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素有「中國沙卡洛夫」之稱的天文物理學家方勵之,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頓成失根蘭花。他先客居倫敦,又曾暫厝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始終飄泊如浮萍。
而今,這位兼具學術成就與反抗專制勇氣的鬥士,已然在西半球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定所。他接受以天文科系見長的亞利桑那大學之聘,成為教授天文物理的終身職教授,為該校研究生開講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兩門課。
有趣的是,世事雖經一百八十度的大迴旋,他卻似乎被轉回到原點。這兩門課是他在安徽合肥擔任科技大學副校長、在北京天文台講學時,就一直教授的。他託人把積存的講義從大陸輾轉帶出,而門下的十餘名物理研究生中,竟有兩位中國學生來自科技大學,當年還修過他的課。
「講義和學生的面孔都彷彿當初,」方勵之比較:「除了要說英文之外,我簡直不覺得自己換了場。」
事實上,他目前投注的活動也與在國內時一無二致。學術研究依舊是這位知名學者的生活主流,在學術交流之餘,他仍然熱衷於為科學家爭取人權。
方勵之積極參與由學術團體發起的人權組織,今年,他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人權委員會的副主席,總緊抓機會為尊重人權奔走、講演。
「我的心情和以前完全一樣,」他趁參加第三屆台北天文研討會之便,告訴所有台灣關心他的友人:「還是做我所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