際企業,這些公司當然也可以享受亞太營運中心的好處。試想,吸收五十家至一百家外商到台灣來,和留住上萬家已經朝國際發展的本國企業,哪一個重要?當然是後者。所以,即使以後有可能形成「特區」,它也不是外國人的特區。

至於是否該適用全島,當然沒錯。但是在想解決辦法時,能不能考慮階段性作法?最近在講「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這本身應該可以研究,不必把它排除掉。換句話說,我們在全面自由化、國際化之前,可以先達到局部的自由化、國際化。

特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地理上的特區,譬如現在的科學園區,或者,以後如要發展兩岸通航,也許畫定一個地方先做,這就是階段性作法。

另外是功能性的特區,譬如金融中心,我們在軟體上設計一套制度、一些條件,它不是地點,而是制度上的變更,讓它自然而然形成。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想,特區有它階段性以及經濟上的功能。

問:是否因為全面推展有它現實上的困難,所以有階段性作法?

答:也不是這樣,因為有些不可能全面推展,譬如航太工業,可能把整個台灣當作一個航太工業特區嗎?不如用某一個案子,用特區的方法具體推動最容易突破。又譬如要成立轉運中心,假設把高雄港變成轉運中心的特區可不可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在研究落實亞太營運中心時,不排除特區的可能性,應該沒有不恰當。

盼引進技術與資訊

問:雖然說不全然針對外商,但是原始構想中是否就是想藉外商達到刺激國內的作用?

答:我想沒有人反對這種說法,因為台灣過去三、四十年的發展,外商的貢獻是肯定的。台灣的經濟不是靠外資來發展,但是有了外資,幫助台灣發展得更快。過去外資帶動了就業、出口政策;但是未來這兩者可能不是最主要的。我們希望的是把技術、資訊帶進來,使市場更開放、競爭程度增加、提升生產效率。以後我們還是歡迎外商,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

問:如何能夠讓外資的效益充分發揮?

答:比較具體的說法應該是,如何讓他在這裡永續經營?營運中心的構想本來就是永續的概念。外商到此以後,只要亞太地區成長,他就可以繼續留下來。公司可以永續成長,對台灣的經濟就有貢獻。問題是,我們要不要加強本身優勢,讓他們想來運用。

(許彩雪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