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制、內閣制,還是雙首長制?
朱高正:
三十六年頒布的憲法,從整個相關條文來看,我國幾乎從精神、整體運作上,是內閣制的國家;但從三十七年臨時條款訂定後,我國憲法事實上已名存實亡。那時有人稱呼為「總統制」,我認為不妥。從臨時條款的運作看,應叫「帝制」,也就是總統不必向任何人負責,也沒有任何人可要求總統負責。
等到修憲開始,一開始是想二階段修憲,但現在總統府那邊不斷放話的人一再強調,不限於二階段,必要時五階段也可以,換句話說,我們憲法的穩定性已蕩然無存。
現在我問教憲法的先進,他們說要教憲法真是無從教起,只能教「下次要修憲,應該怎麼修」。
按主流派的說法,我們的憲法已經從內閣制走向雙首長制;從總統府那邊的人講,將來還可以慢慢修改得更接近總統制,事實上那根本不是「總統制」,我稱為「半帝制」,或獨裁制。
美國憲法學泰斗卡隆斯坦以為,全世界採用總統制成功的國家只有美國,美國人應比其他國家更該感謝上帝的垂眷。
世界上採用內閣制落實民主政治,成功的機率比較高。包括日、德,戰前都是軍國主義,但採用內閣制都成功了。
從整個黨外反對運動淵源看,從雷震開始,一向主張內閣制,到黃信介、康寧祥、張俊宏,統統主張內閣制,只有在三年前才急轉彎,反對黨因李登輝情結的關係,把向來內閣制的主張急轉彎,統統變成總統制。
如果民進黨不覺悟、如果國民黨不分裂,大概李登輝獨裁很快要出現,台灣會為此付出慘痛代價。
張俊宏:
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抉擇,我們的觀點是不為了制度而制度。我想制度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今天我們不是為了實現總統制而總統制,是為了解決我們現階段的困境。
學政治的人幾乎百分之百崇拜內閣制,我自己是其中一分子。但必須瞭解,我們崇拜內閣制,那是因為那是上軌道的、相當成熟的民主政治國家所採行,但那需要相當複雜的周邊工程。今天我們幾乎沒有具備那些周邊工程中的任何一項。
內閣制是為了集權政治而設計的,因為它的行政與立法是結合的,但同樣我們可證明它更加容易走向極權軍國主義,戰後最有名的李光耀,實行內閣制,也是公認的獨裁者。
我們選擇內閣制或總統制,是衡量我們目前現狀來決定的。內閣制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它的黨紀,國民黨在立院院長的投票中,很明顯是分「三黨」,這種局面下實行內閣制,我們是像法國第三、第四共和的政權,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局面。
林嘉誠:
我同意張俊宏委員的說法,今天我們有沒有走內閣制的條件?我建議,未來三年,最好讓總統直接民選,改為總統制,總統直接向立法院負責,國大取消,五權變三權,這等於是制憲,我一向主張制憲。
總統制的安排,有些已是超越政治體制的考慮,除了威權體制轉化過程中,可能面對殘餘保守勢力,需要這種安排外,另外,也有三個基本意義:一是多次民意測驗中,總有六成以上民意是主張總統直選,而這種比率愈來愈高;二是國民黨內也不反對這種安排;另外,在我國面對外交孤立、中共挑戰的情勢下,讓總統直接民選,某個層面上有建立主權國家的意義。
丁守中:
張委員說我們缺乏實行內閣制的周邊工程,但我們實行總統制,周邊工程又在那裡呢?
政黨內部分化情形那麼嚴重,國家認同缺乏,而且總統主觀意志強烈的情況下,完全忽視黨內分化的力量,恐怕也不是安定的行政部門。
說今天總統直選有六、七成以上民意支持,是因為今天總統是一有實權的總統,如果今天設計上,把總統變成沒有實權的總統,有實權的是閣揆的話,我相信,民意馬上會認為直不直選無所謂了。
內閣總辭制度化?
丁守中:
現行憲法中,只有第五十五條有行政院長的提名、任命、辭職、代理等規定,但規定得不明確,因沒有規定閣揆在什麼時機下辭職。另外第五十七條裡,只規定在立法部門不贊同行政部門時,行政部門經過總統的核可,可請立法院覆議,如果仍維持原來決議,行政院長就要接受這項決議,或者辭職。
向誰辭則沒有明確規定,是向總統,還是向立法院?閣揆是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憲法第五十七條也規定行政院是向立法院負責,顯然隨著新的民意(新立院)來更換閣揆有必要性。
當然也要看在朝政黨是否持續執政。總統與立法院多數黨不屬同一政黨,或同屬一政黨但意見不一時,就有兩難情況發生;向總統辭時,可能有立法委員不同意;如果向立法院辭,立法院不准辭,而總統有心提另一人來擔任閣揆時,將如何解決?
