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鴻仁-放棄懸壺救眾人

張梨美
user

張梨美

1993-01-15

瀏覽數 26,200+

張鴻仁-放棄懸壺救眾人
 

本文出自 1993 / 2月號雜誌 第080期遠見雜誌

三年前,張鴻仁成為第一個以醫生身分出任衛生署藥政處副處長時,引起向來淫涇分明的醫、藥界一陣「震驚」;不知張鴻仁何所求的醫藥記者則打趣他,放著好好陽明醫學院教書工作不做,偏來蹚這吃力不討好的藥政渾水,簡直是「頭殼壞去」。

在牆上一幅「梵谷自畫像」的凝視下,身形瘦削、舉止斯文的張鴻仁卻有一番想法;執教鞭,側重傳播意念;懸壺,只能度一個個病人;

做好公共衛生。「都能救一群一群的人」。

生性略帶叛逆的張鴻仁,打從學生時代即受當時陽明醫學院院長韓偉的影響,矢志投入公共衛生,因為,「公共衛生太重要了,一定要有人來做。」因此,十年前醫學院畢業後雖順利拿到羨煞人的醫師執照,顧不及嚴父慈母的反對、失望,即快快樂樂地拿起月薪一萬多的助教薪水袋,同時上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又以一年時間拿到美國哈佛大學衛生行政碩士。

提及這位原本不熟識,透過他人居間找來,而今為得力助手的副處長,藥政處處長蕭美玲掩不住得意之情,慶幸「找對了人」。張鴻仁以其專長適時地在變遷的大環境中,提供醫療保險、藥物濫用管制方面的協助,而張鴻仁的苦幹、不畏難精神,也為他贏來「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永遠樂觀的死硬派」等稱譽。

「做做看,再說」

他經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是「做做看,再說」,而這一「做」,即是無比耐心和毅力的堆砌。

以中美經貿談判「過度期專利醫藥品」為例,衛生署副署長葉金川形容當時衛生署夾在製藥工會和進口商之間,管藥政的被搞得灰頭土臉,張鴻仁卻發揮自學生時代的溝通長才,「一次再一次地溝通」,直至雙方覺得「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也因而被冠以「魔術師」。

「聰明」是張鴻仁的另一標籤。藥檢局長黃文鴻、Cida藥廠經理董錫月不約而同以「smart」來形容他,羅氏大藥廠經理鍾惠娟則說他「腦子好」。張鴻仁都以「笨」嘲喻自己,因為公共衛生不若鋪橋造路,成效具體而彰顯,做得好。大家渾然不知;一出狀況,馬上備受攻訐,投資報酬率偏低。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三年任內,張鴻仁最感得意的一件事是把安非他命趕出校園。他說,過去毒品侷限於社會特定族群,較不被社會注意,安非他命卻來勢洶洶地入侵校園。在參考美國學校作法後,立即配合教育部在學校展開不定期尿液抽檢,終於把安非他命趕出校園。對他來說,這不啻救一大群人。

他強調,醫界投身公共衛生有其傳統,藥政處同仁也都具傳承貢獻精神,在長遠的歷史中。他們都只是踏著別人的腳步繼續努力,把專業貢獻出來,「如此而已!」

(張梨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