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老的老化戰爭

李傳楷
user

李傳楷

1992-12-15

瀏覽數 11,400+

不老的老化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1月號雜誌 第079期遠見雜誌

科學家是二十世紀的奇蹟製造者,他們發明了超音波、羊膜穿刺術,製造了試管嬰兒,他們解開部分疾病的DNA密碼,移植了腎臟、肝臟甚至心臟。現在,他們在控制了「生」、「病」之後,又想挑戰人類互古的難題--老化。

在美國加州一個名為「老化」的研究公司,三十九歲的威斯特博士正試著用一系列的化合物,逆轉老化的過程弗他找到一組負責加速皮膚、血管和部分腦細胞老化的基因,如果實驗成功,不僅能對抗動脈粥樣硬化,還可能使皮膚回復到年輕的狀態,和皺紋說再見。

美國德州大學,四十三歲的萊特博士和四十六歲的謝博士,也發現了兩組老化基因。他們已經成功地鎖住第一組基因,把細胞的壽命延長百分之四十到一倍,未來,他們更打算向第二組邁進,製造出不死的細胞。

一連串的新突破和新發現,讓出生於第二次大戰後嬰兒潮的科學家自信滿滿。科羅拉多大學專精蛔蟲老化、四十八歲的強生博士就預測:「按照我們目前在動物研究的成績,人類的壽命至少可以延長一倍。」

科技是壽命的唯一限制

酵母菌老化權威,四十五歲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傑茲文斯基博士也認為:「不出三十年,我們就可能找齊所有主要的老化基因,讓人類的壽命加一倍、兩倍甚至三倍,現在活著的人,再活四百年可能都不成問題。」

加州大學研究果蠅老化的羅斯博士說得更露骨:「科技是人類壽命的唯一限制。」

過去,老化是「天擇」(natural selection)的結果,大自然從未試圖解決老化的問題,因為僅僅在一百年前,人生還是七十古來稀。為了永續生存,大自然比較偏袒有生育能力、又能照顧下一代的年輕人,例如:如果某種基因突變發生在壯年以前,有利於種族繁衍,即使它會造成老年的病變,也會被保存下來。

但科技顯然已經打亂了演化的步調。過去幾千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始終維持在一定年限,生、老、病、死也有一定的規律;近一百年,人類平均壽命都增加了將近一倍,美國目前有三萬多位百歲人瑞,三十年後,這個數字將是二十六萬。

四十九歲的臨床老年學家狄恩博士,形容我們目前的處境,是在打一場老化的戰爭:「我們都在老化的殺戮戰場上,不奮起迎戰,只有被消滅掉。」

事實上,這場戰爭己經開打多年。

紐約冷泉港實驗室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找到老化的時鐘。他們發現每個染色體尾端,都帶有一長串、不斷重複的基因片段;片段重複得愈多,細胞的壽命也愈長。

他們便檢查不死的細胞--癌細胞(癌細胞可以無限增殖,毫無老化的跡象),更發現,癌細胞可以自行製造基因片段,補足每次分裂的損失,擺脫時鐘的控制。他們準備探究其中的機制,治療癌症,順便解開老化之謎。

其他實驗室也分頭從基因找答案:有的人在第一對、第四對染色體上,找到了與老化有關的基因;有的人研究酵母菌的長壽基因,把酵母菌的壽命延長了百分之三十;有的人則選擇最長壽的果蠅,交配六十代,把果蠅的壽命加倍。

另一條捷徑--內分泌

但人類的基因多達五萬個,想找齊所有的老化基因,釐清彼此的關聯性,終非易事,動物研究也不夠直接。所以,又有人走一條更快的路--從內分泌下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威斯康辛醫學院曾經做過一項人體實驗,他們把二十一名老翁分成兩組,一組給予安慰劑,另一組注射生長激素。經過半年,注射生長激素的組員不但長出了肌肉,消去百分之十四的脂肪,皮膚也變得比較厚實,外觀大約年輕了十到二十歲;安慰劑的那組則繼續老化,老化的速度甚至比想像中還快。

當然,一旦停止實驗,曾經一度返老還童的受試者,又迅速恢復原狀。

坦普大學則嘗試另一種腎上腺分泌的賀爾蒙--DHEA。這種賀爾蒙分泌的高峰期約在二十歲,三十歲後就逐漸減少,五十歲時只剩下百分之三十。動物實驗顯示,如果服用高劑量的DHEA,不但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減輕糖尿病、降低癌症的危險,還可以延長老鼠五分之一的壽命。

還有人把抗老化的希望,投注到法國避孕藥RU-486身上。聲稱它可以治療一系列的老年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免疫不全、肌肉萎縮、肥胖等等,一些老年學家甚至預言它將是九0年代的神奇之藥。

難以估計的風險

事實上,沒有人預期勝利會在短時間內到來。戰勝老化雖然是人類共同的希望,卻也是十分艱鉅、風險非常高的工程。

以基因療法為例,人體有關老化的反應至少數十種,可能牽涉到上百組基因。沒有人知道,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會引發何種連鎖反應,很有可能因此而傷害到部分器官。

科學家取代造物主的角色,操縱人的生死,也今有識之士不安。很多人擔心,人類一旦延緩老化,人口爆炸將會引發經濟和環境的大崩潰,無限的人口搶奪有限的資源,新世界將擠滿了白髮蒼蒼、皮膚光滑的遠古突變種。

面對這些不可知的未來,科學家總是充滿信心,就像美國國家老化中心一名研究人員所說的:「如果我知道我可以活好幾百年,我一定會好好照顧我自己和我的環境。」

打贏了老化戰爭之後又如何?應該是值得迫切思考的問題。

向動物學養生

老化的速度為什麼有快有慢?如何才能參得養生之道?動物實驗的結果或許可供參考。

科學家曾對會飛的昆蟲做過實驗,他們發現,昆蟲在冬天比夏天長命。飛得慢的又比飛得快的活得久。昆蟲終其一生的氧氣消耗量,甚至於心跳數。都有一定的限制。新陳代謝的速率愈快。老得也愈快。

這種「生活步調」理論,也可以應用在哺乳動物身上。大型哺乳動物通常比較長命,因為牠們每單位重量的新陳代謝率比較低,老鼠只有數年的壽命,馬最多可以活四十年,大象都可以活到七十歲。

新陳代謝之外,保護機制也很重要。烏龜是公認最長壽的動物之一,牠除了有堅實的外殼,體內的損害控制系統更是高效率,牠可以迅速清除有害物質,防止細胞受損。人體每天大約可以承受上萬次有害物質的攻擊。但比起烏龜。還是小巫見大巫。

還有。生育也會影響老化的速率。雌老鼠如果不繁殖,大概能多活一百天;雄袋鼬(antechinus)如果遠離異性(牠通常在繁殖後迅速死亡),也會一直活得好好的。大多數長壽的動物,生育年齡都較一晚,也生得較少。

所以,放慢生活步調、生育步調。冉加上清心寡欲。似乎是活得更年輕的秘訣,想養生嗎。不妨試試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