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屆立委選舉前夕,戰情混沌。民進黨最後衝刺,在台北市中山足球場推出聲勢浩大的「新台灣人之夜」。該黨候選人、領導人齊集,各族群代表歌唱演說,掛有候選人名字的汽球冉冉升空,近兩萬名群眾情緒熱騰騰。
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四處助選拉票後趕到現場。面對群眾歡呼,經常語驚四座的他再次按捺不住:「我本來不想「膨風」,但看到這場面不得不「膨風」,我擔心民進黨得票率會超過百分之五十,我可能要奉命組新閣了。」
當然,民進黨並未奪下半數以上的選票,但前所未有三一%的得票率已讓許信良和幹部興奮得開香檳慶祝。未久,他應邀赴美參加柯林頓的就職典禮,在一個向僑民講話的場合,他宣稱「民進黨將於七年後、二十世紀結束前,取代國民黨執政。」
民進黨的「歡樂英雄」
這不是許信良第一次「說話滿滿」。三年前他結束海外流亡,偷渡回台後,揚言將協助民進黨在三年內執政,如今已然跳票。立委選舉期間,他曾表示,他若當行政院長,「四十年免稅」,也引起外界批評他浮誇。
在許信良口中,國民黨是台灣社會的「沒落力量」,民進黨則代表了一股「新興力量」;民進黨取代國民黨執政是「歷史的必然」,不需要「先知」才看得出來。
「他是民進黨的「歡樂英雄」,而不是「受難英雄」,」長期觀察政治一發展的「商業周刊」負責人金惟純形容,許信良一直是反對陣營中比較「輕鬆自在」的一位,永遠用充滿希望自信的態度看未來,用「我們那麼聰明,他們那麼笨」的眼神睥睨對手。十六年前他脫離國民黨競選桃園縣長,就自認「黨外」屬於年輕優秀的新生代,用各種方式取笑國民黨,「把選舉搞得像嘉年華會一樣歡樂。」
一位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民代則半認真、半調侃地說:「他是現階段非常合適的民進黨主席,能掌握大方向,又能提供幻想(因為民進黨離執政仍有相當距離)」。
許信良不願正面答覆自己是「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創時勢」。但翻開他二十年的政治生涯史,除了他那「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和足智多謀的政治性格外,台灣政治環境的變遷為反對運動烘焙了大好時機,也使他在大起大落之後,重新攀上另一個高峰。
早在民國六十年代,許信良崛起於國民黨「吹台青」的本土化政策下,獲國民黨提名競選省議員成功。民國六十六年,他脫黨競選桃園縣長,正值黨外運動的騰飛期,該年無黨籍人士四位當選縣市長,二十一位當選省議員。後來他因「不假外出」參加抗議余登發被捕案,遭公懲會停職,遠走美國,也及時避開了美麗島事件爆發後反對運動的嚴冬期。
昔為階下囚,今為座上賓
流亡美國十年間,許信良的政治立場幾經轉折,其中一度主張武裝革命路線,也曾醉心於馬列主義。而他三度試圖闖關回國,當時的政治氣氛都不容他這號通緝犯「自投羅網」,某報曾以社論嚴正表示「全國軍民同胞絕不能接納許信良」,即為一例。
解嚴後,反對運動逐漸回春,當局曾透過管道告知許信良,只要他允諾在體制規範下進行抗爭,將允許他返國。而民國七十八年他偷渡回台未被遣返,當時民進黨聲勢已節節上漲,同年底T項公職人員大選中,更奪下五席縣市長,逐漸改畫國民黨獨霸的政治版圖。
「機運總比別人好一些」的許信良,服刑半年後,即遇上李登輝總統就職特赦,且立即成為國是會議座上賓,他與李登輝握手敬酒的鏡頭,象徵在野陣營與執政黨的新關係。
前年十月,許信良擊敗施明德當選民進黨主席,旋即遇上第二屆國大選舉的挫敗,但一般並未歸咎於接任不久的他。而接下來一年內,執政黨頻頻走調(如國代支薪、修憲鬧劇、土地增值稅風波等例)和嚴重內鬨,加上懷本土意識的國民黨主流派屢與民進黨唱和,民進黨形勢大好,許信良「以團結的少數對抗分裂的多數」策略奏效,終於享受到二屆立委選舉甘美的果實。
協調能力別具特色
在民進黨前後四位主席中,相較於首任江鵬堅的草創色彩、姚嘉文努力推動台獨理念、黃信介的草根土趣,許信良具有較開闊的格局和靈活務實的策略。
民進黨內的派系鬥爭向來耗損整體戰鬥的火力,屬美麗島系的許信良上任之初,即以收編新潮流為主要任務。他說服新潮流大將邱義仁擔任副秘書長,在張俊宏遭杯葛後,又獨具創意地邀請不具派系色彩的經濟學者陳師孟出任秘書長。
