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地球人,環保熱

陳秀娟
user

陳秀娟

1993-04-15

瀏覽數 17,900+

地球人,環保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5月號雜誌 第083期遠見雜誌

舉手之勞救地球

「不回收就死!」(Recycling or Die)斗大的字塗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一處回收箱上,透露出塗鴉者急切、憂慮的心情。

驅車到回收中心,周末期間,仍見男女老少不斷自汽車中,捧出一箱箱洗淨的空瓶空罐、疊齊的書報雜誌,或壓扁綑好的瓦楞紙箱。「為環保盡一分心力」是這些互不相識的人共同心聲。

用回收做環保

由發行量十萬份、發行遍布一百個國家的英國「溫暖些」環保季刊上,不難看出全球有多少國家、多少民眾,不分種族膚色、不分年齡階級,致力於相同目標--「舉手之勞,拯救地球,用回收做環保」。

.英國環境部和「注意垃圾」環保慈善團體所主辦的「注意你的垃圾」週,在今年三月十八日展開。活動內容包括數座回收設施的開幕、新的垃圾減量法規公布、有機垃圾製

造堆肥的推廣,以及學童教育競賽等。這個全國性的活動動員了企業、公司、社區團體、大型商店,在各大城掀起一片環保宣導熱潮。

.去年加拿大政府也發起一項為期一周的「綠色山丘」活動。期間收集了價值四千五百元加幣的廢棄辦公器材與文具,並發起國會餐廳食物殘餘送去製作堆肥、眾議院議長每小時定時廣播環保消息,以及「一日不開車」等活動。加國環境部長說,他們在九二年底就已達成垃圾減量四分之一的目標。

.澳洲雪梨的飲料紙盒製造商協會與全國性連鎖超市Food Plus共同發起牛奶、果汁紙盒回收計畫,結果在三個月內收集了六十萬個紙盒,成果輝煌。

.美國洛杉磯地區四0四所學校的八十萬名學生共同進行一項紙盒回收計畫。結果學生們以一星期回收四百萬個紙盒的速度,創造每年兩千噸紙漿的成績,這些紙漿可用來再製筆記本與紙巾。

.德國的造紙廠、出版商、印刷廠、經銷商及零售商將自今年七月起,自費收回消費者手中的紙品。這項措施是根據聯邦環境部長去年提出的廢紙處理法,法令中規定報章雜誌、廣告、郵件及辦公用紙,都要列入回收範圍。

.印度的甘普與密撤普兩地,正在進行一項污染防治計畫。這個由社區民眾及政府人員並肩擬訂出來的垃圾回收與處理方法,成效斐然。原本布滿居民亂丟垃圾的馬路,在清潔車定時清洗、收走垃圾後,面目一新。計畫中,路面清洗、垃圾收集與處理等工作,分給不同的人做,居民也允諾將垃圾放在家中密閉容器中,或丟到路邊固定垃圾箱,不再隨意拋到馬路上。由於居民充分參與其事,整個計畫進行極為順利。

環保成為世界語言

.大陸今年在廣東珠海近澳門邊界,興建一座以家庭、工業垃圾為燃料的發電廠。這座耗資七百萬英磅的電廠預計每年可以燃燒五百萬噸垃圾,所產生電力可供當地快速發展的工業所需。

.新加坡環境部於去年發起綠色標籤計畫,將一些對環境衝擊較小的產品標示出來,方便消費者辨認與選購。

從以上世界各地防治污染、打擊垃圾的努力,可得到一個印證在這個歧見、混亂、鬥爭充斥的年代,環保已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

藍盒計畫

「藍盒計畫」開始於一九八九年,至今毀譽參半。

它是「回收城市」--英格蘭雪佛市所通過回收草案中的一部分。

雪佛市內,有二十一萬八千個家庭接受政府提供尺寸不等的塑膠盒,做為路邊回收作業中,放置垃圾之用。每星期垃圾收集車會經過兩次,一次來收取回收物品,一次來收垃圾。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垃圾中,以紙製品、玻璃和織物為大宗,占總重的八0%左右。其中紙製品會直接送往當地一家紙商,玻璃和織物則貯存在租借的倉庫中,等累積到相當數量再處理。

