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走出黑牢的政治新貴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3-09-15

瀏覽數 12,050+

走出黑牢的政治新貴
 

本文出自 1993 / 10月號雜誌 第088期遠見雜誌

三十年前,施明德在台東泰源監獄服刑期間,污濁的水煮出來的飯,常是黑的。後來他移監綠島,曾有半年物資嚴重缺乏,只能用舊內衣充當衛生紙,用稀飯洗澡。

今年六月,已是立委的施明德重回舊地探視,允諾為獄方爭取經費,改善管理人員和囚犯的生活條件。曾繫獄四分之一世紀的他對所長說:「我瞭解你們,你們陪人坐牢,也等於半個犯人。」

「只有民進黨人能體會這些,也只有施明德最適合、樂意做這些,」台灣人權促進會主任林美挪說。

五十二位民進黨籍立委中,有十五位曾坐過政治牢,刑期共達八十多年;七位曾流亡海外共達一百二十三年;而中央黨部主管級中共有五人曾被判刑、兩人曾名列海外黑名單;其他各級黨工和支持者中,更是集早年政治落難人之大成。

如果當年施明德死於黑牢,許信良被海外流亡的困頓擊垮,或重傷成殘的是陳水扁而非吳淑珍,今天台灣的政壇風貌很可能迥異。台灣政治史上,許多老政治犯終身不見天日,這群反對人士有幸能逃過萬劫,在春秋之年翻身,昔日的叛徒異端,如今儼然政壇新貴。

苦難之後

卻顧所來徑,那段苦難在他們身心畫下多深的傷口?將他們錘鍊成什麼樣的人?眼看執政有望,他們又該如何凌越「傷痕文化」,重建心理?

歷盡劫難,民進黨人自認「我們的韌性不是國民黨比得上的。」有人調侃國民黨的中生代以降是「溫室裡的花朵,漂亮、皮膚好、口才好」,而民進黨人不是在海外唱過「黃昏的故鄉」,就是在火燒島低吟「綠島小夜曲」。台灣民主化的路上,民進黨更自詡「我們搖芒果,國民黨揀芒果。」

政治受難人首先要克服肉體上的磨難。立委謝聰敏曾因與彭明敏合擬「台灣獨立宣言」及涉入爆炸案而兩度入獄,並遭受嚴刑,剛出獄時語言機能失常,至今脊椎仍有兩處傷,無法負荷街頭遊行。施明德二十七歲時,牙齒已全掉光,若拿掉假牙就像個小老頭。

心頭的創傷也只能獨自添韻。

謝聰敏至今最怕住處裝鐵窗。目前於新台灣重建委員會工作的張茂雄,曾坐了五年政治牢,如今仍常夢見被拖出牢房而驚醒。「若說我們的心理非常正常,是欺人之談,需要時間調適沖淡,」張茂雄褐色鏡片後的眼神激動。

宜蘭籍的民進黨省議員劉守成觀察,許多政治受難人平時很冷靜,往事壓在情感的最深層,絕口不提一些齷齪、羞辱的經驗,有時喝醉了才會失控。

苦酒中提煉出深刻的生命意義。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身陷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福蘭克飽經生死慘事,從苦難中找出意義,體悟出有名的「意義治療法」,健康地脫險。「台灣的曼德拉」施明德獄中悟出的「孵豆芽哲學(受擠迫的豆芽長得粗壯結實,反之則瘦弱彎曲),也異曲同工。

輾磨過的香料分外芬芳,卻也透著一股辛辣。許多人佩服民進黨人「苦心志、勞筋骨」的堅韌,但又擔心有朝一日可能挾怨報復。譬如,某些國民黨人士恐懼,民進黨執政會翻版共產黨的清算鬥爭或金泳三的剷除前朝。外省族群的危機感更顯而易見。

反對人士的恨

「我對國民黨的恨意是絕對的,而且整個社會的沈默縱容了這個政權,我無法諒解。」張茂雄說,他希望見到國民黨毀滅,承認過去錯誤,永不得翻身,「看到它一連串犯錯,走向崩潰,我很快樂。」在一項要求平反白色恐怖的集會上,一位前政治犯呼求民進黨為他申訴,「否則我這輩子、我的下一代會恨下去。」

