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三年級/王慕羽
照片提供:王慕羽
一、分享者簡介
「如果不是高三的一場意外,那麼我不會走入學生運動;如果不是這樣子的學生運動,我沒有機會身兼教育部委員與專案助理,更別說如今會進到師大教育系念到大三。」
我是王慕羽,2013年畢業於建國中學第三類組,以個人申請進入師大教育系,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三年級,如果沒有延畢的話預計2017年畢業。
二、入學經驗
「有一次在學生運動的場合,因為領導人沒有來,於是就莫名其妙成為了領導人,我們好幾十個人浩浩蕩蕩地要進入十二年國教的公聽會,卻被一排排警察擋在門外,那時我才知道,這就是公權力,就是保護我們的力量。從那一刻起,我走上了教育,而且一走就是五年。」
讀教育系真的是緣分,而為什麼是緣分呢?因為當時我並沒有打算要念教育系,從高二分類組的時候想要念醫學系,高三卻又改變志向想要念法律系,直到考完學測後,卻陰錯陽差地選擇了教育系。就學測來說,我的成績並不理想,許多同學師長都勸我考指考,於是一邊準備面試的時候,也一邊準備指考。
「但在幾次的面試之後,我感受到面試時那種面對面說話,能夠展現自我的熱忱、理念與想法,相對於被冷冰冰的機器依照成績分發,對我而言,更有被認同被認識的感受,因此,我放棄了指考,選擇了如今成為QS世界大學教育學門排名第22的師大教育。」(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5 – Education)
讀到大三,如今還是有很多人問我,教育系與一開始的想像有沒有落差。剛進來之前,我覺得師大很小,而進來兩年之後……發現師大也真的很小,但是除去對面積大小的想像之外,老實說過去我並未對師大有任何想法,面對大學,似乎就像當初考完國高中升學考試一樣,只是一次次的轉換學校,卻沒有對新學校抱持著任何期待或失落。「但如今要再做一次選擇,我可以肯定的說,師大教育系仍然是我的第一志願。 」
三、學校介紹
師大,面積狹小,校風多數被認為保守與傳統,可是在現代民主ˋ自由的風吹起的時代,傳統如師大,也只能逐步開放。師大地臨師大商圈(但是其實就是夜市),生活圈內有捷運、公園、許多的書店還有台大,雖然占地不大,但其實周遭的生活機能很好。那麼,校內外的資源呢?
「常常有朋友問我,我也常常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我覺得不同地方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資源,師大有獎學金有交換的機會有國際活動,也有不同學系不同學程不同進修課,師大一定具有一些其他學校沒有的東西,而其他學校也勢必具備一些師大沒有的,不管是課程是師資是設備是校風或是人文環境等等,所以重要的不是它有什麼資源,而是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需要得到的資源是什麼?而且我們要怎麼得到?」
舉例來說,目前師大、台大、台科大共組台灣大學聯盟,可以跨校選課與參加一些跨校的學生活動,但只要學生不選,這些資源擺在那個位置,就是無用。他說,資源其實到處都是,在大學這個階段,真正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去找,去要的那個過程。」
不過,臺灣師範大學仍有許多讓人頭痛的小地方,從緩慢的施工速度到飽受爭議的行政調整不等的大大小小問題。
「我想很少有一個學校會被認為完美啦!不過我也覺得在批評之前也可以衡量一下,作為師大的一分子,我可能怎麼樣做會讓師大更好,畢竟大學教育不應該像是市場,不該只是服務者與消費者的關係。」
四、科系介紹
教育學奠基在四大基礎學科:史學、心理學、社會學與哲學之上,又延伸到許多不同領域的複雜問題,由此看來,可以說教育系的根基是深的,所觸及的範圍是廣的,「因此,我認為念教育系的人一定要有的特質,就是勇敢挑戰不同領域,對各式各樣的事物都敢嘗試與理解,否則就很容易迷失在這些學科當中。然而,我也很擔心太過篤定自己未來道路的人,會放棄或忽視了很多不同領域的課程,例如想要專心走行政路線的人就忽視教學與課程,想要專心教學的人就忽視行政或政策,這都是令人擔憂的,如何打開自己的視野,在不同領域裡建構自己未來的圖像,會是進來教育系首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從課程來講,教育系的課程主要建構在教育基礎理論(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與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與政策以及課程與教學三大領域之上,必修36學分,只是初步引領,選修再分化深入。在大學部之上,個別都有碩、博士課程,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最全、最強的(應該也包括大陸)。「大學部出路可以考教育行政高普考、或爭取40%師培名額加修輔系後到中學任教、或考研究所。但近幾年來隨著跨領域的市場趨勢與走向,許多新的教育相關領域例如企業人才培育、NGO組織的發展與成立等都紛紛竄起,未來的市場想必有更多不同的職業可以發展。」
