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了在人際關係中不要受傷,卻反而更受傷……

【每週讀好書】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6-03-17

瀏覽數 28,850+

為了在人際關係中不要受傷,卻反而更受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週推薦好書:《受傷的勇氣: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你》/李承珉 著、袁育媗 譯/2016年3月1日/大田出版

書籍介紹:

有人批評你說話太大聲;老闆對你大吼,怎麼做事的!有人討厭你走路太快;前輩又把你訓了一頓,有人抱怨你不懂溫柔,說話超級傷人;有人說你活潑,會搞團隊氣氛;有人卻說你不正經,沒大沒小……

沒有人是完美的!就算耶穌,佛陀來做心理測驗,他們都有負面的缺點。在職場中批評的言語像每天呼吸的空氣一樣無所不在!面對批評,我們不能只是假裝堅強,不去在意就好,忍耐不是萬靈丹,逃避更不能解決問題,你為了在人際關係中不要受傷,卻反而更受傷……

書摘:如何不受批評影響

進公司三年的J最近常常跟同事去喝酒。喝酒不是為了同歡,而是為了解悶。原來其他小組的同事公然到處批評J,讓他很受傷。雖然其中有部分誤會和訛傳,但他實在不知該如何處理這種狀況。同事勸他不用在意那些流言蜚語,何必為了無聊的話傷神。要是J也是旁觀者的話,應該也會這麼勸自己,但現在他是當事者,很難不去在意這件事。每每有幾分醉意時,他就下定決心「以後絕對不去在意別人胡亂批評」,但往往第二天清醒後,昨日的煩惱又原封不動地跑了回來,痛苦的一天又開始了。

苦口的藥傷身

從以前就有許多先知者和知識分子不斷告誡我們要感謝並接納他人的建議和指責,只會稱讚和甜言蜜語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他們認為結交忠言奉勸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在自我修養的路途上必須有人指出我們自己察覺不到的缺點。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自我磨練與修正的過程。此話隱約地要求我們要對批評者抱持著「謝謝你提出的建議,我會再繼續加油」的態度。這話說得對,但實際上實踐起來會有多困難?我很懷疑有多少人能做到對批評者懷抱感恩的心,把它當作是要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讓我們成長?

感謝對方的批評是有前提條件的。前面已經提到,我們該接納的不是「批評」,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忠告」,或者至少為「客觀批評」。實際上就算是真正關心我們的人講了句「你這樣不行」,通常也會感到刺耳,心情變糟。當我們遭受所謂的指責時,在情感上我們並不在乎對方是否出自於真正的關心而提出忠告。基於本能,我們一定會閃過「你有多了不起,竟敢批評我?」的念頭。

大家都認為擁有不吝指正我們缺點的朋友是很幸運的,但實際上卻很少有人認為這種朋友忠言不逆耳。就算真的有這樣的朋友,也很容易被當成愛嘮叨的人而遭排擠。站在建言者的立場,想必也會猶豫該不該提出令人聽了不開心的話。當朋友煩惱著要不要跟爛對象分手時,我們之所以不敢輕易勸分也是基於這種心態。連親友發自內心的忠告都難以使我們信服了,接受不在乎我們或討厭的對象提出的批評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論是帶敵意的批評還是衷心的忠告,我們都必須先仔細聆聽這些負面言論。先不去探究這些話聽起來有多強烈、多難聽,也不要管對方究竟出自於何種情緒;而是把焦點放在內容本身,從內容中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有做錯的地方?對方要的是什麼?他希望我怎麼做?當我們接收到對方不好的對待時,最應該仔細觀察的就是事實本身。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若把他人的批評比喻成地球,批評內容就是地球的核心,包覆在地核外圍的地函或地殼則是對方表達批評時的情緒、表達方式、顯露於外的敵意等額外的問題。通常我們生氣、激動的原因往往只是因為「遭受批評」這件事本身,為了地函與地殼等次要問題發怒,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核心。我們應該盡量以最客觀的角度和平靜的心態,認真傾聽批評的內容才對。

