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信用的代價-塑膠貨幣症候群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3-10-15

瀏覽數 19,700+

信用的代價-塑膠貨幣症候群
 

本文出自 1993 / 11月號雜誌 國民黨鐵票倒戈?──許歷農效應

一位第一次出國的上班族,在歐洲的商店裡興致勃勃地選購兩只價值十萬的鑽戒,並拿出信用卡準備結帳,當店員告知信用卡額度不夠時,他毫不猶豫再掏出兩張信用卡,滿心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把家人的卡片一起帶來,不料店員竟驚慌失措,怎麼也不肯賣東西給他。

回國後,他打電話指責銀行發給他有問題的卡片,當銀行告訴他,對方可能誤為他是信用卡詐騙集團,他更是暴跳如雷:「花錢還被當成騙子!」

※※※※※※

一位財經記者如期收到信用卡帳單,消費金額是一萬零九元,在沒看到零頭的情形下,他繳了一萬元帳款。到了下個月,未償還的區區九元,竟孳生了為數八十一元的利息。

經過查證,這筆「超高利貸」的由來,是因為他遇上索居利息最昂貴的一家銀行。在前帳未清的情形下,一般發卡銀行是從最後繳款期限、以未償還金額計算利息,而他的發卡銀行卻要追溯到商店請款日(消費後三天內),以全部帳款(即一萬零九元)計算利息。

從此,他也才發現:「外表看起來都一樣的信用卡,其實很不一樣。」

※※※※※※

塑膠貨幣開始主宰我們的生活。

平均每人所得超過一萬美元之後,台灣人的皮夾裡,沒見多出花花綠綠的鈔票,卻被一張張造價不過十餘元的磁帶卡片占領。

生活離不開鈔票,鈔票由卡片代勞,提現金有金融卡,購物消費有信用卡,不過十年之間,為數一千五百萬張金融卡,與近三百萬張信用卡,迅速流行。再加上公營銀行正極力推展的IC智慧卡,讓不少金融人士樂觀地宣示:「無現金社會即將來臨!」

信用觀念未成熟

然而,塑膠貨幣時代的起點,卻出現若干水土不服的陣痛。

國人在東歐持信用卡消費,都陰錯陽差引來警察搜查扣留,立委顏錦福諷刺:「拿台灣信用卡,像掏出手槍一樣可怕。」

今年農曆春節之後,連續有五家金融機構發生偽卡冒領事件,存款人無端破財。

超過百家的信用卡特約店掛羊頭賣狗肉,兼營地下錢莊。持卡人假消費、真借貸,向店家取得刷卡金額八成的現金,店家再向發卡銀行申請足額帳款,由發行銀行獨擔持卡人倒帳風險。

還有持卡人因拖欠銀行帳款,留下信用不良的紀錄,以致遭所有銀行拒發信用卡,不甘心之餘,一架吵進金融局,控訴銀行欺負持卡人。

種種光怪陸離,「反映我們社會還沒學會「信用』的真義,」政大銀行系教授殷乃平觀察。

成熟的信用社會有三條腿:一是深諳權利義務,負責的持卡人;二是保障持卡人權益、管理健全的發卡銀行;三是完備的法令規章。

對一個持卡人而言,或者因「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或追求「身分卓越、尊貴崇榮」,掏出卡片、優雅地簽上字外,使用信用卡,似乎就等於這片刻的舉手之勞。但除了享受卡片帶來的便利之外,使用卡片的代價,持卡人都極少深究。

信用卡的基本概念,是發卡銀行對持卡人的無擔保信用放款,因此,必然產生借貸關係中最重要的約定事項--利息條件,而計息高低自也因銀行而有所不同,這原本是一般貸款人多方探詢、錙銖必較的重點,但國內即鮮有持卡人在申請之前先深入了解比較。

「如果你買風扇都要貨比三家,為什麼申請信用卡不這麼做?」VISA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熊安平十分不解。

金融認識貧乏

使用卡片都不瞭解卡片,「常使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中國信託信用卡部經理羅聯福分析。

在消基會有關信用卡的投訴案件中,卡片被冒用的糾紛,名列前茅。但發卡銀行也同時發現,有許多持卡人經常將信用卡漫不經心地隨意擺放,或者輕易外借。如此一來,非常容易造成卡片遺失、被冒用或複製成偽卡,而持卡人也因未及時發現、中止卡片使用,蒙受重大損失。

更重要的是,由於持卡人外借卡片所產生的任何損失,發卡銀行可以拒負責任。「信用卡的主權是銀行的財產,授權給持卡人使用,私自轉借卡片,已經造成違約行為,」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經理吳子禮提醒。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拜出國觀光之賜,信用卡近年都以對倍的數字成長。然而許多持卡人在國內疏於使用,不熟悉信用卡設有簽帳限額,也不明白授信額度是由逐步累積信用而來。結果在出國採購時,便會因授信額度不足,而無法消費。

