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改變,迫在眉睫

《讓天賦發光》肯.羅賓森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5-07-09

瀏覽數 17,700+

改變,迫在眉睫
 

作者 / 肯.羅賓森 Ken Robinson

   我曾經在二○○六年加州的TED年會上,發表過一場名為「學校扼殺了創意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的演講,主要談到人類生來都帶著無窮天賦,但是大多數人的才能卻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被消磨殆盡。我當時說過,許多很有天份的孩子並不認為自己很厲害,因為他們擅長的事在學校不受重視,有時甚至飽受師長同學的打壓批評。這些被埋沒的天才,不管對個人或整體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這場演講創下了TED史上的最高點擊率。它在網路上被播放了三千多萬次,估計全世界有超過三億人看過。我知道這和偶像小天后麥莉‧希拉(Miley Cyrus)比起來不算什麼。不過,我走的也不是電臀舞路線(至少在公共場合時不跳)。

  自從那場演講被TED放上網路之後,我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迴響,有學生說,他們放給老師、爸媽看;有爸媽說,他們放給孩子看;有老師說,他們放給校長看;還有學區教育局長說,他們放給許許多多的人看。熱烈的反應讓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人,同時也證明了大家的不滿早已壓抑許久,不是最近冒出的新問題。

  去年我在美國中西部一所大學演講。吃午餐時,一位教授對我說:「你做這個已經好一陣子了,對吧?」我反問他:「做什麼?」他回答:「試著改變教育啊!到現在已經幾年了?八年左右,是不是?」我說:「你是怎麼得到八年這個數字的?」他說:「就是從那場TED的演講開始算。」我說:「沒錯。可是在那之前,我也是在做同樣的事 ? ?」

  到了今天,我已經投入教育超過四十年。我曾經當過老師、研究學者、訓練講師、檢驗人員和指導顧問。我合作的對象除了各式各樣的教育人才、機構和系統之外,也包括世界各國的企業、政府和文化組織。我主導過學校、學區和政府的各種方案計畫,在大學裡教過書,幫助成立過新的機構。而在這四十年中,我一直很努力地提倡更均衡、更個別化、更有創意的教育方法。

  尤其在過去十年裡,我聽過太多人說他們有多痛恨僵化的標準教育和測驗制度,他們本身、孩子、親友又是如何深受其害,但是通常最後的結論卻是感到很無助,認為自己沒辦法改變教育。有些人說他們喜歡我的演講內容,可是對我沒告訴他們要怎麼去改變系統感到失望。對這一點,我想到三種回應的答案。第一種是:「那不過是一場十八分鐘的演講,你饒了我吧!」第二種是:「如果你對我的想法真的有興趣,我出版了許多相關的書、報告和評論,你可以去找來看,應該會有幫助。」而你手上的這本書,就是我的第三個答案。

  大家問我的問題都差不多: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如果你能重新規劃理想的教育,你會把它設計成什麼樣子?學校還會存在嗎?你會將學校分類嗎?學校裡要教什麼?每個人都得上學嗎?幾歲應該開始上學?還會有考試嗎?既然你說每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力改變教育,那麼我該從哪兒開始?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其實,最基本的問題是: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教育」和「民主」、「正義」一樣,都屬於哲學家華特‧布魯斯‧蓋里(Walter Bryce Gallie)所說的「高爭議概念」。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它代表的意義就不一樣。然而,就像每個人對道德、性別、貧困、社會階級的認知也有很大的差別,這並不表示我們就不能去討論、改變它。只是在這麼做之前,我們必須先把前提講清楚。所以,我想先釐清四個時常讓人混淆的名詞:「學習」、「教育」、「訓練」和「學校」。

  學習是取得新知識和新技巧的過程。人類是具有高度好奇心和學習力的物種,打從出娘胎,小嬰兒就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但是大多數人的學習慾望卻在上學之後漸漸消失。能不能夠讓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慾,是我們改造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

  教育是有組織的學習程序。正規教育認為孩子需要知道、了解、學會那些單靠自己無法完成的事。至於是什麼事,以及教育要怎麼幫助學生學會這些事,則是最主要的兩大問題。

  訓練是一種專注於學會特定技巧的教育。我記得以前遇過一個老是分不清楚教育和訓練有什麼不同的學生。我總是教他用「性教育」去類比,它們之間的差異就會變得很清楚了。大多數學生家長知道學校給予青少年性方面的教育時,心情都不錯;可是如果他們家的青少年在學校得到的是性方面的訓練,家長想必會暴跳如雷吧?

  這兒說的學校,指的不只是我們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去上的傳統機構,而是任何一群人聚在一起相互學習的地方,包括了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彈性自學(unschooling),以及從幼稚園到大學以上的實體或網路聚會。傳統學校的某些活動其實和學習沒什麼關係,事實上還有可能成為學習的阻礙。在接下來的改革裡,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學校應該如何運作、怎麼樣才算是學校,並建立大家對不同的教育的信心。

本文摘自《讓天賦發光》一書

看本書完整介紹:http://goo.gl/nhE6ck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