我相信肯定批評的內容、接受它,並修正自己而獲得想要的成果是一定有機會發生的。可能當你了解自己過去未曾想過的問題並修正它,使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並且懂得「看事情的另一個角度」,在往後的人際相處上修正自己的缺點。最理想的結果是你接納了對方的批評,改變了自己,讓批評者心服並且支持你。但這只是所謂的「理想」狀況,無法保證實際可能性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盲目地聽從討厭我們的人的忠告後,對方會不會因此喜歡我們。電影或小說中可能存在以崇高人格化敵為友的英雄式情節,但現實與理想之間其實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

虛心接受批評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很難把焦點放在批評內容本身,虛心接受批評又覺得心情複雜,即使接受批評,也無法保證不會再有人批評我們。因此我們只能期望不要有太多「勉強得接受」的忠告了。

為了不受傷反而更受傷的你

可能有些人會想:因為我平常沒有仔細觀察他人的想法和情緒,我只想到我自己而沒有顧慮到別人,我應該要在第一時間發現別人的狀態並且做出適當的反應才對,但我沒做到,所以才會被批評。

這句話在某方面來說沒錯。把部分的雷達朝向他人確實有助於人際關係,也是必要的。然而如果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他人身上,就真的可以免於被人批評的命運嗎?當個人氣王不容易,但八面玲瓏才是最辛苦的,因為他們必須把心思適當地分給周遭所有人。人氣王因為追求的是與人交往的親密感,所以他們可以享受到以逃避批評為目的的八面玲瓏者所沒有的交往樂趣。八面玲瓏者不但得不到深厚的情誼,還必須惴惴不安地過日子,而且還不能保證得到百分之百期待的效果。他們的人生真的會幸福嗎?或許學著放輕鬆、不察言觀色,無論別人怎麼想都還是走自己的路,會活得更自在舒服也不一定。舉個例子來說,假設這裡有五個人,而你的心思為一百分。通常人們會把心思集中在自己喜歡、有好感,或是關懷我們的人身上。相反地,我們不會刻意去理會自己不想認識,或剛好也對我們沒興趣的人。那麼假設這五個人裡頭有兩個你有好感,一個你特別喜歡,剩下兩個你完全不在意。你會怎麼向這五個人分配一百分的關心呢?

我相信應該是三十:三十:四十:零:零。你會希望跟自己最有好感的人建立更親密的情感,而且大部分都能維持良好的關係。而你跟拿到零分的那個人相處的狀況如何呢?你不會去在乎。

然而八面玲瓏者分配心思的方式則完全不同。他們不允許一絲絲忽略掉周遭任何一個人,因為如果忽略了誰,都有可能遭來反感。他們盡可能把心思平均分配給所有人,以為只要對誰偏心就可能出現問題,若真的有問題出現,他們就會感到慌張失措。因此八面玲瓏者不會以好感或親密感作為根據,而是把心思用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的方式平均分配給身邊這五個人。這樣會導致什麼結果呢?將心思分割成完全均等的量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首先從付出者的角度來看,他必須辛辛苦苦地測量分量大小,還得一個個比較。而接收者的反應呢?對原本沒有預期獲得二十分的人來說,他可以獲得八面玲瓏者的關心,這當然是八面玲瓏者所期待的結果。然而肯定有人一開始就嫌二十分太少。對方覺得關心度要到四十至五十以上才能建立信賴和情誼,那麼你僅付出二十分要如何滿足他的期待呢?對他來說二十分跟零分沒兩樣,往後還可能因此為關係帶來批評的隱憂。相對地,只獲得二十分就滿足的人很可能連二十分的心思都不願付出,難道他拿到二十分就有機會跟八面玲瓏者變成好朋友嗎?情誼建立是需要彼此付出關心的,只有單方面的討好什麼都得不到。

因此八面玲瓏者不論在情誼層面、批評層面上,都不會得到自己預期的成效。他們在一個沒有明顯實際效果的過程中耗費了過多的精力。一個人想要維持社會地位或良好的人際關係,察言觀色當然是一項必備技術,也是值得鼓勵的。事實上,懂得看臉色的人確實比較容易成功。只是若你的觀察是用來逃避批評,我希望你可以三思。做任何事,適度的拿捏才是最合宜的。

(圖片提供:大田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