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心態,能如此心狠手辣的奪走毫無反抗能力的生命?又是何種囂張的態度,能冷血到一點懺悔悔意都不俱備?這起女童命案激起了全台民眾心底最深的怒火,在如此泯滅人性的行為下,死刑存廢爭議再度浮上檯面。
回歸事件的根本,死刑也許並不能有效遏止這種臨時起意的隨機殺人犯,畢竟在行兇的當下,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兇手就是為了滿足某種目的而殺人,這種防不勝防的案件,很難預測行兇動機與時機,唯一能避免憾事發生的,只有家人、朋友的提前關懷。
但這說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
如果以近年來隨機殺人案件為例,犯人幾乎不是反社會人格,就是曾有吸毒前科、飽受精神病困擾,這樣的人在社會人際關係上本身就有相處困難,他們可能沒什麼朋友、工作上獨來獨往,就連回到家中也鮮少與家人互動。
更不用說,如果有人曾試圖想要關心他、理解他,很可能會被他以暴力傾向的行為反抗,對父母而言,他不僅是個令人頭痛之人物,有時就連醫生、社福單位都拿他束手無策。如果你經常對一個人付出關心與疼愛,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惡言相向、口出穢言,久而久之,你會繼續給予關心,還是只好敬而遠之?
唯有細心與耐心,才有可能打開他們銅牆鐵壁般的心房。
如果要追根究柢,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絕對是個關鍵。雖然不一定擁有溫暖家庭的孩子就不會走偏,但至少有家人關愛的小孩,能夠知道正確的是非善惡,透過教育與關懷的潛移默化,我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也能懂得愛別人、關心他人。
已故的台灣大學前文學院院長朱炎曾著述一篇《餓是今生最深的記憶》,描述他從出生便飽受挨餓的折磨,就連在讀大學時期,也是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當時的同學知道他家境貧困,會從每天的便當中分一點飯菜給他,讓他不至於匱乏,在苦難中,他努力奮鬥,取得博士學位,以文學涵養一輩子薰陶無數學子。
反觀現代的少部分年輕人,經常無法在挫折中學習,畢業後不積極找工作,待在家中當個「啃老族」,或在工作中不認真學習、遇事則推,再做不下去便選擇辭職,然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每一個工作資歷都很短、對每個工作都不滿意。
會誤入歧途的青壯年,通常是在家庭與學校無法獲得認同,逐漸走偏後,被幫派吸收,遂而在其中尋找歸屬感與成就感。父母的教育應該交心,而不是用金錢與物質的富足,去取代應有的了解與關切。
「事業再大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家庭的失敗」,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也是現代父母應該時時警惕自身的警語。在孩子青少年時期,忙於事業、疏於關心小孩的情況,是造成走偏的最大原因。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曾接受《遠見》訪問時表示,人不可能一瞬間變成殺人犯,這個人很有可能小時候就出現行為規範障礙,為了自身利益而忽略他人感受,常責備歸咎他人,自己的錯卻經常辯解,長大後就出現反社會人格。
這類型的人通常都良心發展不足,無法了解道德的價值與缺乏良心譴責、常有不負責任和衝動的行為,不會為未來的後果作考量,他們通常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欠缺同情心與感激、悔意。
心理學家研究,反社會人格是指患者本能興趣、慾望、性格等的異常改變,但沒有智能、認知與推理方面的障礙,他們有悖離社會規範的傾向,無法從懲罰中獲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的報復社會。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托特(Martha Stout)曾表示,在美國,每25個人就有一人擁有反社會人格,但這些反社會人格不一定會做出危害他人的犯罪行為,而是當碰觸到一些足以改變生活的重大挫折時,這個導火線很可能就會成為他們引起悲劇的關鍵。
而這些挫折,大部份都屬於失業、離婚、被騙錢、倒閉等影響生活的轉變。
如果,你的家人,或是你的朋友就曾出現過上述的例子,你所要做的不是因為覺得他們很詭異就離他愈來愈遠,而是應該對他們付出更多的關心與耐心。仔細了解他們,多關懷他們的心情,只要付出更多的溫暖,也許就能避免再一次的遺憾發生。
特別是,若家人正好失業,或屬於長期失業,而又不願去工作的類型,叨念、責罵是沒有用的,因為那反而會令他們更噪進;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設身處地的著想,避免他們走上偏差的路,再不然,尋求社工或精神科醫師「長期」的幫助,也能有助於他們走出難關。
(部份圖片來源:jenningswire、dailydot、healtht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