「信用卡的功能,在協助個人建立財務管理能力,卡片備而不用,持卡人無法逐漸提升信用紀錄,」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崔富駿表示。

但若說塑膠貨幣的誤用,是持卡人對現代金融的認識貧乏,則發卡銀行對這個結果,絕難辭其咎。

目前信用卡每個月帶給三十多家發卡銀行的業績(刷卡金額),保守估計超過六十億元,但是為持卡人印製使用說明書的,不過三、四家銀行(有些只贈送金卡客戶)。「費用太高。印刷加上郵寄,要幾百萬元,」一家發卡銀行主管託辭成本因素。

漠視持卡人知的權利,持卡糾紛時有所聞,也就不足為奇。

帳單出現不曾消費的款項、同一筆消費被重複計算,而持卡人在需要緊急協助時,服務電話老是占線,服務人員態度推諉。

弱勢的消費者

一位莫名其妙多出五萬元皮衣帳款的持卡人,在與銀行辦理交涉時,經辦人員回過頭來指責他:「使用卡片要眼不離卡,這是常識。」讓他百思莫解的是,銀行從來沒有告知這些「常識」。「只會在帳單上幫商店做打折促銷,只會把我們的資料賣給廠商寄來一大堆垃圾廣告,」這位持卡人忿道。

塑膠貨幣市場,消費者明顯屈居弱勢。

攤開每家銀行的金融卡合約書,卡片遭偽造或盜用的損失,一面倒由持卡人全部負擔,即使今年初台中四信的金融卡冒領事件,證實銀行內部控管出現漏洞,日前在銀行公會的會議中,多數銀行仍堅持:「金融卡控管嚴格、安全無虞,冒領事發,存戶有故意或過失之責。」

銀行只要消極地不揭露資訊,持卡人就難以掌握關鍵權利。信用卡合約書中,計息條件通常都以極模糊、生澀的字句帶過,持卡人往往讀了半天,還是不知道「自結帳日起計算利息」到底是指那一天?「應繳金額」指的是舊帳、新帳,還是利息費用?

「銀行覺得持卡人知道愈少,比較空間愈小,困擾愈少,」一位金融人士分析發卡銀行的「愚民」心態。

不論發卡銀行出於故意隱瞞或疏於提醒,固然減少持卡人爭取權益的麻煩,即也因此必須面對因持卡人不夠瞭解權利義務,而惹來更大的紛爭。

「奧地利信用卡風波」不啻是記當頭棒喝。在風波平息後,發卡的花旗銀行決定提供持卡人「緊急聯絡卡」,將使用卡片注意事項記載下來,「希望把持卡人誤用或遺失遭冒用的風險,降到最低點,」花旗銀行副總裁陳永康表示。

法令闕如

塑膠貨幣在國內引發問題,不僅止於持卡人與銀行,潛藏未露的危機,是國內相關法令至今付之闕如,「像顆不定時、不定點炸彈,」一位金融界人士憂慮。

目前為止的金融卡盜領、信用卡冒用事件。都還只是冰山一角。

邁向無現金社會,財富的增減,都不過是電腦數字瞬間的跳動,塑膠貨幣的使用,帶來交易的效率,卻也足以讓人在一夕之間,變為赤貧。搶劫銀行者,罪足致死,而盜領現金,至今無法可據以判罪。

事實上,在多年以前財政部就有意制定「電子資金移轉法」和「消費者信用法」,但遭銀行業者反對,理由是國外類似法令,銀行所擔負的責任,大於消費者。於是,塑膠貨幣市場,就一直在模糊的界面上,曖昧不明地發展。

層出不窮的偽卡事件之後,金融局己經計畫在年底草擬電子資金移轉法草案,但仍有業者堅持反對看法,「如果持卡人心存惡意,在免責期間,假報遺失、提光現金,又如何避免銀行損失?」一位業者質疑。但兩難的是,如此又如何面對無辜的持卡人?

顯然,台灣對於信用社會的信任度,仍有所疑慮。但也正因疑慮,更須力求法令完備以救濟不足。

目前公營行庫大力鼓吹IC卡,希望藉此使塑膠貨幣提升至更安全的境界。

被喻為「皮夾裡的電子銀行」,IC卡具有安全、不能複製、偽造的優點,但缺點是目前才值推廣之初,消費據點稀少,出國無法使用。公營銀行希望將來IC卡能和國際信用卡結合,持卡人在國內可以使用卡片正面的IC記憶晶片,消費或存提現金,在國外也可以使用卡背的磁條,刷卡簽帳。「大約再過三、四年,IC卡就可以通行國際,」彰化銀行金融卡中心主任楊增仁微笑說道。

立法通過不可預期,技術改善有時間落差,現階段塑膠貨幣系統的安全與否,更需要持卡人與銀行共同努力維繫。

畢竟,獨木難撐巨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