另一位民進黨立委聽到新黨人士抱怨電話遭竊聽、被打壓,悻悻然說:「現在我們高興了,他們也體會到被迫害的經驗了,一切才剛開始呢!」

儘管如此,許多民進黨人對外界的疑懼心知肚明,也都極力否認自己存有報復心態。最普遍的說法是,一旦民進黨執政,將依法治、人權、社會福利等原則,清理國民黨的積垢,平等保障所有人民的權利義務,甚至會特別保障弱勢團體。

「仇恨是因為未得到回報,一旦執政了,還有什麼仇恨?」「施明德前傳」的作者李昂快人快語。尤其一些已在政治舞台上找到施力點的人,最能有效地轉移宣洩情緒。

而「選票」更會是醫治仇恨的良藥。民進黨應聰明地體察,今天台灣社會已不容新霸權、新壓迫者的產生,為了贏得選票,他們必須廣結善緣。

牢獄之災、流亡之苦,對非政治人是錐心之痛,但於反對人士有時成了必修學分,宛如冠上象徵「道德勇氣」的光環,也特別得到人民的疼惜。

烈士不等於英雄

不過,曾是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的立委呂秀蓮率直指出,這反映出台灣人民長期患難的悲情文化,「溫馨但不理性」。「某些政治受難者老是讓人想到他的過去、而不是他的未來,人民一看到他好像就要下跪,」也有受難者認為社會欠他的,「予取予求,成了政治受益者。」

近來忙著籌辦世界婦女高峰會議和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呂秀蓮說,照主化的過程中,當然該為這些受難人記上一筆、還他們公道,「但烈士不等於英雄,也不等於領導者,未來應看他有能力做什麼。」

走過草木皆兵的年代,民進黨對人、對環境不免欠缺信任和安全感。研究群體心理的政大教授李美枝指出,缺乏安全感的人,同類間的凝聚力特強,很清楚地區分敵我,具排他性。

立委謝長廷開玩笑地說,過去如有年輕貌美的女子對他示意,他馬上會懷疑是警總派來的,興致全消。曾參與創黨的楊祖珺則表示,民進黨眼中最純的血統有三條件:閩南人、長老教會教友以及與國民黨無任何關係者,對「非我族類」經常會採無形的制裁。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時移勢轉,反對陣營也心隨境遷,平和篤定許多。上個月,「台獨之父」彭明敏聲稱,某組織計畫要暗殺他,此言在民進黨中並未引起太大迴響;一位突破黑名單回國的人士甚且懷疑彭明敏是否有「被迫害妄想症」。

但在兩岸問題上,民進黨仍有濃重的「被出賣情結」,動輒以「台奸」、「吳三桂」批人。

立委謝長廷七月間率團訪問大陸時,記者未隨行,因而有民眾疑慮。「他們寧願相信記者,也不相信我們七位立委,這種長期被出賣所產生的心理,很可憐,」謝長廷感慨地說。「其實,現在去與中共辯論的人才是勇敢。」

改走亮棋

執政之日愈近,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愈受到密切檢視。

許多西方國家頭一次開放自由選舉時,反對黨都立即大勝,民進黨並未如此幸運,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它的台獨主張讓人民對其懷有又愛又怕的「趨避心理」。而民進黨向來描繪的是獨立建國後玫瑰般美好的遠景,極少正面向人民分析此舉應冒的風險。

政大心理系教授李美枝指出,一個高同質性的團體往往容易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去解釋現實,甚至忽略歪曲現實。當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和幕僚在豬玀灣事件中做的錯誤決策,即是一例。

不同的環境,引燃不同的欲望和行為。反對陣營過去「馬上打天下」的時代,為突破種種禁錮,「能衝就好」,強調不惜犧牲、不妥協甚至非理性的狂熱;如今準備「下馬治天下」,就得改弦易轍。民進黨國代蔡明華上個月到澎湖聲援被控受賄的縣長高植澎,看到示威的民眾群集法院內外,情治人員嚴陣以待,才想到「這種場面台灣現在已看不到了,」可見時代其是不同了。