如果要將內閣總辭制度化,一定要將向誰辭、在什麼時機辭明確規定,建立慣例。
朱高正:
現在不管說什麼問題,最嚴重的是,我國中央政治體制到現在還沒有定案下來。在這種情形之下,講內閣總辭的制度化,簡直是廢話。
我們現在談內閣總辭制度化,在正常國家,不管是什麼制度,只有在國會裡面多數結構發生變化時,才有內閣總辭的問題。所謂多數結構,不管是因選舉結果導致多數結構變化,或政黨之間、或政黨內部的分合發生變化,才會有內閣總辭的問題。
林嘉誠:
內閣總辭制度化,牽涉到整個憲政體制的關鍵問題。
內閣制國家中,內閣總辭有幾個情況:(一)內閣改造;(二)多數黨領袖更選;(三)內閣解散國會,或國會通過對內閣不信任案;(四)內閣閣揆的個人因素,如健康、道德等而辭職;(五)採聯合內閣,而其加盟政黨間彼此意見不合,造成聯合內閣的瓦解。
總統制國家基本上很少有內閣閣揆,像美國、菲律賓、中南美洲國家等,並未設立內閣閣揆,而是由總統直接領導內閣,沒有閣揆,當然無所謂內閣總辭的問題。
一九四七年頒布的我國憲法,明顯傾向內閣制,但實際狀況,包括臨時條款、二位強人領袖、立法院未全面改選及國家元首兼執政黨主席,以及至今行政院長仍非立法院多數黨領袖出任等,沒有根據憲法來運作內閣制,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才沒辦法使內閣總辭制度化。
我想,李煥、郝柏村二位閣揆更迭所造成的不安,國民黨當然要負最大責任。二位蔣姓強人領袖消失之後,國民黨考慮內閣總辭應該如何制度化,但問題出現的困局是,它不敢在總統制和內閣制之間做一清楚畫分。
呂亞力:
內閣總辭和內閣首長總辭,有很大觀念上的不同。
今天內閣總辭與郝柏村個人總辭,在意義上不一樣。有二個層次, 個是制度應如何建立:一個是制度會如何建立。假如你承認這是總辭,這象徵內閣制的意味比較強,這主要是對國會改變而來的總辭;假如是閣揆個人因素那又當別論。
總辭如何制度化,當中有三方面力量在拉扯:一個是總統;一個是立法院;第三個是執政黨。
目前情況下,制度化的障礙是:(一)國民黨內部歧見太大;(二)李總統在提名人選上有相當強的主觀意識,要上面所講的三方面來建立制度,恐怕相當困難。
省籍對立
丁守中:
我發現,不管要走總統制或是內閣制,確實馬上會發生一些別的國家不會面臨的問題,即統獨爭議與省籍情結。
過去這問題比較嚴重是因為總統和行政院長分屬本省籍與外省籍,若現在總統與行政院長同屬一個省籍,我想這會全面淡化;至於「李總統情結」,我相信會因省籍因素的
消弭而打破。
朱高正:
聽人提清兵入關,我認為是最大隱憂,不要動不動就講清兵入關。如果老是把外省人當成吳三桂,外省人士會想,我再怎麼做,你都這麼認為,乾脆狠下心,一不做一不休,這不符合兩千萬住民的利益。
我認為大概到九七年時,會再度爆發一次美麗島事件。不同的是,走上街頭的是外省籍的同胞而不是本省籍的。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麼來看待保守勢力?例如那天國父紀念館前的抗議集會,我剛好坐計程車經過,我仔細看都是年紀大的人。有的人就瞧不起地說,「啊!都是老的。」我想,是不是應該用比較同情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我們的國民,他們也納稅;即使是一個普通人我們都要尊重,何況是一個很顯然的外省籍、有高度同族性的族群。
在黎巴嫩,百分之五的基督教徒就可以讓黎巴嫩從中東最富裕、繁榮的國家,鬧得像現在這樣斷簷殘瓦。我想,台灣大概有百分之十五的外省籍人士,這個大家要正視它。
張俊宏:
我並不認為今天我們對於外省人--如今已變成少數族群--應該趕盡殺絕。我更贊成朱委員為他們辯護。為他們辯護可以產生一個相當的穩定作用,不至於使外省的朋友,因為他們的不安全感、高度的危機意識,而變成動亂的根源。
要為少數族群著想,應該朝最根本的方式來做,而不是為短暫的、狹小的,甚至於是個人的著想,應該是為整體。
這整體的規畫,簡單說起來,就是如何建立民主體制。民主體制下不論多數也好,少數族摹也好,都能獲得最好的照顧。
林嘉誠:
未來,外省籍這種危機意識,是個很重要的面相。我們應該要比較合理地處理它。這種處理也牽涉到國民黨內部的派系如何整合的問題。我想這二個問題應該合併考慮。
聯合內閣可行嗎?
