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探索日本的跑者之道

【每週讀好書】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6-05-10

瀏覽數 21,300+

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探索日本的跑者之道
 

本週推薦好書:《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

作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譯者:游淑峰;時報出版

書籍介紹:

「跑步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法。它有一種純潔、一種力量,一種淨化心靈、接近本我的方式,這是其他運動項目較少擁有的特質。」-作者 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

作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為瞭解日本的「驛傳」體系、訓練方式和運動思惟,長時間浸淫在日本獨特的跑步世界裡,發掘我們所不知道的日本跑步文化。對於任何想要跑的更快、更遠、更好的人,及急欲探索自己為何要跑的人,作者在這趟跑步旅程中所體驗到的、學習到的──關於訓練、競賽、跑姿、態度、團隊合作、追求最佳成績,以及跑者的自我追尋等等──都將令讀者和跑者深深著迷與有所啟發。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這不僅是一本教讀者如何跑步的書而已,它更藉由深入探討日本人的跑步文化,追尋、思考跑步的奧義;

作者深入體驗日本的跑步世界及體系,探索其訓練思惟、生活方式、運動信念、文化制度……等各個元素,探索日本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著迷於跑步的國家之原因;

本書同時介紹日本特有的「驛傳」競賽體系和分享自身參與「驛傳」訓練的過程與體悟;

作者拜訪日本比叡山的馬拉松修行者,述說這些僧侶如何用「千日回峰行」這種跑步方式來挑戰自己、思索人生,及如何在經歷不可思議的1000次馬拉松後發現修行的意義;

訪問日本知名的「市民跑者」川內優輝,暢談他對跑步的思考和日常訓練。

本書更比較肯亞和日本這兩個長跑大國在訓練方式和跑步文化的差異。

書摘搶先看:

要脫離日本的跑步體系,靠自己營生成為頂尖運動員,對大部分的跑者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但是有一個人成功了。他自己當教練、有上進心,而且有一份全職的工作。在日本,他有「市民跑者」的稱號,他的名字是川內優輝。

川內是一個奇葩。他畢業後並未加入任何一個頂尖的實業團,相反地,他選擇將他的訓練融入他在東京北部一所中學的全職工作。除此之外,他是日本最強的馬拉松選手之一,獲選為2013年國家代表隊,參加世界錦標賽。

他不僅因為擁有自己的工作,打破了一般日本跑者的規則,他也對比賽採取一種瘋狂非正統的方式。全世界大部分的馬拉松選手的想法是,你整年只應該跑兩場,最多三場馬拉松。但就在2013年,川內跑了11場馬拉松,其中的六場成績低於2小時12分。除此之外,他也跑5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以及許許多多半程馬拉松和其他短距離的比賽。日本其他的跑者認為他瘋了。

但他的粉絲們很愛他。他最有名的是,對每一場比賽都全力以赴,以不可思議的 doryoku(努力)來跑。賽跑時,他咬緊牙關,像是拼了命,闖過重重難關,絕不放棄。他讓那些擁有輕鬆薪水和教練團的實業團跑者,看起來像是養尊處優的時髦房車。

我第一次看到川內是在福岡馬拉松,他好幾次衝到第一,跑在肯亞跑者之前。他們不斷把他超回來,只見到他再次衝刺。最後,他沒有成功,得到第三名,落後來自肯亞的冠軍馬丁・馬沙迪(Martin Mathathi)不到兩分鐘。然而,川內總是能在比賽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我認為,我有點不贊同日本的精英體制,」他寫道:「我從來都不是跑步菁英,未能參加大學或企業的精英團隊後,我感到有些自卑。但我想要證明,曾經受過嚴重運動傷害,而且曾經沮喪消沈的跑者,可以東山再起。我想在不加入實業團的情況下,戰勝精英跑者。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其實,在我大學的最後兩年,只有一個實業團詢問我加入的意願,沒有第二家。但那時我已經知道怎樣自我訓練,這是我兩度被選為關東精英隊,跑箱根驛傳第六區的原因。所以,我不認為自己特別需要加入一個實業團。」

