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推薦好書:
《儉樸創新》/作者:納維.拉德築、賈迪普.普拉布/吳書榆譯/2016年1月29日/天下文化出版
劣勢中,少即是多的創新!
文:蕭瑞麟(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接到編輯電話時,我人正在北海道,研究星野集團的劣勢創新做法。《儉樸創新》這個題目引起了我的興趣,所以立馬就答應推薦。現代高喊創新的著作,有很多不切實務的內容。對許多企業來說,他們無法花大把銀子投入研發,然後設計出令人心動的產品。現實是,企業多半缺乏資源:沒人、沒錢或是沒原物料,都會讓創新胎死腹中。所以,創新通常只能渴望,卻難以盼望。可是這本書卻說,將就拼湊也可以變出精采的創新,這就令人期待了。
儉樸創新多半來自比較不富裕的國家,而兩位作者出身印度,自然很能理解。儉樸並非極簡,極簡是花大錢想出內斂的奢華設計,儉樸則是在窘迫中找到創新之路。儉樸創新運用聰明巧思,將有限資源拼湊出無窮價值,印度話稱之為「宙格」(Jugaad),法文叫做「隨創」(Bricolage),意思是用隨手捻來的智慧,化腐朽廢物為神奇資源。而我,則管這種劣勢創新做法為「少力設計*」。
儉樸創新經常聽到的例子有:以陶土製成不用電的冰箱;用腳踏車動能幫手機充電;將簡易濾水器放進吸管,讓非洲部落的小孩可以喝到淨水。「以少勝多」(use less for more)是儉樸創新的核心精神,本書更歸納出六項法則。不過,書中的專業解釋,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較為生澀,容我在這裡為大家重新解讀一番:
不多不少,剛好就好
儉樸創新首先要傾聽使用者的聲音。了解使用者的痛點,就能精準知道他們需要哪些功能,也可以讓創新剛好就好。例如:印度的手機使用者不需要複雜的設計,只需要簡單的接聽功能;也因為手機通常是家族共用,所以電話簿必須符合「多人一機」的設計。
聚少成多,分散同夥
儉樸創新要避免「集中」與「大量生產」的思維,學習槓桿別人的資源,像是分散生產、物流、服務等。這樣才能靈活運用自己的資源,同時活化別人可能閒置的資源。
少用多留,循環則優
儉樸創新要建立產品回收的機制,讓資源回收,讓垃圾變黃金。因為顧及環保,所以可以少用一些資源、少做一點維修,進而減少麻煩,也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少力美德,資源廣澤
儉樸創新要改變顧客浪費的使用方法。例如:煮一杯咖啡可以不必燒一整壺水;去IKEA買傢俱可以共乘汽車;遠端醫療可以讓病患自己先行部分診斷。讓顧客看見浪費,鼓勵他們開始節約,是儉樸創新改變使用者鋪張行為的最佳做法。
少少宜產,多多益善
儉樸創新要提倡共享經濟,讓使用者轉型為生產性消費者。例如:樂高玩具公司組成使用者俱樂部,讓使用者與研發人員合作,開發的新產品將能更符合使用者需求;或是法國香水公司提供領先使用者工具,讓他們自行調製配方,研發人員再從中篩選適合量產的品項。匯聚每位顧客提供的意見,根據這些意見企劃產品,可以讓創新過程更為儉樸。
少點自戀,敵手更豔
大企業通常會有敝帚自珍的心態,認為自己研發才是正途,而忘記策略聯盟可能才是一條終南捷徑。與其閉門造車,有時也可以與敵手合作,購買對方的專利,甚至投資對方的科技。儉樸創新提倡開放式創新,未來企業可採用經紀公司模式,積極媒合最適配的創新夥伴。
推動儉樸創新,可以從上述法則著手。由於這是一本實務界的書籍,所以可能比較不會注意到學理。必須提醒讀者,這些法則的共通性是資源轉換。儉樸創新的實踐與否,取決於企業是否能找到轉換資源的方式,提升資源的價值。用更少的資源,做出更好的創新成果,讓產品、服務、政策俯仰皆是創新。
少即是多,窘迫往往是發明之母。過去企業追求的創新是「一加一大於二」,但在儉樸時代,創新可能是「一加一等於十一」。窘迫時,研讀本書的儉樸創新法則,企業亦可進行無米之炊。
(註:*「少力」除了指「少費力氣」,組合起來剛好是個「劣」字。)
書介:
資源有限,創新機會無窮。儉樸創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讓我們一起運用儉樸巧思,邁向用得更少、做得更好的機會時代!
短時間×低成本×零浪費
「儉樸創新」是一種「用最少資源創造最多價值」的能力,一方面要創造出更高的商業與社會價值,一方面又要盡可能節約日益短少的資源。在這個「稀少的時代」,西方企業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因此,儉樸創新是個能改變大局的經營策略,而且不只是策略,更是一種新的心態——將資源限制視為契機,而非負債。
本書是作者研究歐美與日本等各行業的儉樸先鋒後,歸納出的最佳做法。書中內容涵蓋製造、零售、金融服務、醫療保險與教育,帶領讀者一窺已開發國家裡受惠於儉樸創新的企業內部。像是安泰、富士通、奇異、葛蘭素史克、培生、百事可樂、雷諾日產、西門子與聯合利華等企業,都努力在組織的骨血中嵌入儉樸流程,以及更重要的儉樸心態。
什麼是儉樸創新?
「儉樸創新」是一種「用最少資源創造最多價值」的能力,一方面要創造出更高的商業與社會價值,一方面又要盡可能節約日益短少的資源,如能源、資本、時間等。在這個「稀少的時代」,西方企業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客戶、員工、政府都具備成本概念與生態意識,他們要求的是平價、永續且優質的產品。因此,儉樸創新是個能改變大局的經營策略,而且不只是策略,更是一種新的心態——將資源限制視為契機,而非負債。
2012年4月,經過四年的研究,我們的著作《宙格創新》(Jugaad Innovation)正式出版。「宙格」(jugaad)是印度語,指運用聰明巧思創造新的修正方案或簡易的解決辦法。這本書帶領讀者走進印度、中國、巴西與肯亞等開發中國家幕後的創新實驗室,檢視這種儉樸心態的根源。書中描述創業者與企業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新興市場中,創造儉樸的解決方案。例如:不用電的冰箱;將顛簸路面轉化為加速動力的腳踏車;以行動網路為基礎的金融服務,讓使用者不必開戶也能收付款項。
《宙格創新》出版後,人們也開始對已開發國家裡的儉樸創新大感興趣。歐美、日本等國家的企業領導人與決策者,都急欲了解如何用最少資源創造最多價值。這讓他們重新思考自己該如何經營、打造、提供產品及服務;如何與客戶和民眾互動;如何為自己與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同時還要能保護環境。
本書是我們研究歐美與日本等各行業的儉樸先鋒後,歸納出的最佳做法。書中內容涵蓋製造、零售、金融服務、醫療保險與教育,帶領讀者一窺已開發國家裡受惠於儉樸創新的企業內部。像是安泰(Aetna)、富士通(Fujitsu)、奇異(General Electric, GE)、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GSK)、培生(Pearson)、百事可樂(PepsiCo)、雷諾日產(Renault-Nissan)、西門子(Siemens)與聯合利華(Unilever)等企業,都努力在組織的骨血中嵌入儉樸流程,以及更重要的儉樸心態。
──摘自《儉樸創新》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