丁守中:
最近大家談到聯合內閣,以接納更多無黨籍或反對黨籍人士,我覺得這是荒唐。
因為國民黨委員比例是絕對穩定的多數,今天若要組成「聯合內閣」,事實上不是聯合各寨,應該是兼容並蓄國民黨內不同派系力量,用不著聯合反對黨,當然,前提是國民黨要團結。
朱高正:
我早在五年多前就提出重組大聯合內閣的構想,如果這一次民進黨有可能跟國民黨組成一個聯合內閣,我個人是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為什麼呢?只要入閣的人代表的背後力量,在立法院能夠保持穩定的絕對多數的話,我想重大政策、法案的推行就都沒有問題。不過,前提是,人選不是由李登輝來決定,而是由大家去談。
如果真能這樣的話,我覺得是我們民主政治的一大突破。而且比較類似,合得來的人就去組合嘛!這樣可能民進黨會分裂,國民黨也可能會分裂,我覺得這樣我們社民黨也才有機會。這樣,大家就不必老是同床異夢,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內部鬥爭上。
大家應好好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出更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公共政策上。
林嘉誠:
內閣方面,國民黨和民進黨組成聯合內閣,這種機率我認為是不高的。但或許有檯面下的運作,我不曉得,只是,我認為不可能,因為這會讓國民黨和民進黨面臨分裂危機,而這種危機,國民黨大於民進黨。
當然,所謂聯合內閣是要討價還價的,不是李登輝說政務委員給你當幾個就算了的。
我認為聯合內閣大概有三個好處,一是我們過去總講文官不中立、軍隊不中立,假如現在民進黨參加內閣的話,黨派中立的心態會建立起來。
二是未來民進黨如果執政,政權能不能和平轉移,仍是疑問,如果民進黨參加聯合內閣,可以有這個過渡期;還有,假如立法院中,國民黨無法整合,不是安定的多數,那麼立法院安定的多數就是國民黨主流派加民進黨,以後如果要變成行政院組成結構是反映立法院的安定多數的話,大概兩院的關係會較和諧,聯合內閣也有它的意義。
張俊宏:
目前民進黨還沒有表示這方面的態度。以我個人來說,我很早就預言國民黨勢必一步步面臨解體或更大的突變。以民進黨來說,既然做為反對黨,總是希望由在野黨進而執政。沒有比政黨的和平輪流執政更能證明這個國家已經步上民主。
以這次選舉來說,全民狂熱地投入,結果仍然使一個反對黨只得到三一%票,不是五一%。我們擔心接下來願意投入的選民再怎麼樣全體動員,結果也是無奈和無力,而沒有促進它達到五一%的可能時,支持者也會疏離,民進黨在這次選舉裡,可說已到了極限。
民進黨正面臨新的選擇,到底往後的選舉繼續保持堅強的反對黨立場,更能達成執政呢?或者說要更一步參與,組織政府,主導政府改組工程,更能在過渡期促成一個在野黨成為一個執政黨?
這次立法院長的改選,民進黨的做法就已截然不同。因為它發現已經有比它更激烈的反對黨在國會裡。民進黨在國會已經變成多數黨,已經另有少數黨扮演它過去的角色,甚至於更激烈的角色。它體驗到自己必須在客觀環境中扮演執政黨的角色。
呂亞力:
現實跟理論的講法是兩回事。
聯合內閣,第一個我要肯定的情形,就是說台灣究竟是不是要走上政黨政治?在這當中,有一個基本要肯定,國民黨是不是完全沒辦法整合呢?若是完全沒有辦法整合,那就是分裂,那麼實際上就是三分四裂。當然可能國民黨的主流派跟民進黨一起組成一黨,那就不是聯合內閣,而是另外一個黨了。
如果以上情形發生,對台灣可能有幾個影響:
第一是政局安定,國民黨裡有省籍問題,非常嚴重,假如是這樣的一種聯合內閣,實際上變成一個黨,省籍完全不能整合。
第二,二派將來如果變成一個黨,他們的政見、主張是不是在基本點上一致?
第三,民進黨裡有新潮流,國民黨裡也有些較激烈的派系,如新國民黨聯線,立法院裡會衝突得更厲害。除非你說政策不要有一個清楚的走向,不過,很多問題是逃不掉的,如一九九七來到,一定要面臨跟大陸的問題。
還有一個嚴重問題是將來不是國民黨主流派來吸收民進黨,而是民進黨吸收國民黨主流派,因為國民黨主流派這樣一搞,很多人覺得它已經是投機,而民進黨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國民黨這樣沒有能力在內部整合,在民眾心裡就會對它產生疑問,這個問題如果國民黨處理得不好,我想恐怕不用很久時間,國民黨要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林蕙娟、白明珊、許耀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