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萬宗綸
當初的選擇
對我來說,「極理」或「極文」都不是自己所喜歡的方向,高中時期許自己能當個全面的人,雖然身處第三類組,確對手中的地理課本十分著迷,起初是因為高一的地理老師用布丁的比喻來講冰蝕地形,那時覺得大自然活蹦亂跳;再向前回推到第一堂高中地理課,老師講到地理學有三大傳統,當時意外的發現跟其他科目都不太一樣,覺得很神奇,讓我感受到[地理]是一門「學問」,裡面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我們去挖的。最後,地理課本裡面的東西太真實了,真實得好像讀著它,臉頰就像貼著土地一樣,在聽地球呼吸,什麼各種都市模型裡就可以看見窮人被放在富人不想住的地方,真實得很。
什麼樣人適合這個系的特質
有人說胸無大志的人適合念地理系,這有他的道理,但我不完全認同,胸無大志的人的確適合進地理系,因為在地理系你什麼東西都會學到,大概涵蓋了當今自然、社會科學界的各種主流學科了,你也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除此之外,適合念地理系的人可能有如下:
(1)對社會議題有興趣,但又沒到社會系那麼有興趣
(2)想要投入浩瀚的學術海中,但還是想學些技倆可以出去嚇唬人(技術地理可以嚇唬很多人)
(3)對地理學有興趣,但可以忍受五門自然地理
(4)你對高三應用地理、高一通論地理的興趣遠高於高二的區域地理(台大地理系可以說沒有區域地理)
(5)你很確信自己能為自己創造機會、讓別人需要你,而不是等著地理系給你機會、最後畢業怪地理系沒用
(6)對空間、尺度、地方很敏感,不喜歡一些人文社會學科有點架空
進來以後覺得跟想像的有什麼落差?
台大地理系目前的必修課程,除了地理學通論外,專業科目為五門自然地理、三門技術地理,和兩門人文地理,可以發現整體的課程架構很偏向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卻與地球科學沒有什麼不同,讓原先對地理系能夠全面、多方位整合,是一門與眾不同的學科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這和地理學的晚近發展中的「主體性爭論」有關係,地理學科自己也在持續討論:地理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到底與其他學科哪裡不一樣?若要整合,要要如何整合?或是進行分家?若分家後,與地科、人文社科又有什麼差別?諸如此類的爭議討論得很熱烈,但是就整體而言,目前的課程還是太偏自然,而自然、人文彼此間的互不了解也大到令人訝異的地步,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落差。
給學弟妹的建議
進地理系培養的是觀點、是能力、是見解,而不是像醫學系、電機系或會計系那種可以出去找工作的專業技能,因此若想靠地理系的文憑或課程賺大錢的想法可以先屏除了;但是,機會是自己創造的,整個大學都是你的教室,地理系完全不限制學生的選修,因此可以四處修課,蒐集一個自己的模樣,拼出期待的自己,因此地理系有各式各樣的人:有人把音樂跟地理結合,現在在學界也有一番作為;有人修了整個台大跟都市有關的課,同時去政大地政跨校修課(我們系有和政大地政系簽跨校選課的約);也有人參加都市改革的NGO,成為熱血的社會改革份子;有人結合空間觀點和自己熱愛的設計,現在舉辦許多策展;有人把技術地理培養得很強,在系上特別修習技術地理相關的選修課修,進老師研究室學習,大三就進入GIS公司打工、或者是大學畢業進了GIS公司工作;有人發現自己對航空很有興趣,成為系上教運輸地理老師的粉絲,當了批踢踢航空板板主,現在到其他學校的運管所當碩士生;有人大學修了教育學程後,念研究所的同時,在高中兼課;有人研究所專攻地圖學,畢業後在大考中心幫忙繪製地圖;有人把人文地理四門課全都修過,但在研究所時轉換跑道,專攻生態學,想要研究家鄉桃園的埤塘。你會發現地理系的人跟大眾口中的明星科系不太相同:藥學系、醫學系、會計系、土木系、電機系這些出路很好的科系,學生的發展都長得很像,而地理系則是物種多樣性很高的學系,因為沒有對到專一的工作,所以大家都拼命去想如何為自己開發市場,努力培養自己,期許能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如果你不是那種想要四平八穩畢業後能用文憑直接去找工作的人,你對自己未來的挑戰磨刀霍霍,那你很適合進地理系。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UrSchool網站:http://urschoo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