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四年級/吳耀升
圖片提供:吳耀升
UrSchool責任編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吳弈臻
UrSchool核稿編輯: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洪耀臨
關於分享人:
我是吳耀升,2012年我畢業於國立台南二中第三類組,以個人申請進入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目前於醫院實習。
入學經驗:
其實原本就想選醫療領域的科系,當時也曾考慮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因為光電材料出路前景看好,最後卻因為分數未能如願,來到了中國醫的物理治療系。
剛進來物治系時以為這個系很好念,後來卻發現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書根本不會有念完的一天!因為不管哪一科,內容都很多,但不論是理論還是實做,很多東西都要親自接觸過才能真正理解,所以還沒碰實作前,念書雖然是在累積基本知識,為進入實習做準備,但當下卻只能先用硬背代替理解,也使得念書的效率事倍功半。不過念了以後還挺喜歡的。如果再選一次校系,會希望可以進入台大的物理治療學系,很羨慕台大學生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
學校介紹:
中國醫藥大學位於台中市中心,占地大部分都是給醫院使用,學生掛診享有優惠。學校很小,站在學校的大門口就可以看到後門了。不過要先提醒學弟妹的一點是,大一時非中、醫、牙、藥四系的學生必須先到北港校區待一年,大二以後才會回到校本部,在北港的生活也相對封閉,畢竟北港不若台中方便熱鬧。
校方一直有在安排海外見習,像是民國103年有安排到新加坡總醫院、日本神戶中央醫院、日本關西電力病院這幾個醫院的參訪,還有舉辦博雅講座,這是通識教育,學校會邀請來自人文、藝術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蒞校演講。
學校亦有設置預研生制度,也就是「預備研究生」,這是學校為了留下優秀人才所採取的制度,針對大學部二年級或三年級學生,歷年學業成績總平均佔全系(班)前50%或曾通過「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補助者就可以申請。
不過個人因為有健身運動的習慣,所以蠻希望學校可以蓋一棟體育館,裡面設置各類球場、游泳池,目前雖有健身房但是器材太少,空間不夠大。
科系介紹:
首先,我要先澄清的是,大家聽到物治系都會說這是「復健系」,但其實復健分很多專業,包括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等,物理治療只是復健專業其中一支。
大一的基礎課程包含微積分、普生、普物、普化、物理治療導論、公共衛生學;進入大二的核心課程多了見習與實驗:肌動學、生物力學、生理學、操作治療學、物理治療管理學、物理因子學;進入大三,開始接觸神經物理治療、心肺物理治療、骨科物理治療、小兒物理治療、機能再教育、義肢裝具學,大四基本上就都在醫院實習了。
聽起來很抽象吧!我簡單說明一下,「物理治療」之間有什麼區別。
臨床上需接受「神經物理治療」介入通常是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小腦病變;「心肺物理治療」則是處理與心臟血管系統和肺功能相關的情形,透過有氧運動促進心肺功能的增強,避免肺部換氣不足和肺部擴張不全的問題,對於術後患者也將預防並降低引發胸部合併症的可能性。針對慢性呼吸的疾病,呼吸訓練可以改善病人的呼吸技巧,增加呼吸肌的強度。針對動完開心手術後的患者,開立適當的運動處方和重量訓練,加速術後心肺功能的復原。
至於常聽到的「骨科物理治療」與「小兒物理治療」,前者處理肌肉骨骼相關的問題,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到的專業,像是姿勢不良或是長期過度使用肌肉造成的肩頸問題,除了教導治療性的運動、使用適當的物理因子使能舒緩不適外,也進行人體工學或姿勢上的矯正。除此之外,運動場上,選手們常見的運動傷害,其恢復和預防(如:扭傷、網球肘等)、其他外傷(如:車禍骨折、韌帶斷裂)、疾病或退化(椎間盤突出、骨刺等)所造成的肌肉骨骼的傷害等。
後者則是發展階段的兒童遭遇動作障礙時的介入。如:早產、體重過輕兒、腦性麻痺、過動兒、發展遲緩、自閉症等。在成長階段中,任一系統發生障礙都會影響全人發展,因此主要是針對嬰幼兒採全面性介入給予早期療育,學齡兒童則以動作及日常生活功能介入為主。大學階段的我們都要學,就業後才會選擇自己專攻哪一項。
注意!為什麼我一開始說時間好像都不夠用?因為從大二開始,上述課程幾乎都綁定見習與實驗,開始佔用時數也跟著拉長了。但是每一科都環環相扣,也幾乎都是國考的範圍,必須靜下心,下一番苦功學習!
