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社企只有年輕人在玩?翻轉國內思潮,仍有待努力!

【焦點話題】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5-04-11

瀏覽數 23,600+

社企只有年輕人在玩?翻轉國內思潮,仍有待努力!
 

3月底的週末,到新北市政府參加了台灣最大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資訊入口網「社企流」第三屆的年度論壇,從再創新高的1500人參與規模來看,台灣的社企風似乎有愈來愈熱的趨勢。

此外,2015年社企流論壇講師群除廣邀本土的社會創業家,更邀請來自英國的「廢墟中的寶石」(Rubies in the Rubble)創辦人珍妮.道森,及來自韓國的「樹木星球」(Tree Planet)創辦人Kim Hyung Soo,並在現場提供即時翻譯,讓台灣成為繼新加坡、香港、首爾之後,第四個有能力舉辦千人級國際社企論壇的亞洲城市。

然而,不久前由《聯合報》發表的一份民調,結果卻有點令人失望。調查發現只有19%的民眾聽過社企,近六成無法說出任何一家社會企業的名稱,還有二成把社會企業跟慈善、公益混為一談。整體換算下來,全台大概只有4%、約92萬人,具備正確的社會企業概念。

儘管該調查也有些正面結果,例如,有78%民眾認同社企兼顧獲利與公益的經營理念,62%願意多花錢支持社企產品,支持族群以女性、大學以上學歷、30~49歲青壯年齡層、居住在北北基一帶的面貌居多。

但對於這般結果,從2007年就開始關注社企議題的我們並不意外,事實上,2014年12月號出版的《遠見雜誌》,該期封面故事即以為主題,並至首爾參訪第七屆「全球社會企業高峰會」(SEWF),帶回第一手的國際社企資訊。可惜,從事後市場反應與輿論狀況來看,只能說是叫好、但並不叫座。

誠如韓國社企聯盟(SEN)執行長李哲永所說,「社企不僅是企業營運概念的革命,更是種社會意識的革命!」包括政府、企業、慈善組織、消費者,都必須理解社企的真正意義。

鑽研社企多年的輔大管理學院教授、同時擔任台灣社企創新創業學會秘書長的胡哲生解釋,其實社企跟傳統企業體制並不衝突,只是想「修補」現行經濟發展模式出現的「資源消耗病」與諸多「不平衡」現象。即便多數人還不懂什麼是社企,但名稱並不重要,因為大家都期待企業更具「責任感」,懂得回饋社會、尊重環境、不作假或欺騙消費者。這種意識,舉世皆然。

事實上,《遠見》去年報導曾指出,社企不該只是時下年輕人發洩對社會不滿的創業遊戲,需要更多產業界老鳥加入。本次論壇現身的「春一枝」創辦人李銘煌,和身障發明家劉大潭,都是這種具備多年實戰經驗業與創業know how的資深社會創業家,打破外界認為社企只是年輕人在玩的刻板印象。

首次現身社企流論壇的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觀察,他看到很多人想創業,但多半處於紙上談兵狀態,「台灣社企發展有個問題,就是『社會』很多;但『企業』卻不夠!」他提醒,社企畢竟不是慈善,必須創造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東西,更要懂得尊重打算幫助的族群,倘若創業者自認為在做神聖的救世事業,而不屑於賺錢或理解市場,很容易落入失敗。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最後用一句上屆SEWF大會主題演講者佛萊曼(George Friedman)的話,來期勉各位正在努力奮戰的社企投入者們,「你想做什麼?跟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說不定是兩回事!社企終究還是一種企業,必須符合市場機制與經營法則。」

唯有更多來自不同世代的人投入,並且真正動手做,勇於跳入市場競爭,台灣的社企思潮,才能變成真正的產業革命!

(圖片來源:社企流官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