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年雙十國慶的總統府前廣場,出現了全省唯一的婦女舞獅團。
她們來自花蓮富源村,不是山胞,成員中十之八九是客家人,而且多的是當了祖母的客家婆婆。
「沒有什麼啦,就是大家在一起,很有趣。」六十二歲的蕭婆婆說著客語。她跳的是大頭佛,就是戴著大面具,搖著扇子,笑嘻嘻地逗弄獅子的那個人。
陳婆婆舞過獅頭,五十六歲仍一副身手矯健的樣子,「我子宮開刀後,還是跳喔,」她說。
不服老的她們住在富源村,客家人占了當地約三分之二人口。青青翠翠的一個聚落,坐落在花東縱谷間,山巒斜繞,半世紀前不少西部的客家人來此「後山」開墾。
現今居民國語、客語、閩南話皆朗朗上口,甚至山地話也能來上幾句,若不講客家話,已難分辨出誰屬客家族群,倒是村中那條通往山谷的筆直道路名為廣東庄廣東路,也許算是先民的一道記錄。
村中年輕子弟大多外出工作,這群客家婆婆留守家園,忙農務、忙家務,以及帶孫子。但她們還是不願閒下來。
舞獅團就是這樣誕生的。四年前瑞穗鄉婦女會為慶祝母親節,要各村各表演一個節目,富源村的婦女認為光跳土風舞沒什麼意思,想來點民俗性活動。
衝勁不輸年輕人
有人提議舞獅。但是沒道具,沒關係!可以拿斗竺做成獅頭,鍋碗飄盆當樂器,尼龍繩撕成細條就成了獅鬚……;可是沒教練,沒關係!想到富源國小棒球隊有位教練,去探問一下,居然這位教練學過舞獅。
「想法有了,就一步一步去做啊。」隊長張秋妹說。
她們的衝勁不輸年輕人。由於始自母親節,舞獅團定名「慈暉」;團隊卻不因那次表演後即終止,她們繼續練習,漸漸巡迴於全省的民俗性節目,於是才有總統府前的演出,甚至還曾遠征南部「鬥陣」。
前兩個月在村中寶安宮前,為台北來的客家文化營表演,營隊中的鍾寶珠對團員可以舉著獅頭,一個箭步跳上桌子的「上山」動作讚嘆不已,頻頻追問「怎樣辦到的?」
祖母級團員很有自信,不約而同答道:「我們基本舞步都不錯喔。」教練江朝旭為她們編排的戲碼叫「祥獅獻瑞過三山」,他花了不少工夫教導這群體能、記憶力都上了年紀的婦女團員,他笑說:「常常早上才教的,晚上就忘了。」陳婆婆她們也不甘示弱地表示:「現在如果鼓點打錯,我們都聽得出來的。」
也許技巧不挺熟練,她們最懂的就是勤練。有位團員用心到在田裡工作時,也心有所思地拿著斗笠舞弄起來,引得她先生打電話到張秋妹家質問:「我太太從來沒參加過社團,她就是在田裡認真做工的人,你們是什麼活動讓她這樣一直想?」
張秋妹強調,「我們就是很認真、很認真在做的一群。」
舞獅團從最初的十八人,幾度增減後現已有二十五人的規模,道具裝備也從原先的克難式,到擁有真正的獅頭。成軍於花蓮山間,外人多不知她們是一群矯健活躍的客家婦女,還曾有報紙報導寫道「想不到花蓮山胞也會舞獅……」,她們付之一笑:「我們住花蓮久了,都被當做花蓮山地人了。」
對這群一生都在勞動的客家女性來說,能有一份有意思、又有意義的活動讓她們繼續伸展筋骨,已是人生一樂,值得她們做完家事,餵完孫子後,再趁著夕陽,騎著摩托車到寶安宮前練習舞獅到夜晚。
富源國小內鼓聲咚咚,一事小男生披著獅身彩衣在跳梅花樁,一步步「上山」、「採青」。這是教練江朝旭因婦女舞獅團啟發後,也在學校裡成立了小學生舞獅團。富源村的客家婆婆、媽媽們,無形中又播下了傳承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