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電影產業邁入「黃金時代」,台灣如何切入產業鏈?

2020年,中國將成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6-01-27

瀏覽數 20,000+

中國電影產業邁入「黃金時代」,台灣如何切入產業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春節賀歲片檔期高峰來臨,根據統計2015全年中國電影票房累計近441億人民幣,成長率高達48.7%,成為國際娛樂影視成長最快速的主要市場。勤業眾信文化創意產業負責人林淑婉會計師更是直接指出,中國電影產業將進入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大陸電影產業不僅吸引跨國影視企業擴大投資,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等業外公司也跨界插足。專家預測,中國有望將於2020年一舉超越北美,躍升全球票房與觀影人數第一大市場。

林淑婉指出,中國的電影市場前景一片看好,各國爭相卡位擴大合作拍片模式搶進中國市場。其中,結合「互聯網」的資源,優化電影行銷、發行及票務營運模式,以迎合80與90後觀眾的需求,將成為新一波主流。

隨著電影產業愈趨規模化,電影業者的獲利模式,預期將更趨近於好萊塢的成功經驗。林淑婉建議,電影產業若能應用極大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的開發營運優勢、拓展多元籌資管道及跨界多元延伸業務,將可有效降低對於票房收入依賴比重。

林淑婉說,以台灣電影產業而言,深化與中國合製年輕族群導向的電影,透過互聯網多元平台靈活行銷電影,並切入分工日趨精密的中國電影產業鏈,是台灣電影產業再起的絕佳時機。

然而,隨著各國「逐鹿中原」競爭白熱化,林淑婉表示,台灣微型電影業者該如何發展持久的競爭利基,以至於中國能有立足之地,將是一大挑戰。

根據勤業眾信發佈的「中國文化娛樂產業前瞻-電影新紀元」報告,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產業在未來五年將有七大趨勢變化與走向:規模化、全球化、互聯網化、資本多元化、粗尾化、IP化與規範化。

在規模化趨勢上,中國市場在政策鼓勵、互聯網環境及業內外鉅資投入下,電影產業規模將持續壯大,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也將加劇。

預計在2020年,中國電影產業包括電影消費、投資及出口三大板塊,將有望達到2000億人民幣的規模,並在票房與觀影人次上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中外合拍電影日盛,中美、中韓合作更深化。

目前中美已有預備上映的《功夫熊貓3》與處於製作期的《長城》、《半場無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等三部合作電影,《西遊記》也正處於籌備期;美國STX Entertainment亦攜手華誼兄弟簽定2016年起為期三年的合約,將合作至少18部電影。

中韓合作則受益於2014年簽訂之《中韓電影合拍協議》,雙方影界交流日益密切,在未來兩年中,至少有9部合拍片正在規劃中。中外合拍電影不僅只是為了搶進中國市場而量身打造,「全球製造,世界市場」才是終極目標。

互聯網的威力將貫穿整個大陸電影的產業鏈,其中「大數據」將更廣泛地被運用於電影製作發行、行銷企劃、線上票務及院線放映,以精準預測市場需求。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以《小時代》為例,透過對新浪微博上有提及《小時代》的用戶訊息進行分析後,推行了一系列針對90後的線上線下(O2O)行銷活動,有效吸引了該族群的眼球,進而創造了亮眼的票房表現。

此外,與互聯網企業結盟,串連包括搜尋引擎、視頻網站等多渠道的全方位數據平台,亦可創造雙贏局面。

電影產業投資成長來自於互聯網企業、傳統企業的業外併購崛起。為尋求更好的市場價格,中國影視企業棄守國外資本市場,回歸A股將蔚為潮流。

例如,博納影業(BONA)於2014全年創造了26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在美股總市值約50億人民幣,對比其A股同業華誼兄弟,2014全年票房貢獻約11億人民幣,總市值達約710億人民幣,博納影業在美股市場的市值明顯被低估。

此外,順應互聯網潮流,影視公司傾向將互聯網娛樂板塊拆分獨立上市,以獲得更好的籌融資部位。而以2015年為例,群眾募資平台在中國已超過1500家,估計未來群眾募資將是電影產業籌融資的重要管道。

中國電影產業邁入「黃金時代」,台灣如何切入產業鏈?_img_1

改變收入結構,獲利來源多元化

另外,未來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結構,將由目前的長尾模式(即電影票房收入占總收入,非票房收入僅有20%),將轉型發展為「粗尾模式」,亦即透過多元延伸業務,提升非票房類收入至80%,票房收入則縮減至20%。

例如,以核心IP向外拓展的衍生品(如電影周邊商品、主題公園、網路遊戲等)、品牌授權等延長影視IP的生命週期等形式,這些「電影後市場」的產品銷售,可望佔整體收入的八成比重。

像華誼兄弟於2014年率先啟動「去電影化」布局,以外延化業務擴展策略不斷調整其收入結構,在2014年的半年報中,已見包含電影的傳統業務皆下滑,其他的非電影業務卻成長快速,並占公司該時期營業收入的約30%。

IP是進入電影產業的快捷方式。以節目《爸爸去哪兒》為例,節目IP來自韓國,引進中國後衍生出包括熱門綜藝節目、電影(票房約7億人民幣)、下載量超過一億次的遊戰、手遊、親子圖書與卡通等。另一方面,以資本追逐IP易使電影成為「快銷品」而非具文化屬性的產品,太迎合市場將限制了電影原創力。

然而,中國電影產業「逾期超支」的現象普遍,每年生產的600多部電影中約有七成未能上映,其中由於資金斷源而導致「爛尾」的現象,在中小成本電影中相當常見,生產製作的問題日漸浮現。

未來能有效處理影視融資並監理電影製作的「第三方完片擔保制度」,將促進流程規範化,但適合中國的完片擔保模式仍需摸索。

你可能也喜歡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