塑膠,鋼鐵、鋁罐、鋁箔類,則混合送到回收中心後,利用磁性分離設備和人工來分類,再交由英國塑膠聯盟(BPF)做最後處理。

引起爭議的計畫

這項計畫至今雖已實行三年有餘,但爭議不斷。

贊成的一方從資源維護的觀點出發,認為利用路旁塑膠盒來放置回、收物和垃圾的作法,可以讓居民清楚看到自己製造的垃圾量,不乏提醒的作用,而且分類容易。塑膠盒本身更是經久耐用,毋需編列更新費用。

反對者從經濟效益出發,指責垃圾車為了收取回收物品,每個星期多跑一趟,造成不必要的支出,而整個計畫中僱用的人力、消耗的能源與處理費用,令人懷疑是否值得。

為了平息這場爭端,計畫人員將各項營運支出公布,顯示垃圾收集,費用,已由一九九一年平均每噸二百英磅,下降到九二年的一三九點四英磅。將來參與的戶數若再增加一千戶,還會再降到一百一十一英磅左右。

雖然藍盒計畫不見得是處理家庭廢棄物的最佳方式,但是它開放式的設計,至少能鼓勵民眾參與,並提醒家家戶戶不忘垃圾問題。如果能控制好成本支出,或不失為可行的辦法。

環保生財

四年前,艾克森石油公司油輪在阿拉斯加外海肇事,石油船運業的保險費立即由一億到一億五千萬元左右,暴漲到七億五千萬元。現殼石油公司因為找不到可投保十億美元超級保額的保險公司,宣布退出石油海運的行列。

這宗環保問題導致企業營運變更的例子,說明了環保風潮已給企業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進入九0年代,許多公司不僅悟出「預防勝於善後」的重要性,紛紛以替代品來減輕污染,更由此發現一條致勝之道 預防帶來財富。

以3M公司為例,「污染防治有代價」的計畫提出後,不僅讓他們在回收與使用代替品情況下,減少許多污染,也明顯減少許多開銷。十餘年來省下的十億美元,使他們成為企業環保創造財富的典範。

類似的計畫有;雪佛蘭石油公司的「節省金錢、降低毒害」行動,將環保經費逐年增加百分之十;道氏化工公司的「減少垃圾,必有好處」行動,廢除原先使用的含氯溶劑,改以污染度較低的替代物質。

將危機轉為商機

聰明的企業會將危機轉化為商機。在丹麥的一個小城中,有四家工廠--發電廠、酵素廠、煉油廠及壁板廠比鄰而居,他們互相利用彼此的副產品或廢棄物為原料,既減少垃圾,也降低原料運送的成本。

澳洲的太平洋丹洛普公司斥資三千六百萬美元,在美國興建一座電池回收中心,打算利用廢棄電池的各部分,再製成相關用品,就是基於兼顧環保與營利的考慮。

規殼石油公司的一名高級主管說:「一家公司除非合於環保,否則前途艱難。」容易成為環保人士箭靶的企業,顯然深有同感,莫不以改變形象為首務。法國一家無磷洗衣粉製造商為了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在電視上高呼:「我們愛乾淨,也愛環境。」

環保議題在九0年代,無疑已躋身為企業的重要課題。贊助或自辦環保活動,愈益顯得頻繁。以英國的「保護自然全球基金」為例,企業贊助的金額在一九八五年還不到五十萬美元,可是到了一九九一年就激增到一千萬元以上,足見企業參與之熱烈。

西班牙的塑膠工業為了宣導環保觀念與推行回收計畫,更聯合起來組成「西班牙塑膠環保基金」,扮演環保執行與研究方面的尖兵。

擬定良好的環保政策,替公司創造財富,「企業環保論」,已成為九0年代另一項成功祕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