「而且,我喜歡自由自在地跑,沒有教練或任何企業的負擔。我不像許多這裡的職業跑者,我的目標不是奧運或驛傳。不像非裔或其他職業跑者,我不會為了獎金或贊助人而跑。我跑,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以及我自己的挑戰,所以我不想因為加入實業團而失去我的自由意志。為自己跑,和作為職業跑者而跑,是完全不同的。」

「還有,我想要展現給前途看好的年輕跑者看,不需要教練,自由自在地跑是多麼有樂趣的事。」

從有壓力的高中跑者,到許多教練的專橫,以及實業團一板一眼的專業訓練,在日本跑步界,樂趣是個罕見的物品。但通常,你能找到樂趣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成功。看看尤塞恩・博爾特、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在肯亞,我遇到的大部分跑者都樂在跑步訓練之中,他們很享受跑步。箱根驛傳冠軍隊東洋大學的教練以及憲司,都鼓勵他們的跑者從跑步中獲得樂趣。我自己跑步也是一樣,除了天冷、下雨和腿酸痛,從來都是深深的愉悅感讓我外出訓練。樂趣也許聽起來是個不起眼的字,但它是跑者之道的核心。正如開悟的大行滿大阿闍梨所言:「真正的挑戰是繼續享受人生。」

川內在回答我下一個問題時,繼續這個主題:為什麼日本跑者在年輕,以及23歲前展現如此過人的好成績,但後來卻後繼無力?雖然他也才年僅26歲,以日本的水準看來,川內算是大器晚成的明星。

「年輕人以及23歲以下的跑者並不樂在訓練,」他寫道:「這是為什麼他們年紀稍長後,無法使成績更上層樓的原因。過度訓練,以及身體和心理的壓力太大,一直是個問題。」

「現今的教練採用實業團訓練的方式教這些學生跑者。面對這種訓練時,年輕的跑者成長太快,當他們成年時,便沒有進步的空間了。」

「我認為,這是年輕跑者和23歲以下跑者的水準比十年前高出許多,而較年長的跑者水準卻不見突破的原因。」

他也將很多問題歸咎於舊式思惟的教練。

「教練也是有問題的,」他寫道:「許多日本教練深信,長跑的跑者需要嚴厲、持久的艱苦訓練。但跑者不是機器,跑者不可避免地會因過度操練而被摧毀。大部分的跑者通常每個月跑800公里,我通常每個月跑550公里,即使在最嚴格訓練時,我也不會跑超過800公里。」

「日式訓練仍然是講求堅強意志的訓練。許多教練依然相信,只有經由過度訓練,才可以鍛鍊出贏得比賽所需要的堅強意志。這是非常典型的日式觀念。我不認為這是科學的、有效的,或是合邏輯的。過度訓練會導致運動傷害或精神倦怠,這也可能是學生們失去跑步興趣的原因。」

「因為不斷重覆的過度訓練,年輕選手或是學生選手甚至在賽前就受傷了。他們的傷勢變成長期的傷害,他們的成績也無法進步。」

最後,我問川內平日每天的時間分配,想大致了解他如何將一位2小時08分的馬拉松選手訓練,融入全職上班族的時間。

「平常上班日,我大約早上7點起床,」他寫道:「做90分鐘到120分鐘的訓練。接著,我12點45分進到辦公室,工作到晚上9點半。在學校放暑假或寒假時,我早上5點半起床,做90分鐘到120分鐘的訓練,然後從8點25分上班到下午4點55分。」

「如果沒有加班,我每天工作465分鐘(休息時間不算)。」

雖然我們當中極少人會跑出他的成績,或是達到他付出的水平,但對於所有必須在工作和其他責任當中,卡入跑步時間的人來說,川內給了我們許多啟發。如果我可以鼓動起他那鋼鐵般專注力的百分之一,我必然可以再次跑得更快。富士山驛傳前一星期,我報名了另一場在大阪舉行的一萬公尺賽。我原本認為一星期跑兩次可能太多,但是與川內訪談過後,我已經迫不及待要跑這兩場比賽了。

──​摘錄自《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第22章

(圖片提供:時報出版;瞭解更多本書,請上時報出版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