系上會安排海外見習、邀請很多物理治療界的大人物來演講,小迎新、大迎新、聖誕趴、系烤、授袍典禮,大家也因為常一起「跑台測驗」,同甘共苦,所以同學互動不錯。
在系上,有三門讓我印象深刻的科目,首先是大體解剖實習(由魏一華等解剖小組領銜),除了親眼見識大體老師的震撼,人體神經、肌肉、骨骼、血管等都能一目瞭然,直接看大體勝於死讀解剖書,一切也跟著豁然開朗。再來,是郭美英老師的肌動學,這門課幫助我了解肌肉骨骼系統相互的運作,尤其是肌肉的起點和終點,如此一來便可知甚麼樣的動作需要哪幾塊肌肉,或是甚麼肌肉活動可做甚麼動作。肌動學上承解剖學下接生物力學,對於後來的骨科物理治療也有很深遠的影響。最後,是簡溫原老師的骨科物理治療學,老師從解剖與生物力學下手,鉅細靡遺的解釋各種現象,從基礎到進階,提綱挈領,原理了解了,骨科就變有趣了。
至於選修方面,我修過內科學概論、外科學概論和骨科學概論,這幾堂都是醫生上的課,會簡單的介紹醫生會怎麼處置,知己知彼、增廣見聞。
我也有修過放射線學概論,這堂課是沈戊忠老師開的課,很精彩,會介紹X光、CT和MRI的判讀,在臨床上很實用;「臨床推論與決策」和「病例討論與分析」都是一些厲害、臨床經驗豐富的老師,對於如何評估與治療,都有精闢的分析。
不過個人認為,物理治療很講究「動手」,但理論(上課)都還只是紙上談兵,所以我覺得未來系上在課程規劃上可以考慮「早上上課,下午實習」。還有,通識教育課程的選課制度規劃與人數限制還有調整的空間,修不到喜歡的課是很可惜的,也避免一堆人只是著眼於分數好拿去修甜課、涼課的亂象。
求學經驗分享:
在學期間,系上活動我幾乎都有參加,平常也有運動健身的習慣,也參加了天文社star party。試想,在你課業壓力很繁重時,能到外面望著夜晚的星空,微風輕拂著臉頰,那種感覺是一種說不上來的幸福感,令人心曠神怡。
進入實習的生活就是「早八晚五」,前幾週會非常不適應,但很快的老師就會讓你直接練習評估病人了,第一次面對病人驚慌失措,手腳、說話聲音都在發抖的體驗我永遠忘不了!所以隨時都要準備好自己。有個案練習就把握機會,不懂得就回家翻書找資料,再去請教老師。
我一開始因為覺得老師很嚴肅就不太敢發問,但是老師們其實人都很好,在錯誤中學習,最記得住-因為你蠢過;我也打從心底謝謝被我接觸過的病人,每個病人都是我的老師。而且我們面對的是「人」,所以面對怎樣的病人該有怎樣的相處模式,這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其實,我本身是一個很沒自信的人,但若讓病人感覺你對自己沒有自信,那病人不就更怕了嗎?有位老師更直言:「沒自信或太過自信,是因為腦袋裝的東西不夠!」,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知識上不斷充實,以一次次操作經驗累積臨床工作的自信心!
實習時會發現課本教的和實際有出入,所以會開始感到茫然,但是實作要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因此「融會貫通」是一件大工程,這就是實習的目的所在。
在我的大學四年裡,最懷念的應該是大一還在北港校區時,無憂無慮、沒有課業煩惱的生活,而且每天都可以打球運動。還有那裡物美價廉的美食和滿滿的人情味,也很令人懷念。不過,如果能回到大一,我希望可以交個女朋友,因為現在根本沒時間,還有跟同學一起夜衝跟夜唱,因為大二之後就會很忙,空閒時間就少了很多。
總結,我覺得物理治療是一門看似簡單卻很複雜的專業,這門專業的養成必須腳踏實地、穩紮穩打,每一個病人的問題背後可能有很多複雜的成因,必須具備充分的耐心邊評估邊釐清問題。隨著科技輔具的進步也使我們可以採取、嘗試的治療策略與模式越來越多元了,也加以考驗著我們的創造力與療程設計的能力。但在台灣,受限於物理治療師法和健保制度,我們的臨床裁量權不如國外的物理治療師有那麼高的自主性,薪水待遇不若國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興起「適應體育」也與我們物理治療領域習習相關,身心障礙的學生如果沒有養成運動習慣,身體機能也會持續下降,也因此身心障礙學生上體育課的受教權也應該被高度重視!
【延伸閱讀/適應體育】
B.C. & Lowy-「有時候你只要靠近一點」殘障奧運社會實驗 (中文字幕)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