民進黨高雄市黨部主委林永堅比喻,走暗棋時,衝鋒陷陣的士和卒最大,現在改走亮棋,需要的是擁有專業能力的車馬砲。舉辦文化會議、外交會議、發表公共政策白皮書,都是這方面的嘗試。

甚至生活作息都得調整。台灣人權協進會的林美挪舉例,「民進黨要執政,先得把打卡這事做好。」過去打游擊時代,不必上班、寫公文,習慣「半夜裡憂國憂民」,挑燈高談闊論,白天太陽出來,國民黨開始運作了,要鬥爭了,他們反而睡著了。「要執政,就要某種程度的官僚化,但不能失去人性化,」希望為民進黨帶進「專業精神」的林美挪說。

對民進黨而言,捱過漫漫長夜,此刻已到了凌晨五點,即將天亮。

權力帶來腐化?

曾在綠島繫獄八年的前民進黨台北市黨部評議委員林欽添,至今仍未恢復工作權,他認為政府對過去的政治案件只需平反,未必需要用納稅人的錢賠償。他寄望的是,將來獨立建國後,新政府給他一種尊重。

林欽添舉例,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歐洲新興獨立國家,國會前兩排的座位都留給參與獨立運動的人士,「這樣就夠了。」他記得幾年前一位美國國會議員在訪台演講會上指出,「台灣今天的政治犯,將是明天的新貴族。」林欽添說:「這對我們是多大的安慰。」

立委盧修一回憶,過去他必須掩飾個人政治意識,十分痛苦,如今則是「表裡一致、坦然一貫,可以與人論辯、說服別人。」他背誦著:「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比喻民進黨已經涉過險灘、激流,進入整匯各種資源的階段。

然而,權力是否真帶來腐化?民進黨會不會只是另一個國民黨?一位國民黨人士嘲諷,不少民進黨檯面上人物目前已是「榮華富貴、吃香喝辣」。道陣子,民進黨在自己人的飯局中,也會半真半假地為執政後各人分派官位。

目前仍是民進黨員的楊祖珺在「玫瑰盛開」一書中沈沈地問:「長期以來台灣反對運動的價值標準到底是什麼?我們的政治道德比國民黨強嗎?我們是基於報復心理還是重建太平盛世的心理,在從事反對運動?我們是文化水平比國民黨高、還是經濟力量比國民黨強?」

今天當民進黨人在豪華的來來飯店(過去是警總軍法處拘禁犯人的大本營)宴客,或在熱鬧的西門町獅子林(警總保安處舊址)向人潮拉票時,是志得意滿抑或戒慎恐懼?

長期關心反對運動的李昂說,民進黨唯一還能讓人期許的是,一路走來的坎坷應提升了它的素養,多少苦都吃了,如今更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民進黨應該珍惜受苦的經驗,那可以保障它較不易腐化。」

民進黨的「弒父情結」

精神分析中常用的「戀母情結」和「弒父過程」,也可以用來觀察民進黨(兒子)和國民黨(父親)、台灣土地人民(母親)之間的三角關係。

過去國民黨是威權父親的象徵,在兒子眼中一切都是對的,待年歲漸長,兒子發現父親並非那麼偉大萬能,甚至強占了母親。如二二八、白色恐怖拉了,於是幻想破滅、感覺被騙,逐起了殺父之心。

兒子離家出走,在外尋找新資源,也尋求新的父親認同(如西方的民主制度),日久羽翼漸豐,也與父親形同陌路。

「心理弒父」是成長的必要過程,理想的狀態是,兒子長大成熟後,與父說和解對話,重新回溯彼此的關係,發展出同理心,會發現父子間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可愛又可恨。

問題是,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展出成熟的性格,政黨亦然,如果兒子以為「世界本來就這樣」,重覆父親的模式,民進黨也可能變成另一個國民黨。

民進黨現在已是初具自主能力的年輕人,可以回頭照顧或控制父親,也可以不必理會母親,而媽媽為了打倒爸爸,對兒子所作所為即使不費成,也可能沈默以對。

一個家庭要成熟發展,「家庭民主」很重要,父子夫婦之間互相溝通、傾聽,政黨人民之間亦然。政治人物尤其要先做到自己的家庭民主,那才是二十四小時的民主。

(林蔭庭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