而在立委初選的賄選風波中,雖然涉嫌的徐明德和林文郎都是許信良派系中的老戰友,他終究以超然立場壯士斷腕。這固然招致美麗島人馬的不滿,卻適時挽救了民進黨的分裂危機。即使他表示折衝協調之事並非他個人志趣,但新潮流立委林濁水指出:「協調能力是許信良的特色。」
立委選戰中,相對於國民黨的分崩離析,民進黨大致能在「三反三要」的文宣訴求下維持整體作戰的陣勢。與民進黨淵源深厚的無黨籍立委林正杰就說,為免重蹈二屆國代選舉的覆轍(台獨主張招致疑懼),許信良對內高喊台獨,對外降低聲調,策略靈活有彈性,「真是他搞政治的黃金時期。」
許信良則必定認為他的黃金時期尚未到來。他表示這次選舉結果不值得驕傲,因為在蘇聯、東歐等國家,頭一次全面開放選舉時,反對黨無不大勝,但台灣囿於主客觀限制(如位於自由經濟區域、缺乏政黨傳統等),民進黨未能一舉取得政權,「又不是我不如華勒沙!」 他已表明明年參選省長的決心,「親率百萬大軍衝鋒陷陣,」也數度流露爭奪總統寶座的意願,赴美參加柯林頓就職大典前,他悻悻然對記者說:「人家比我年輕,都已當總統了。」
不拘泥於意識型態
永遠信心旺盛、樂觀前瞻的許信良,究竟有何資產,有何包袱?
一位民進黨國代評論,許信良這輩的民進黨人中,一種類型是充滿受迫害情緒,堅持理念,但較疏於實際政治運作技巧,另一類則是缺乏視野的政客;許信良介於兩者之間,屬於具備前導性視野、又懂得玩政治的政客。
他對中共的態度即為一例。當年出獄後,他成立「許信良辦公室」,首先出擊便在五星級飯店舉辦「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座談會」,出席的包括執政黨的馬英九和陳長文等人;隨後他也赴大陸訪問,平日分析問題亦以兩岸對峙現況為思考架構,這與部分拘泥意識型態、對大陸持排拒隔離心態的民進黨人顯然不同。
出身執政黨的許信良,自詡為民進黨中的「國民黨通」。事實上,由於民進黨的發展利基建立於國民黨的轉型困境和內部矛盾,許信良對國民黨的瞭解和對情勢的研判,即成為一項利器。
面對一分為二的國民黨,民進黨雖非「多數黨」,但企圖成為「最大黨」。近來民進黨和國民黨主流派聯手為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和閣揆任命護航,就是雙方「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非主流派)」的巧妙運用。
廣積人脈
此外,許信良流亡美國十年,雖然不啻「關在一個較大的牢裡」,但也為他累積了海外資源,這是其他完全本土的反對人士較缺乏的。他請陳芳明、陳昭南、張旭成等人回國投入實際政治,擴大了民進黨的人才庫。
而許信良當年桃園縣長任期雖僅維持了一年半,這段實際處理政務、折衝議會的經驗,使他比同輩民進黨人多了一層歷練。加上他的客家背景,對於凝聚力強固的客家族群,具有相當意義。
許信良的老戰友張俊宏定位他是「對反對運動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姑且不論這是否公論,未來台灣反對運動史中,許信良必定占有大幅篇章。
然而,隨著民進黨後起之秀輩出,各人揮灑空間日增,許信良是否能持續他的影響力量?尤其由五十一名立委組成的精銳部隊,依黨章規定與黨中央平行,今後民進黨的決策重心是否將移至立法院,黨中央則相形削弱?與許信良間有「瑜亮情結」的施明德,如今出任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兩人之間將有何互動?這些都將是許信良面臨的新挑戰。
歷史的定位
許信良談起自己過去的「雄才」和未來的「大略」,神采飛揚,欲罷不能,「我的大學同學都想退休了,哇!我還沒開始呢!過去都只是準備階段,我現在的心情與大學畢業生沒有兩樣。」
這位在野領袖的權謀多變和樂觀氣質是他的政治魅力所在,但是,另一方面,這也經常令外界對他的理想道德性存疑。他在海外的政治立場反覆變化,被冠上「變色龍」的稱號;他幾度夸夸大言無法兌現,也被批評缺乏政治人物應有的謹慎精準。
「中壢事件」時期就與許信良結緣的林正杰說,為許信良在反對運動中定位為時尚早,必須視他有機會執政時,是否真正站在受苦大眾和正義的一方,因為只有到那時候,「他爭取權力過程中的種種謀略,才能夠正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