從系內的經驗來講,我認為學習的風氣是很不錯的,只是大家認真學習的領域可能不僅限於教育系相關學科,可能有關社團、樂團、系上活動,他說在他待的這兩年來看,每一屆都會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每一屆的行政、系務或課程內容也都會因應年度狀況而有所調整,「我相信這是讓教育系持續進步的動力,也是對可能改變未來教育這些種子的重視與投資。」
如果有學弟妹想進入教育系,「我可能會告訴他或她:跨出自身經驗的邊境,就是世界,教育是成人成己的志業,而且,我相信它可以改變世界。」
五、求學經驗分享
在師大這兩年,其實我基本上算是什麼社團都沒有參加,但也正因此,什麼社團都可以走訪走訪,偶爾參加一下某些社團的活動,偶爾與另一群不同社團的朋友閒聊,也是非常有趣的體驗。至於不參加社團的原因,大概是高中的時候玩社團玩累了,大學剛進來是立志要好好念書的,不過當然,只有第一個學期算是好好在念書,然後就,恩,這個大家都知道的。至於在好好念書那個「短暫」的階段裡,有許多課程是有趣的,不過作為教育系的就必須得說,課程是死的,教育是活的,所以課程可能很生硬死板,但有的老師卻能夠教授的栩栩如生,說真的,我很推薦我們大部分系上的課,因為涉及各種領域,所以什麼課程基本上都有(當然啦理工類的可能少些,不過我覺得未來也會有增設的趨勢)。
其中,讓我很印象深刻的也是之前提到的四門基礎學科: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其中我想特別介紹史學與哲學這兩門讓我額外有體會的學科。首先是史學,史學的重要性是鑑往知來,從過往類似的邏輯觀念中,找尋以往的教育結構,從而探究現在我們遇到的問題能否借鏡,教授我這堂課的周愚文老師,在史觀、歷史思維以及古今的連結與思考上給予我莫大的啟發;而哲學一直是一種令人難以捉模的學科,哲學探究的問題看似飄渺不定,可是其實哲學著重的邏輯性與人性的價值在各行各業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道德倫理等方面,林逢祺老師與洪仁進老師都讓我對人生與「人」有了更深一層的觀點。
在教育系,輔系或雙主修有很大的可能成為必備的條件,但我覺得更重要的不是為了成為某一科的老師才去修那一堂課,現在的社會與市場,強調的不只是專精,還有跨領域,從設計領域的複合式、多功能的設計概念,到企業跨職位的彈性編組,甚至是英國行政體系的中間階層領導,都顯示了未來跨領域與多元能力的重要性,過去兩年,我嘗試過不少外系的課,我覺得不需要勉強自己修自己沒興趣的課,但是要多嘗試一些沒試過不知道的課,那怕是過以後不喜歡,你也多得到一個你不喜歡的經驗,還記得很久以前聽林懷民老師說過:沒有試過哪裡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也許你嘗試一個看起來很棒的東西之後卻絲毫沒有興趣。我覺得這番會很實際,我在工讀的教授辦公室裡也貼著一句標語:「都沒開始,何來危險?」我想這就是我當初為何雙主修心理與輔導學系的初衷。
修習這麼多課程,每學期都像是滿堂的高中生活,甚至不時晚上還加上一些課程,十足過回了高中準備考試的晚自習時間,的確有的課會讓人吃力,有的課會讓人疲憊,但最重要的是,沒有人知道你未來能成為什麼樣子,即便是你現在的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讓現在的自己決定,未來不要漏掉的過程,可以做很多決定,永遠都走在同一條路上的人,就只有一條路可以選(雖然也比較不容易迷路,但迷路也是很有趣的,所以通常出外旅遊,我建議自由行的樂趣會比較多,更何況,就算不會迷路,終點你也不見得喜歡),而多嘗試幾條不同的路的人,即便你不知道哪條路通往最美麗的未來,但至少你看過了各種路的風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做了選擇。
說到迷路,我想起我暑假剛從歐洲回來,執行了兩個月的研究企劃,算是跟師大教育系還有一些單位的共同合作,這趟的旅程中其實不同於以往的工作型態,行程沒有那麼緊湊,也沒有那麼忙碌,並且這次籌組的團隊有許多是第一次合作,對了,一群大一大二的學生怎麼能說出發就出發,到劍橋、牛津、愛丁堡等等七個國家十個城市去拜訪政府單位、民間企業、學校組織?其實我也很擔心我們能不能,但只要機票訂下去,基本上就沒有回頭路了,所以我想重申我剛剛說的一個點,開始嘗試了,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照計畫走,但幸運的,我們已經完成了許多或許這一輩子不會再有機會完成的事情,而這並非歸因於我們有什麼特別的,我們只是一群嘗試去做的大一、大二學生,也是回來之後我才覺得,我們學生太被動,不敢自己去爭取去發問,許多資源就從手邊流逝而過,機會是有的,誠摯地希望這樣的機會可以讓更多人掌握住。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兩年我在校內校外的經驗,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看見世界的重要,因為世界是一體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沒有進入世界,就不能改變世界,在此仍然以同樣的一句話作結:「跨出自身經驗的邊境,就是世界。」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